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41)

作品数:32 被引量:506H指数:14
相关作者:程积民张兴昌孟蕾高阳杨晓梅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土壤
  • 10篇黄土高原
  • 5篇有机碳
  • 4篇水分
  • 4篇碳储量
  • 4篇土壤有机
  • 4篇土壤有机碳
  • 3篇植被
  • 3篇群落
  • 3篇草地
  • 2篇地上生物量
  • 2篇典型草原
  • 2篇针茅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物量
  • 2篇碳密度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铅形态

机构

  • 29篇西北农林科技...
  • 2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延安职业技术...
  • 1篇滨州学院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19篇程积民
  • 9篇张兴昌
  • 5篇杨晓梅
  • 5篇高阳
  • 5篇孟蕾
  • 4篇万惠娥
  • 4篇韩娟娟
  • 4篇程杰
  • 4篇刘伟
  • 3篇殷宪强
  • 3篇范文娟
  • 3篇俞靓
  • 3篇易磊
  • 2篇刘月梅
  • 2篇谢永生
  • 2篇魏琳
  • 2篇呼天明
  • 2篇王国栋
  • 2篇陈芙蓉
  • 2篇胡秀娟

传媒

  • 5篇草业科学
  • 5篇草地学报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4篇2012
  • 13篇2011
  • 12篇2010
  • 3篇2009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西省长子县30年生态建设效益评估浅析
2011年
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衡量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指标,对长子县1985年和2007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基于研究成果和长子实际情况对生态服务价值指数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分析长子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林牧业用地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农田有了明显的减少,减少了33%,草地次之,减少32%,林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加了113%,园地增加最多,增加了31倍。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4454.08万元,主要得益于林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长子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果,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李芳陈东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转录组测序及其在牧草基因资源发掘中的应用前景被引量:18
2011年
本研究概述了基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转录组测序的基本原理、实验流程、数据分析和目前的应用现状,并结合抗旱牧草转录组测序研究思路,展望了转录组测序可能对牧草种质资源基因发掘及其在牧草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育种中产生的影响。
井赵斌魏琳俞靓程积民
关键词:转录组测序牧草基因
半干旱区退耕地紫花苜蓿生长特性与土壤水分生态效应被引量:24
2011年
本文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20年生紫花苜蓿(Meducagi sativaL.)生长变化特征与土壤水分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不同生长阶段生产力差异较大,年生长的6-8月份,即在水热同步条件下,紫花苜蓿形成较高地上生物量,为年生长的盛期,但土壤水分消耗过度,降至年最低点;紫花苜蓿产草量不同生长年限均达极显著差异,在山地、塬地和川地3种立地条件下均呈规律性变化特征,即在生长的4~8年间,3种立地条件下紫花苜蓿均为旺盛生长阶段,第10年土壤含水量降到最低,土壤干层厚度高达300~720 cm,土壤水分严重亏缺;10年后随紫花苜蓿的基本衰败,土壤水分开始缓慢恢复;第15~20年,3种立地类型500 cm土层以上土壤水分可恢复到接近种植前的土壤含水量,而500 cm以下土壤通体干燥化严重,水分恢复极为缓慢,且恢复难度较大。因而,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紫花苜蓿适宜生长年限应为8~10年,第4~8年为苜蓿生长的高峰期。
程积民程杰高阳
关键词: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土壤干层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层次结构及其演变被引量:19
2011年
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该文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任务目标,提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区域适宜性的特点,并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划分为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小流域治理与发展模式、特定下垫面治理模式和特定问题治理模式4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层次模式的适宜性。同时根据60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演变,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阶段性,明确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治理模式及其阶段性规律。
谢永生李占斌王继军姜志德
关键词: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不同CDE模型对硒在黄绵土中运移特性的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污染物在土体运移是影响土体和地下水污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亚硒酸根离子在土体中运移的影响,在室内不同实验条件下,采用垂直土柱易混置换法对亚硒酸根离子在黄绵土土柱中的运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不同容重及不同土柱高度条件下亚硒酸根离子的穿透曲线,通过STANMOD软件,应用确定性平衡CDE数学模型和确定性非平衡两区模型对穿透曲线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容重增大,阻滞因子R值减小,弥散系数D值则是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土柱高度的增加,弥散系数D值减小,而阻滞因子R变化不大。非平衡两区模型对于亚硒酸根离子运移参数的拟合优于平衡模型。穿透曲线能较好地反映出离子在土壤中运移的参数值,曲线越靠近y轴、初始穿透时间越小则弥散系数D越大;曲线越平缓则R值越大。
丛伟张兴昌封晔
关键词:土柱黄绵土容重
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29
2010年
基于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柴松林、辽东栎林及人工油松林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柴松林为13.67g/kg,辽东栎林为13.95g/kg,油松林为11.43g/kg,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不同林分变化幅度差异不同,且各土层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2)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土层间碳密度变化范围为1.06~3.67kg/m2,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整个土壤垂直剖面上,有机碳碳密度在9.38~11.43kg/m2之间,其中0~50cm深度碳密度的贡献率达80%以上。(3)3种林地土壤碳储量偏低,平均为105.2t/hm2,不同林分间的差异较大。
杨晓梅程积民孟蕾韩娟娟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储量
次降雨后不同时段坡地表层土壤水分和容重的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通过网格布点,研究黄土高原坡地表层土壤水分和容重在降雨后不同时段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后第1天,表层土壤水分和容重的变异程度分别为中等、弱变异性;在各坡向间土壤水分呈阴坡>阳坡>山脊的变化趋势,容重为阴坡>山脊>阳坡;(2)降雨后第20天,土壤水分和容重的变异程度均保持不变,但土壤水分在不同坡向间的数量特征发生改变(阴坡>山顶>阳坡),而容重的变化趋势保持不变;(3)表层土壤水分具有弱的时间稳定性,而容重的时间稳定性较强。(4)相关分析表明,降雨后第1天,山脊上的土壤水分与容重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而降雨后第20天,阴坡土壤水分(容重)与山顶土壤水分呈显著正(负)相关(P<0.05)。相关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坡地水分管理、水土过程调控提供参考。
王云强张兴昌朱元骏曾辰
关键词:土壤含水率坡向
黄土高原铁杆蒿群落分布格局对气候的响应被引量:7
2011年
于2000—2009年采用野外调查与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铁杆蒿群落分布和生长区域范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受温度等影响,铁杆蒿群落的适宜生长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即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地带,群落密度分布格局分别为12.6、8.8和4.6株/m2,生殖枝数量分别为19、14和3株/丛;受降水梯度等影响,铁杆蒿群落的水平分布范围已由森林草原地带的建群种或优势种扩展到典型草原地带,并从伴生种上升为优势种,在荒漠草原地带的沟谷及沙丘周围常呈偶见种出现,并从年降雨量500~750 mm的适宜区扩大到降雨量200 mm范围的干旱区,铁杆蒿群落分布的海拔高度已由1 900 m扩展到2 200 m范围;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典型指示植物———铁杆蒿群落受区域水热环境的影响,生态幅逐渐扩大,成为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稳定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程杰呼天明程积民
关键词:分布密度黄土高原
黄绵土铅形态与土壤酶活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添加外源铅和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黄绵土盆栽小青菜后土壤中铅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土壤酶活性对铅污染的响应,并分析了土壤铅形态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污染黄绵土中铅各形态的比例为:可交换态0.77%,碳酸盐结合态6.27%,铁锰氧化物结合态1.82%,有机结合态13.4%,残渣态77.74%。铅污染后黄绵土中各形态铅的浓度随着外源铅浓度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土壤受到铅污染后,各形态铅的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上列各形态所占比例依次为0.346%、18.464%、0.496%、46.532%、34.168%。铅污染对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产生极显著影响([R过氧化氢酶=0.841 1,P过氧化氢酶<0.001,n=18;R碱性磷酸酶=-0.986 9,P碱性磷酸酶<0.001,n=18)],二者可以作为土壤铅污染的评价指标;总铅对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变化没有任何贡献,进一步说明不能采用总铅含量作为土壤铅污染的评价指标。在铅的各化学形态中除有机结合态外,过氧化氢酶与其余各形态铅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碱性磷酸酶与各形态铅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碳酸盐结合态对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直接影响最大,而且铅的其他化学形态通过碳酸盐结合态的间接影响亦最大,表明各形态铅中以碳酸盐结合态对两种酶的影响为主,该两种酶与碳酸盐结合态相结合可作为土壤铅污染评价指标。
殷宪强王昌钊易磊王永浩张兴昌
关键词:土壤铅形态土壤酶活性
孔隙水流速对胶体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采用室内石英砂柱出流实验和数学模型,研究了流速对自然土壤胶体、蒙脱石胶体和腐殖酸钠胶体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水流速影响着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过程,流速的提高可加速土壤胶体的出流过程,减小蒙脱石胶体和腐殖酸钠胶体的沉积率。胶体的运移过程除受孔隙水流速的影响外,胶体特性的不同亦决定着胶体运移过程的差异,由于胶体表面性质不同,与介质之间的作用力不同,决定了胶体运移过程中的沉积和释放。
殷宪强孙慧敏易磊路怡青王国栋张兴昌
关键词:孔隙水胶体流速运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