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2007]13)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谢映平薛皎亮彭国良赵满华韩珍珍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蜡蚧
  • 3篇几丁质
  • 3篇几丁质酶
  • 2篇蛋白酶
  • 2篇真菌
  • 2篇蚧虫
  • 2篇轮枝
  • 2篇轮枝菌
  • 2篇昆虫
  • 2篇昆虫病原
  • 2篇昆虫病原真菌
  • 2篇蜡蚧轮枝菌
  • 2篇病原
  • 2篇病原真菌
  • 1篇蛋白
  • 1篇入侵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农村
  • 1篇农村居民

机构

  • 3篇山西大学
  • 2篇太原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薛皎亮
  • 3篇谢映平
  • 2篇彭国良
  • 2篇赵满华
  • 2篇韩珍珍
  • 1篇刘淑清
  • 1篇张艳峰
  • 1篇刘卫敏
  • 1篇樊金华

传媒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经济问题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全国商情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被引量:1
2009年
在我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政策不完善、变化比较快,改造阻力大、困难多,违法占用土地开发建设现象屡禁不止,集体经济改制进展缓慢,城中村居民观念转变滞后,城中村居民外出打工或临时就业积极性不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突破城中村改造的难点,抓住改造的重点,同时还要加强思想工作,增加无形投入。
赵满华刘淑清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
沙里院褐球蚧蜜露对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侵染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蚧虫在取食和发育过程中排泄大量蜜露,通过研究蜜露对病原真菌侵染蚧虫的影响,可为应用病原真菌防治蚧虫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4月自山西省太原市苹果树上沙里院褐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us雌虫虫体表面采取蜜露,用化学分析方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化学成份;将蜜露稀释为10%、20%、30%、40%、50%共5个浓度,对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的两个菌株No.V3.4504和No.V3.4505进行培养,比较其对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该蚧虫蜜露包含可溶性糖(占69%)、水分(占26%)和18种氨基酸.当蜜露稀释浓度为10%时,菌株No.V3.4504的蛋白酶活性最大,为(4.45±0.18)U/mL;随着蜜露浓度增加,蛋白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在蜜露浓度为20%时,菌株No.V3.4505的蛋白酶活性出现最大值,为(8.5±0.71)U/mL;随后,蛋白酶活性持续降低.两菌株几丁质酶的活性与蛋白酶活性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氨基酸Ala、Met、Gly、Pro,发现加入Met使菌株No.V3.4504和No.V3.4505的蛋白酶活性分别增长了256.9%和215.7%.表明低浓度的蜜露和培养基中加入适当Met能提高蜡蚧轮枝菌对蚧虫的侵染力.
薛皎亮彭国良谢映平张艳峰韩珍珍
关键词:蜜露昆虫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侵染力几丁质酶
蜡蚧轮枝菌入侵蚧虫表皮过程中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作用被引量:21
2009年
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两个菌株No.V3.4504和No.V3.4505感染沙里院褐球蚧的外观症状、入侵体壁的过程及胞外蛋白酶与几丁质酶的作用.结果发现,用菌株No.V3.4504的孢子悬浮液感染蚧虫2d后,在虫体表面蜡粉稀薄的位置和柔软的虫体腹面出现了菌丝,5d后菌丝覆盖虫体,7d后菌丝层加厚,虫体开始死亡.显微切片观察,在体壁的外表皮、内表皮和真皮层都发现了菌丝,说明该菌已侵染成功.以蚧虫的表皮为培养基对这两个菌株连续培养8d,发现菌株No.V3.4504的蛋白酶活性在前6天连续上升,最大值为(33.94±1.61)U/g,然后降低;几丁质酶活性在前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d5开始增加,最大值为(7.28±1.36)U/g.菌株No.V3.4505的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趋势与No.V3.4504相似.说明蛋白酶在菌丝侵染体壁的前期发挥了作用,降解表皮中的蛋白质,使几丁质暴露,诱导几丁质酶的大量产生,从而分解几丁质.
彭国良薛皎亮刘卫敏谢映平
关键词:蜡蚧轮枝菌蚧虫表皮蛋白酶几丁质酶
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改革3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均纯收入在人均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现金收入成为收入的主体,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稳步提高,家庭经营收入仍是纯收入的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来自一、二、三产业的收入发生一定的变化。针对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赵满华
关键词:农村居民实证分析
不同基质多代培养对蚧虫病原真菌蜡蚧霉致病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昆虫病原真菌蜡蚧霉Lecanicilliurn lecanii(Zimmermann.)菌株No.V3.4504在不同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对菌种的菌落生长特性、胞外酶活力和对蚧虫致病力的影响。【方法】试验菌种蜡蚧霉菌株No.V3.4504是从染病蚧虫上分离的。试验蚧虫是沙里院褐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us和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采用7种培养基继代培养多代。观察菌落形态特征、测定生长速率、产孢量、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及对蚧虫的致死率。【结果】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最快,但产孢量最低,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呈逐代下降趋势,对两种蚧虫致死率也最低;增加蛋白胨对改善菌种致病力没有明显效果;在增加蚧虫尸体的D、E、F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虽然较慢,但产孢量上升为8.83×106-9.13×106孢子/cm2。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平均达到2.16-2.13 U/g和1.01-1.03 U/g,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分别在55%-58%和39%-42%;在活蚧虫上连续培养3代,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最高,为3.08-2.92 U/g和1.45-1.42 U/g,是PDA培养基上的1.6倍。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也最高,分别达到71.30%和58.89%。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与蚧虫死亡率呈正直线相关关系。【结论】采用PDA培养基连续多代培养会引起菌株No.V3.4504明显退化;在培养基中加入蚧虫尸体,对于保持菌种活力有明显效果;在活蚧虫体上继代培养对复壮菌种,提高菌种毒力的效果最佳。
韩珍珍谢映平薛皎亮樊金华
关键词:昆虫病原真菌蚧虫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