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MZ026)

作品数:8 被引量:49H指数:3
相关作者:崔榕郑江宁颜澄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湘西苗族
  • 3篇文化
  • 2篇社会
  • 2篇互动
  • 2篇国家在场
  • 1篇新中国
  • 1篇新中国初期
  • 1篇学校教育
  • 1篇社会治理
  • 1篇文化变迁
  • 1篇文化网络
  • 1篇现代性建构
  • 1篇旅游
  • 1篇旅游体系
  • 1篇苗族文化
  • 1篇教育
  • 1篇婚姻
  • 1篇婚姻文化
  • 1篇国家话语
  • 1篇法治

机构

  • 7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作者

  • 7篇崔榕
  • 1篇颜澄
  • 1篇郑江宁

传媒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贵州民族学院...
  • 1篇理论月刊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湘西苗族文化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被引量:2
2010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湘西苗族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形成不少研究成果,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湘西苗族艺术、习俗、民间信仰与其它相关方面。这些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受学术视域所限,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研究方法与内容等方面都还有突破、深入的空间。
崔榕
关键词:湘西苗族文化
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被引量:5
2011年
百年来,湘西苗族在国家力量的导引下,开始了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其现代性文化的建构特征主要表现为:理性、科学对民间信仰的冲击;权利意识的强烈伸张;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文化开放性的日益明显。湘西苗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百年历程表明,现代性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统一体,是传统与现代因素在一个文化体中相互激荡、相互交织、相互吸收、共同形塑的文化样式。
崔榕
关键词:苗族文化
当前湘西苗族社会的“文化网络”治理机制研究——以湘西花垣县BL村为例被引量:2
2012年
湘西苗族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一张权力的"文化网络",它由民间精英、社会规约、民间仪式、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组成,在历史上这些因素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规范着苗族的礼俗秩序。当前,面对国家现代化和乡村法治建设的推进,湘西苗族的"文化网络"进行了相应调适,仍然发挥着维护乡村稳定的作用。
崔榕
关键词:文化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学校教育政策在湘西苗族地区的实施及影响
2010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促进湘西苗族地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央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包括兴建学校、培训师资、扶助学生及因材施教等。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湘西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成效。学校教育的发展对湘西苗族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崔榕
关键词:学校教育湘西苗族
湘西苗族婚姻文化的百年变迁被引量:5
2011年
百年来,湘西苗族婚姻文化在国家话语的主导下发生了巨大变迁,主要表现在婚姻缔结方式、婚姻仪式与通婚规划等方面。湘西苗族婚姻文化的百年变迁,折射出国家与民族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围绕着国家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国家阶段性地调整文化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不断地对民族文化实施"有计划的变迁";另一方面,面对国家话语自上而下的导引,民族社会也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现出鲜明的文化主体性和独立性。
崔榕
关键词:国家话语湘西苗族婚姻
国家在场与近百年来湘西苗族文化的变迁轨迹被引量:3
2010年
近百年来,国家在场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其变迁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12-1949年:苗族文化的历史延伸;1950-1978年:苗族文化的低迷;1978年以后:苗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湘西苗族文化正是在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互动中发生着变迁。
崔榕
关键词:国家在场湘西苗族互动文化变迁
我国城市旅游体系脆弱度的评价被引量:2
2013年
文章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角度出发,构建反映旅游体系脆弱度的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模型,选取2011年的数据对我国城市旅游体系的脆弱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旅游体系整体处于中等偏高的脆弱性水平,且对这种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自然环境质量。
郑江宁颜澄
关键词:AHP旅游体系脆弱度
“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被引量:30
2010年
"国家在场"理论,主要探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理论被引入中国学术界以后,许多学科将它作为一种理论框架来诠释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家、社会等有关概念的讨论以及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国家与民间信仰、国家与宗族等互动关系的探析。这些研究为"国家在场"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作为"舶来品","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学术理论的探讨与实践的检验。
崔榕
关键词:国家在场社会互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