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714004)

作品数:15 被引量:429H指数:12
相关作者:朱光谢成龙牛漫兰陈印张必龙更多>>
相关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9篇断裂带
  • 9篇郯庐断裂
  • 9篇郯庐断裂带
  • 9篇裂带
  • 5篇岩石
  • 5篇岩石圈
  • 4篇克拉通
  • 4篇克拉通破坏
  • 3篇定年
  • 3篇岩石圈减薄
  • 3篇盆地
  • 3篇锆石
  • 3篇减薄
  • 2篇动力学背景
  • 2篇断层
  • 2篇应力场
  • 2篇张八岭隆起
  • 2篇伸展盆地
  • 2篇年代学
  • 2篇中生代

机构

  • 15篇合肥工业大学
  • 4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15篇朱光
  • 8篇谢成龙
  • 5篇陈印
  • 5篇张必龙
  • 5篇牛漫兰
  • 4篇柳小明
  • 4篇胡召齐
  • 3篇詹润
  • 2篇王勇生
  • 2篇王浩乾
  • 2篇向必伟
  • 2篇鞠林雪
  • 2篇张力
  • 1篇朱日祥
  • 1篇张盛
  • 1篇谢文雅
  • 1篇严乐佳
  • 1篇朴学峰
  • 1篇刘国生
  • 1篇张宏福

传媒

  • 5篇地质科学
  • 3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09
  • 4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学制约被引量:44
2009年
近年来在郯庐断裂带内获得了大量的同位素年龄,为了解该断裂带的演化规律与相关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制约。该断裂带早期走滑构造带内给出了238~236 Ma的白云母^(40)Ar/^(39)Ar变形年龄,指示其起源于华北与华南克拉通碰撞过程的深俯冲阶段,支持其造山期陆内转换断层成因观点。其晚中生代走滑韧性剪切带内已获得的较大白云母^(40)Ar/^(39)Ar冷却年龄为162~150 Ma,表明其再次左行平移发生在晚侏罗世初或中-晚侏罗世之交,出现在区域压扭性动力学背景下。这一事件应代表了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开始时间。已获得的一系列断裂带内岩体与火山岩锆石LA-ICPMS年龄显示,该断裂带内伸展性背景下最早的岩浆活动时间为136 Ma。而断裂带所控制的断陷盆地内地层时代表明其伸展活动发生在早白垩世初(约145 Ma)。这应指示了中国东部转变为伸展性动力学背景的时间。该断裂带一系列长石^(40)Ar/^(39)Ar年龄与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显示其在晚白垩世与古近纪仍处于伸展活动之中。
朱光张力谢成龙牛漫兰王勇生
关键词:同位素年龄郯庐断裂带动力学背景岩浆活动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的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及其^40Ar/^39Ar定年被引量:20
2008年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自西向东分别出露北北东向的韧性滑脱变形带、脆-韧性过渡带和脆性的前陆褶断带。韧性滑脱变形带内的张八岭群片岩,广泛发生了低绿片相背景下的糜棱岩化。其中呈现为平缓的糜棱面理和近南北向的矿物拉伸线理。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分析显示,该韧性滑脱带一致为上盘向南的运动。该带以东依次变为上盘向南南东→南东的逆冲活动,总体上为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带。张八岭群所在的韧性变形带为深部陡立走滑构造与浅部脆性构造之间的滑脱变形带,其间的差异走滑变形,造成了该滑脱层在总体向北运动中出现上盘向南的剪切变形。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发生在(236.2±0.5)^(238.0±0.4)Ma的中三叠世晚期。这表明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的深俯冲阶段,起源于陆内转换断层。
张青朱光刘国生C.TeyssierW.J.Dunlap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40AR/^39AR年龄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脉中热液锆石的成因与定年被引量:10
2011年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过两阶段演化,晚侏罗世发育了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展布的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早白垩世西侧叠加了北北东走向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在医巫闾山剪切带及其变形下盘中侵入了大量的晚侏罗世花岗岩脉,其所含的锆石包括古老继承锆石、新生岩浆锆石、热液锆石等多种类型。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以及U、Th、Pb含量等特征,判别出热液锆石存在3种成因类型,包括流体的溶解—再沉淀、富Zr热液的直接结晶及流体的交代改造。它们共同具有高U、P、Y、Nb、Hf、Ta含量与低Th/U比值特征,前两种热液锆石还强烈富集稀土元素,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平坦。而第3类热液锆石具有亏损LREE、强烈富集HREE的特征,其配分曲线高度倾斜,不但有别于岩浆锆石与前两类热液锆石,也与前人对此类锆石的认识不一致。分析结果显示,高普通铅含量的热液锆石无法获得合理年龄,而大多数极低普通铅含量热液锆石则给出147 Ma左右的可靠年龄,略晚于岩脉的侵位时间(155~147 Ma),有效地记录了区内晚侏罗世构造—岩浆事件的阶段。
张必龙朱光谢成龙陈印鞠林雪王浩乾
关键词:热液锆石阴极发光稀土元素晚侏罗世
郯庐断裂带巢湖—庐江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圈减薄过程被引量:24
2008年
本文报道了郯庐断裂带巢湖—庐江段上白垩纪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 Sr-Nd-Pb 同位素特征。研究区火山岩 SiO_2含量为50.2%~75.2%,主要为基性岩和偏酸性岩类。样品富钾、贫钠、偏碱性(σ平均5.36),明显富集 LILEs、LREEs,相对亏损 HFSEs,具有弱的 Eu 负异常(δEu 平均0.70)及富集的 Sr-Nd-Pb 同位素组成(I_(Sr)=0.7054~0.7090,ε_(Nd)(t)=-5.2~-17.6)。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具有多源与源区多变的特征,早期基性岩(125Ma)的岩浆源区主要为华北克拉通地幔,兼有下地壳的贡献;流纹岩(120Ma)主要是地热异常背景下华北中、下地壳源区熔融的结果;粗面岩(100Ma)为华北下地壳和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岩浆的混合结果;晚期基性岩(93Ma)的源区主要为华北岩石圈地幔,兼有软流圈和下地壳物质的贡献。这些岩浆活动是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背景下、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中发生的,深部软流圈上涌使断裂带内的地温升高而造成了岩石圈的部分熔融,其具体岩浆过程指示了详细的岩石圈减薄过程。其中120Ma 时期的流纹岩喷发指示断裂带内地壳出现了最高的地温与最浅的等温面,应对应减薄的峰期;而93Ma 时期的基性岩喷发反映了深部开始出现了软流圈的部分熔融。一系列现象均指示,郯庐断裂带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岩石圈强减薄带,是热流与岩浆上升的有利通道,也是发生强烈岩石圈地幔交代与置换的场所。
谢成龙朱光牛漫兰柳小明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早白垩纪火山岩岩石圈减薄
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盆地的发育过程及其对克拉通破坏的指示被引量:93
2008年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出现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上以出现窄裂谷型盆地为特征,沿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断陷活动最强。这些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揭示,经历地表抬升后,克拉通破坏之初的岩石圈热而弱,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或宽裂谷型盆地。这期间的破坏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受控于早期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经过早白垩世中期的大量岩浆活动之后,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岩石圈温度降低、强度变大,从而利用早期大型断裂构造形成窄裂谷型盆地。这些现象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是以逐渐拆沉机制为主。
朱光胡召齐陈印牛漫兰谢成龙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东部郯庐断裂带伸展盆地克拉通破坏岩石圈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被引量:122
2012年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 major research project,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few years by Chinese scientists through an in-depth and systematic observations,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NCC destruction,the structure of deep earth and shallow geological records of the craton evolution,the mechanism and dynamics of the craton destruction.From this work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1)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exists in the NCC lithospheric thickness and crustal structure,which constrains the scope of the NCC destruction.(2) The nature of the Paleozoic,Mesozoic and Cenozoic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CLM) underneath the NCC is characterized in detail.In terms of water content,the late Mesozoic CLM was rich in water,but Cenozoic CLM was highly water deficient.(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gmatism and surface geological response confirms that the geological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s governed by cratonic destruction processes.(4) Pacific subduction is the main dynamic factor that trigger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CC,which highlights the role of cratonic destruction in plate tectonics.
ZHU RiXiangXU YiGangZHU GuangZHANG HongFuXIA QunKeZHENG TianYu
关键词:国家科学基金会大陆岩石圈地幔地质记录晚中生代
合肥盆地伸展方向的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被引量:58
2011年
本文通过白垩纪—古近纪期间合肥盆地沉积格局、断层活动性、同火山活动正断层、岩脉展布方位、盆缘断层运动学与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伸展方向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早—中期为NWW—SEE向拉伸,早白垩世晚期为NW—SE向拉伸,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为近南北向拉伸。通过对比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发现,早白垩世早—中期伊佐奈歧板块向NWW向运动,而早白垩世晚期转变为向NNW向运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出现的太平洋板块总体上是向正北运动,同样显示为顺时针的转变。两者演变规律的耦合,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是发生在弧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下。这一弧后大陆边缘的拉伸方向随着大洋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而变化,可能是海沟后退方向的改变具体驱动了弧后大陆边缘拉伸方向的改变。
朱光朴学峰张力张必龙陈印胡召齐
关键词:合肥盆地正断层应力场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背景
华北克拉通破坏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克拉通破坏的时空范围、克拉通破坏的浅部效应和深部结构响应、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与深入的探测、测试与研究.计划执行四年来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1)发现华北克拉...
朱日祥徐义刚朱光张宏福夏群科郑天愉
关键词:克拉通破坏
文献传递
青东凹陷复合型花状构造成因分析被引量:23
2012年
青东凹陷内大型北西-北西西基底断层上发育一种结构特殊的花状构造——复合型花状构造,在凹陷内表现为构造高带,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三维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平面构造反射层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其中的断层在平面上以右阶雁列式或平行式组合排列,剖面上基底主断层向上撒开并与多条次级断层组合成似花状构造。组成这些似花状构造的断层均为正断层,但其中的地层却表现为上拱的背形。根据断裂发育特点及区域构造应力演化特征对其进行成因分析,认为其形成是由于北西-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在盆地南北向拉伸下的张扭性(斜向拉张)活动与古近纪末反转期压扭性活动叠加的结果。其形成过程经历了古近纪伸展期似负花状构造形成阶段和古近纪末反转期背形构造形成阶段。
詹润杨贵丽张盛朱光
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构造应力场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发震断层南起郯城窑上北到莒县土岭,全长为130 km,由5条北北东走向的活断层段组成。郯城地震断层南段沿沂沭断裂带内的F_2断裂分布,倾向南东东,倾角为30°~60°。北段紧邻F_1断裂分布,倾向不稳定,倾角较陡(多为70°以上)。南段表现为右行逆冲或逆右行的运动性质,北段则以右行走滑为主。郯城地震断层南、北两段均发育断层泥带、断层角砾带和碎裂带,南段总宽度为几米到十几米,北段总宽度为几十米到近百米,局部发育多条断层泥带。郯城地震断层的排列方式及其几何学特征表明:为老断层复活,而非新生断层。通过断层擦痕的反演同震应力场显示:北段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应力场,南段为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应力场,该地震是发生在区域性挤压应力场状态下。这种应力场空间变化可能是地震断层几何学空间变化导致的。其同震应力场与该地区现代区域应力场是一致的,这说明郯城地震并未造成震后应力场调整或震后应力场调整时间较短,未影响到现今应力场。
鞠林雪朱光王浩乾詹润林少泽严乐佳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地震断层断层擦痕应力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