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QN110)

作品数:13 被引量:87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双权高星张乐李锋刘德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6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石器
  • 7篇石器时代
  • 7篇旧石器
  • 6篇旧石器时代
  • 6篇考古
  • 5篇动物考古
  • 5篇动物考古学
  • 5篇考古学
  • 5篇古学
  • 4篇埋藏学
  • 2篇动物骨骼
  • 2篇动物化
  • 2篇动物化石
  • 2篇遗址
  • 2篇化石
  • 2篇更新世
  • 2篇古人类
  • 1篇东西方
  • 1篇东西方文化
  • 1篇动物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吉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兰州大学
  • 2篇河南省文物考...
  • 2篇甘肃省文物考...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自然博物...

作者

  • 7篇张双权
  • 6篇张乐
  • 6篇高星
  • 3篇李锋
  • 3篇王春雪
  • 3篇刘德成
  • 2篇张东菊
  • 2篇裴树文
  • 1篇徐欣
  • 1篇陈福友
  • 1篇陈发虎
  • 1篇冯兴无
  • 1篇张晓凌
  • 1篇王辉
  • 1篇王辉
  • 1篇王山

传媒

  • 7篇人类学学报
  • 3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草原文物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垩质年轮法在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在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研究中,动物的死亡年龄往往能够反映古人类的生存能力及猎物选择趋向;死亡季节则是研究古人类人口数量变化、聚居模式等生存适应问题的重要途径。牙齿垩质切片研究表明,垩质的沉积与树木年轮的生长相似,具有较强的季节规律性和终生生长的特点,可被用于同时推断动物的死亡年龄与季节。垩质年轮法在国外已经有不少较为成功的应用范例,但由于其自身局限及我国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的发展状况,这一方法至今并未得到较好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垩质年轮法原理及其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并对该方法在国内遗址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栗静舒张双权
关键词:死亡年龄旧石器时代
甘肃省水洛河、清水河流域2009年旧石器考古调查被引量:10
2011年
2009年6~7月在甘肃陇西盆地东部水洛河、清水河流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新地点16处;采集石制品200余件,动物化石60余件,其中大部分采自地层断面。石制品个体多较小,原料以脉石英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剥片方法以硬锤锤击法为主,偶见砸击法;石器以小型为主,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采用硬锤锤击法加工,以单向为主,存在少量两面加工者;毛坯以片状为主,显示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地层观察、石制品特征以及14 C测年结果表明,这些新地点时代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
李锋陈福友高星刘德成张东菊王山
关键词:旧石器晚更新世晚期
甘肃苏苗塬头地点石制品特征与古环境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苏苗塬头地点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东北部,埋藏于章麻河二级阶地的典型马兰黄土中。经剖面清理和地表采集,2002和2004年在该地点共获得石制品2318件,本文以集中分布区出土(2166件)和地表采集(48件)共2214件石制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该批石制品以石片、碎片和碎屑为主,有少量石核和工具。剥片技术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为辅,鲜见第二步加工。石制品原料主要为来自现代河床或阶地底部砾石层的脉石英。炭屑加速器质谱(AMS 14C)年代测试和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显示,苏苗塬头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地点,人类活动主要发生于气候干冷的末次盛冰期(约距今2.4—1.8万年),反映了古人类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张东菊陈发虎吉笃学L BartonPJ Brantingham王辉
关键词:环境变化末次盛冰期
旧石器遗址动物骨骼表面非人工痕迹研究及其考古学意义被引量:12
2014年
骨骼表面痕迹观察是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在切割痕、砍砸痕、烧灼痕等古人类行为活动痕迹之外,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表面都有多种非人工痕迹的保留。但是,相对于人工改造痕迹而言,国内考古学家对于后者的关注与研究却明显不足。本文以考古研究中最为常见的肉食类齿痕、啮齿类啮咬痕、水流磨蚀痕、踩踏痕、生物/化学腐蚀痕以及风化痕迹等为例,系统介绍它们的产生机理、主要鉴别特征、分布规律以及研究案例,并对其在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进行讨论与阐述。
张双权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埋藏学动物考古学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被引量:9
2011年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与头骨化石同层发现的还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制品等文化遗物。本文是对该遗址2005—2006年出土动物化石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的观察分析结果。灵井遗址中13%的动物骨骼表面有人工切割痕的产生,其中切割痕位于长骨骨干部位的约占此类标本总数的98.45%;同时,在具切割痕的长骨类化石材料中,属于食草动物上部和中部肢骨的分别为34%和41%,属于下部肢骨的则仅为25%。此外,灵井动物群中具敲击痕、火烧痕迹、人工使用痕迹的骨骼标本分别占全部观察例数的4.2%、1%、1.32%。总之,通过对动物骨骼表面保留的上述人工改造痕迹的观察与统计分析,并与埋藏学实验及其他考古遗址相关属性的对比,表明古人类是这一遗址中大量脊椎动物肉食资源的初级获取者和利用者,他们是导致这一动物群聚集形成的主要埋藏学因素。同时,许昌人遗址中大量破碎动物骨骼的出现可能也与古人类敲骨取髓的取食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张双权李占扬张乐高星
关键词:埋藏学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动物化石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2003~2005年发掘出土动物化石2000余件。初步鉴定包括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水牛(Bubalussp.)等十多个动物属种。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标本表面少见食肉类啃咬痕迹且未有啮齿类啃咬痕迹及水流磨蚀等现象,表明这一动物骨骼组合应当不是食肉类、啮齿类与水流等自然性营力带入遗址的。遗址动物群中一定比例的具切割痕骨骼标本的出现表明了古人类在动物群富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动物考古学观察表明,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该地点古人类主要对遗址附近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进行了猎捕与肢解、利用,这与相对更晚阶段的第12地点古人类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要猎食对象的生存策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
张双权裴树文张乐王惠民高星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哺乳动物化石埋藏学动物考古学
北京凤凰山化石地点发掘简报
2013年
北京凤凰山地点位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以北8km处,是一处含哺乳动物化石与灰烬的洞穴-裂隙堆积。该地点包括两个化石层,上层为洞外的冲积物,由棕红色黏土组成,靠下部发现有零星的、破碎的化石,可鉴定出似鸡骨山狐(Vulpes cf.chikushanensis)和羚羊(Antelopinae)两种类型;下层含有灰烬层,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可鉴定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鬣狗(Hyaenidae)、三门马(Equus sameniensis)、犀(Rhinocerotidae)、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水牛(Bubalus sp.),共7种。动物群与周口店第一地点和南京人化石地点的动物群相似,指示该地点化石层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部分骨骼表面痕迹与灰烬层的发现显示该地点可能不排除有古人类活动痕迹的存在。
王波张乐高立红李潇丽冯兴无
关键词:动物化石灰烬中更新世
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内蒙古金斯太遗址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一、引言人类在地球生物中是一个特殊的类群,其特殊性就在于他能制造和使用复杂的工具,具有特殊的生存方式.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及其空间分布关系的发掘与研究,探讨人类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方式、所占有的食物和生活资源的种类及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其活动区域的大小及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与其它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①.而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的古人类的适应生存方式大不相同,因此东、西方于更新世时代在文化和人类适应生存方式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别,对这种东西方旧石器文化之间、区域文化传统的成因和传统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王春雪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古人类旧石器文化生活资源
灵井动物群的埋藏学分析及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狩猎-屠宰遗址的首次记录被引量:6
2011年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2005~2006年发掘出土了上万件动物化石与古人类文化遗物.埋藏学分析表明了古人类在这一动物群聚集、改造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基于动物属种分布及丰度、死亡年龄模式、骨骼表面改造痕迹与骨骼单元分布等动物群特点,并结合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证据,灵井许昌人遗址被解释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处狩猎-屠宰遗址而非古人类的居址或中心营地.这一遗址中数量较多的人工石制品的出现,可能反映了古人类在生存策略和行为活动方面的计划性和前瞻性.灵井许昌人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唯一一处经过系统埋藏学分析确认的狩猎-屠宰类考古遗址.
张双权高星张乐李占扬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埋藏学动物考古学
石叶概念探讨被引量:17
2012年
石叶(Blade)是旧石器时代重要的石制品类型之一,中国对石叶的研究始于1923年水洞沟遗址的发掘,然而目前对石叶的定义仍有所不同;且着重于形态(如长宽比)的定义在实际操作时容易扩大石叶的范围。本文重新审视石叶的定义,着重强调其技术和背脊属性,将石叶定义为,从预制有平直脊的石核上剥制的两侧边中上部平行或近平行,背面有平直的脊,长度一般为宽度的两倍以上,宽度超过12mm的石片。打制石器的形态变异大,遗址中常出现一些形态上类似石叶的石片,但其缺乏明显的石叶技术,这类产品可称为"长石片"。确定遗址中是否存在石叶的关键是,深入分析遗址中是否存在石叶石核及石叶技术;只有以"操作链"的思想,考察石叶产生的过程,才能有效地确定石叶技术的存在与否。
李锋
关键词:石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