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1GXNSFA018240)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李辉邓琼英王传超王晓庆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仫佬族
  • 2篇SNP
  • 2篇Y-STR
  • 2篇Y染色体
  • 2篇Y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态性分析
  • 1篇遗传多态
  • 1篇遗传多态性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DNA
  • 1篇酶链反应
  • 1篇聚合酶
  • 1篇聚合酶链反应
  • 1篇合酶
  • 1篇父系
  • 1篇MTDNA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王晓庆
  • 3篇王传超
  • 3篇邓琼英
  • 3篇李辉

传媒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遗传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广西仫佬族Y染色体和mtDNA的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文章对我国广西仫佬族91个无关男性个体Y-STR、Y-SNP、mtDNA HVS-Ⅰ和mtDNA-SNP等进行检测分型,探索仫佬族的分子遗传结构。结果显示:Y染色体单倍群O1a1-P203和O2a1*-M95在仫佬族中为高频单倍群,利用Y-STR构建的N-J树中仫佬族与侗族聚类,说明在父系遗传上仫佬族与侗族遗传关系较近;mtDNA中F1a、M*、B4a、B5a等4类单倍群高频出现,体现出仫佬族在母系遗传方面具有典型的东亚南方群体特征。17个Y-STR位点和mtDNA HVS-Ⅰ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在群体遗传学和法医学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王晓庆王传超邓琼英李辉
关键词:仫佬族Y-STRMTDNA
茶洞话群体的Y染色体遗传结构及其父系起源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我国广西的桂东北地区大约有20,000人使用茶洞话,该群体的族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为调查茶洞话群体的Y染色体遗传结构,探讨其父系起源,对临桂县使用茶洞话的21名无关男性个体的Y-STR和Y-SNP进行了检测分型,并对该群体与周边民族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茶洞话群体的17个Y-STR位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适用于群体遗传学和法医学研究;Y染色体高频单倍群为O2*-P31和O2a1*-M95,表明茶洞话群体具有显著的百越民族系统侗傣族群的遗传背景;N-J树和主成分分析显示茶洞话群体与仫佬族的父系遗传关系较之与毛南族和汉族更亲近。本研究结果为茶洞话群体的族源研究提供了遗传学证据。
邓琼英王晓庆王传超李辉
关键词:Y-STR
广西仫佬族线粒体DNA高变Ⅰ区多态性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广西仫佬族人群线粒体DNA高变Ⅰ区的多态性特征,了解仫佬族群体的母系遗传结构。方法收集91例仫佬族无关男性个体的外周血样本,目标序列用引物L15947和R16488进行PCR扩增,用ABI3730测序仪正反向测序;计算多态性位点、核苷酸多态性、平均配对差异数目等多态性指标,以及仫佬族与各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ME法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与修正后的剑桥标准序列(rCRS)比对,91例样本的线粒体高变Ⅰ区序列共界定了74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态性为0.0188±0.010,平均核苷酸差异为6.618±3.154;遗传距离显示仫佬族与南方各少数民族及南方汉族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北方汉族的亲缘关系较远,进化树中仫佬族与南方少数民族聚为一类。结论仫佬族在母系遗传上属于典型的南方侗傣族群,可能经历过群体扩张或选择效应;高变Ⅰ区序列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可用于法医个体识别、民族起源等方面的研究。
王晓庆王传超邓琼英李辉
关键词:线粒体DNA测序遗传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仫佬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