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103)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全志过常宝侯文华高建文林甸甸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论语
  • 2篇孔子
  • 2篇《论语》
  • 1篇知识
  • 1篇知识传播
  • 1篇入道
  • 1篇三年之丧
  • 1篇设问
  • 1篇神圣
  • 1篇生存境界
  • 1篇生母
  • 1篇诗经
  • 1篇史事
  • 1篇世俗
  • 1篇释义
  • 1篇署名
  • 1篇署名问题
  • 1篇说文
  • 1篇孙子兵法
  • 1篇体道

机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文学院

作者

  • 3篇刘全志
  • 1篇张厚知
  • 1篇林甸甸
  • 1篇过常宝
  • 1篇侯文华
  • 1篇高建文

传媒

  • 2篇斯文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文史知识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 1篇励耘学刊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圣与世俗:文字与图像中的西王母
2019年
西王母在先秦两汉时代可谓最重要的神话人物之一,但文字文献和图像资料记载的西王母形象却截然不同,不仅体现在其信仰的社会阶层属性上,更指向图文记述差异背后特殊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话语权力,这种差异以西汉哀帝时“行西王母诏筹”事件为标志,显示了政治事件对一般图文叙事传统的深度影响。
张朋兵
关键词:西王母文字图像
论《庄子》由仙道入道
2017年
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的行气派仙道知识,尤其托名“列子”的一系,是《庄子》道家借以向重个体生存、重内心体验转化的重要知识资源。《庄子》学说中“心斋”、“坐忘”的体道功夫论、“全其形生”与“神人”“真人”两种生存境界的追求以及“游”的生存策略等,均是以此为契机发展而来。与仙道不同,《庄子》并不求长生或神通,而是将其修行技术转化为体道、处世的方式,将仙道神话提升为理想生存境界;同时生长于这样知识土壤中,也决定了《庄子》对仙道的超越并不十分彻底。作为一般知识的仙道知识能够经庄子及其后学之手跻身精英思想之列,既有地域文化的偶然性,又是时代思想演变、知识体系更新的大势所趋。
高建文
关键词:《庄子》体道生存境界
《论语》“子张书诸绅”的本义与文化依据被引量:3
2014年
子张"书诸绅"并非是匆忙应急的当场行为,而是一种慎重的事后书写。将之理解为匆忙地记录孔子的言语,不但忽略了"绅带"在古代服饰中的重要地位,也漠视了孔子与子张对话的基本逻辑,更没有考虑"子张书诸绅"背后的文化依据。绅带是礼仪用物,子张书写的内容是"言忠信,行笃敬",主观意图是随身携带、时刻铭记。子张"书诸绅"是在制作衣带铭,他的书写行为是历史传统的延续,文化语境的必然,而并非偶然性的灵感迸发。子张的行为在孔门弟子中并非唯一,子路、子贡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点。
刘全志
关键词:《论语》文化传统
清华简《系年》“王子定”及相关史事被引量:4
2013年
清华简《系年》第二十三章有“明岁,晋睡余率晋师与郑师以入王子定……陈人焉反而入王子定于陈”的记述,《系年》的整理者认为其中的“入王子定”,“当是使王子定入周”,因为“《六国年表》王子定奔晋在楚悼王三年,晋人入王子定未果,王子定奔晋。据简文,王子定在三四年后流落到齐人田氏的领土”(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198页)。显然,整理者认为简文中的“王子定”是周室王子定,依据便是《史记·六国年表》。其实《史记·六国年表》“因秦纪”撰写而成,而“秦纪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史汜》,中华书局,1982,688页),所以多有缺失疏漏之处,这一点已成为学界共识。
刘全志
关键词:史事年表
《孙子兵法》文体学价值再评价被引量:1
2019年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后期,较《论语》《老子》《墨子》为早,较《荀子》等文献更早。此文献包含了多个方面的文体学价值:行文中使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是假设问对体的先声;全书十三篇,各篇主题鲜明,有明确的论证中心和严密的论证过程,结构浑融,语言凝练,论证方法多样,已是完整的专题论说文的形式,一般文学史界所普遍认同的《荀子》代表了专题论说文成熟形态的说法应该得到订正;此外,《孙子兵法》还是最早使用意义性篇题和最早注意到作者署名问题的文献。
侯文华
关键词:《孙子兵法》署名问题
论先秦“诵”辞的性质及其演变被引量:1
2019年
先秦“诵”辞是贵族为美刺国君及执政卿大夫的造篇,并非民间歌谣。这些“诵”辞以四言韵语为主,长短不一,皆不分章,与周代宗教性用辞有着相似的体制特征,是“颂”体诗流变的产物。具体而言,与“无算乐”仪节中的“诵”诗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周代礼乐文化的发展,在《周颂》及《大雅》中的祭祖仪式正歌的影响下,出现了“无算乐”仪节中颂美时王、诸侯及辅政重臣的变“颂”。在西周晚期政治危机加剧,周王威信下降的背景下,变“颂”中演变出一种表达情绪,讽刺时王的“诵”。为了与《颂》区别开,当时的乐工将三首颂美及讽刺当世王公贵族之诗统称为“诵”。春秋以后产生的“诵”辞的言说形式、使用场合及功能意义,均是承“诵”诗而来,它们看似与“颂”无关,却可以说是“颂”体诗流变的产物。
张少辉
关键词:民间歌谣
《诗经》"三星"考
2017年
顾炎武曾谓“三代以上,人人知天文”,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就是存在于《诗经》《左传》中的众多天文事象:“‘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顾炎武《日知录》,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3页)《诗经》中的星象往往承担着特别的表意功能,对这类事象的解读时常会左右到对《诗经》经义的阐释。
林甸甸
关键词:《诗经》《日知录》七月流火《左传》表意功能
孔子“出妻”说及相关问题辨析被引量:1
2017年
孔子"出妻"说始见于孔颖达对《礼记·檀弓》"子上之母死而不丧"章与"伯鱼之母死"章的疏解。其中的关键句在于"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关键词在于"出母"。明清之际以来,学者普遍将"出母"解释为"生母",并以此反驳孔颖达记载的孔子"出妻"说。明清学人的这一看法,被一些现当代学者所接受,于此也得出颜母非嫡、孔子庶出的结论。结合《左传》以及后世正史所记,"出母"之意并非"生母"之意,更非"庶出之生母"。论证孔子无"出妻"、嫡庶等问题,可结合春秋时期的礼制及相似事例加以辨析。孔颖达记载的孔子"出妻"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结合《礼记》、《大戴礼记》、《论语》、《孔子家语》及《左传》等相似事例的记载,可以证明叔梁纥存在"出妻"的事实,而孔子所"丧出母"似为孟皮之母。
刘全志
关键词:孔子生母
“观”与“问”:春秋知识传播的两个途径被引量:2
2016年
春秋时期,一些贵族大夫掌握了各类礼乐知识,他们以"信而有征"的话语方式,批评社会、讨论礼乐制度,被称为"博物君子"。西周辟雍和春秋泮宫,虽然有礼乐之教,但惠及人员有限,"观"和"问"是春秋贵族获得礼乐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观礼"作为一种礼教仪式,形成于西周的助祭制度、辟雍演示。春秋时,"观礼"制度松懈,通常被用来招待来聘者,这就使得贵族可以通过观礼、观乐、观诗来学习礼乐知识、体验礼教精神。同样,王侯大夫不再满足于"临事有瞽史之导",而主动"问礼"于巫史。周王朝衰颓,礼乐人员和文献典籍星散各地,为贵族"问礼"创造了条件。礼乐知识在世俗社会的传播,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孔子的礼乐知识主要来自"观"与"问",其教学也主要采用"观"与"问"两种方式。"观"与"问",对于春秋时期知识传播、文化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过常宝
关键词:孔子
《周官》改名《周礼》考
2021年
王莽居摄期间,刘歆奏请《周官》改名为《周礼》,与《周官》毫不相关的周公事迹,成为改名《周礼》的依据。贾公彦认为是刘歆将《周官》与“周公致太平之迹”联系起来,这与事实本身及刘歆严谨的学术风格不符。刘歆明确地说是王莽发现了《周官》的价值,结合对刘歆与王莽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是王莽授意刘歆奏请《周官》改名《周礼》,为其托古改制提供依据。《周官》改名对后世的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厚知
关键词:《周官》《周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