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J01151)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姜小鹰张旋林雁庄嘉元宋继红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巴
  • 2篇多巴胺
  • 2篇多巴胺受体
  • 2篇受体
  • 1篇动力障碍
  • 1篇压疮
  • 1篇压力性
  • 1篇压力性溃疡
  • 1篇鼠脑
  • 1篇体表
  • 1篇体表温度
  • 1篇皮肤
  • 1篇皮肤护理
  • 1篇皮肤压疮
  • 1篇黏膜
  • 1篇黏膜屏障
  • 1篇外伤
  • 1篇胃肠
  • 1篇胃肠动力
  • 1篇胃肠动力障碍

机构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姜小鹰
  • 2篇张旋
  • 1篇宋继红
  • 1篇庄嘉元
  • 1篇林雁

传媒

  • 2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逐步延长翻身间隔时间对卧床患者压力性溃疡发生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逐步延长翻身间隔时间法对压力性溃疡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福州市某两所老人院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逐步延长翻身间隔时间的方法对躺卧普通床垫的患者进行翻身护理,并对患者骶尾部和两侧肩胛部的体表压力和体表温度进行测量比较。结果随着翻身间隔时间的延长,研究对象中皮肤出现异常者共5例,占7.81%。随着翻身间隔延长,受压部位皮温不断增高(P<0.05)。不同翻身间隔时间两侧肩胛骨处与骶尾部的体表压力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体表温度变化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尾部与两侧肩胛骨处在相同翻身间隔时间下体表压力及体表温度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逐步延长翻身间隔时间的方法不会增加压力性溃疡的发生,该方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并且可以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
姜小鹰林雁
关键词:压力性溃疡翻身体表温度
多巴胺受体在大鼠脑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2014年
目的 研究大鼠脑损伤后肠黏膜功能的变化及多巴胺受体在肠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采用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装置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将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脑损伤组、多巴胺组、拮抗剂组,每组6只.术后7d取大鼠肠黏膜组织、尿液等标本,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尿液中乳果糖和甘露醇比值(L/M);HE染色观察肠黏膜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和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在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实时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肠黏膜DRD1 mRNA、DRD2 mRNA和蛋白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损伤组和多巴胺组肠黏膜绒毛完整性被破坏,而拮抗剂组肠黏膜绒毛完整性较好.脑损伤组和多巴胺组尿液中L/M值分别为0.192±0.080和0.183±0.090(P >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37±0.008,P<0.01),而拮抗剂组有所降低(0.071±0.008,P<0.01).实时PCR结果显示,脑损伤组和多巴胺组DRD1 mRNA表达量分别为0.764±0.074和0.718±0.065 (P>0.05),DRD2 mRNA分别为0.439±0.051和0.408±0.090(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189±0.008,0.076±0.011,P<0.叭),而拮抗剂组有所降低(0.386 ±0.071,0.270±0.092,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脑损伤组和多巴胺组DRD1和DRD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多巴胺组与脑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大鼠脑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可能与肠黏膜多巴胺表达升高有关.
张旋姜小鹰
关键词:脑损伤胃肠动力障碍
肠内营养对脑外伤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多巴胺受体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脑外伤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案与护理措施。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装置建立脑外伤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谷氨酰胺组和益生菌组3组,于脑外伤第7天留取肠黏膜组织、尿液、脏器组织等标本,采用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排泄率比值( L/M)测定肠黏膜的通透性,HE染色观察肠黏膜形态,EMB培养法观察细菌易位,免疫组化检测DRD1和DRD2在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Real-time PCR和WB分别检测肠黏膜DRD1和DRD2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脑外伤后谷氨酰胺组和益生菌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184.38±11.49)和(185.22±8.46)g,与对照组相比减少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4.408,5.305;P<0.05);谷氨酰胺组和益生菌组肠黏膜绒毛结构较完整,肠黏膜DRD1和DRD2表达均降低,脏器中大肠埃希菌明显减少,尿液中L/M值分别为(0.051±0.010)和(0.038±0.009),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6.48,29.46;P<0.05)。结论在肠内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和益生菌可下调肠黏膜DRD1和DRD2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改善脑外伤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之一,为脑外伤患者的营养支持与临床护理提供实证依据。
张旋姜小鹰
关键词:肠内营养脑外伤肠黏膜屏障功能多巴胺受体
压迫间隔时间与皮肤压疮形成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通过压迫间隔时间与皮肤压疮形成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探讨压疮预防中合理、有效的翻身间隔时间。方法制备104只SD大鼠受压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8只、实验组56只,对照组压迫2h后放松2h,实验组逐步延长压迫间隔时间,并根据受压时间的不同将两组再分为各个不同的亚组,比较两组不同观察时间的病理学指标改变。结果各组均未出现肉眼可见的皮肤破损等严重的变化,但在皮肤发红率、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肥大细胞聚集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方面,实验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逐步延长压迫间隔时间的方法能减轻组织损伤,可为临床压疮预防护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庄嘉元姜小鹰宋继红
关键词:压疮皮肤护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