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C2005037)
-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1
- 相关作者:游咏莫靓贺大璞王元星更多>>
- 相关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种缝合材料对兔气管吻合口愈合质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采用动物实验观察临床常用的3种缝合材料对气管端端吻合术后组织反应、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10在南华大学动物实验部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选用丝线、涤纶线、人工合成吸收缝线进行气管切开后端端吻合。于术后1,2,4周分别取吻合口处气管,计算出吻合口内径占术前气管内径的百分率,反映气管的通畅程度;组织切片病理学观察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面积比。结果:①肉眼观察显示:术后1,2周3组吻合口愈合没有显著差别,术后4周丝线组、涤纶线组均有缝线残留形成肉芽肿,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缝线基本吸收。②吻合口内径通畅率:术后1周、2周3组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4周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高于其他2组(P<0.05)。③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术后1,2周3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4周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低于其他2组(P<0.05)。④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面积比:术后1,2周3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4周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低于其他2组(P<0.05)。结论:兔气管切开后行端端吻合术,采用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织相容性好,炎症反应低,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
- 贺大璞莫靓游咏王元星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
- 兔气管切开后3种缝合材料与吻合口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哪种材料更具相容性?
- 2009年
- 背景:选择合适的吻合材料可提高气管、支气管重建的成功率,减少吻合口瘢痕狭窄。国内目前常用的缝合材料为丝线、涤纶线和人工合成吸收缝线,3种材料中哪种更加有助于预防和减轻术后瘢痕肉芽增生与管腔狭窄尚缺乏相关实验证据。目的:以常用的丝线、涤纶线和人工合成吸收缝线作为缝合材料,创新性开展了3种材料对兔气管切开后吻合口组织病理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影响的观察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病理组织学观察,于2005-09/2006-10在南华大学动物实验部完成。材料: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购自巴西强生专业产品有限公司。缝合丝线、涤纶线分别购自杭州富阳医用缝合针线厂及杭州华威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方法:体质量1.6~2.0 kg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雌雄不限,随机抽签法分为丝线组、涤纶线组和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每组12只,分别选用丝线、涤纶线、人工合成吸收缝线进行气管切开后端端吻合。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周观察吻合口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结果:36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1,2周3组吻合口愈合状态无明显差别,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集中在缝线周围,并出现灶性出血,缝线形成异物肉芽肿。术后4周,丝线组、涤纶线组均有缝线残留形成异物肉芽肿形成,并有明显纤维组织增生,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缝合线已基本吸收。与术后1,2周比较,术后4周,丝线组、涤纶线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降低明显(P 〈 0.05)。结论:3种缝合材料中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织相容性好,可有效减少手术刺激引起炎症反应的量和程度,更加有助于预防和减轻术后瘢痕肉芽增生和管腔狭窄。
- 莫靓游咏贺大璞王元星
- 关键词:气管切开吻合口转化生长因子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