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A403)

作品数:18 被引量:123H指数:6
相关作者:王志勇刘贤德蔡明夷李明云韦信键更多>>
相关机构:集美大学宁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黄鱼
  • 12篇大黄鱼
  • 4篇生长性状
  • 4篇微卫星
  • 4篇微卫星标记
  • 3篇基因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性状
  • 2篇养殖
  • 2篇应激
  • 2篇溶藻弧菌
  • 2篇弧菌
  • 2篇家系
  • 2篇核苷
  • 2篇核苷酸

机构

  • 9篇集美大学
  • 4篇宁波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作者

  • 9篇王志勇
  • 6篇刘贤德
  • 4篇蔡明夷
  • 3篇刘洋
  • 3篇苗亮
  • 3篇韦信键
  • 3篇李明云
  • 2篇陈炯
  • 2篇李吉方
  • 2篇温海深
  • 2篇杨育凯
  • 2篇何峰
  • 2篇叶坤
  • 2篇赵君丽
  • 1篇赵梅琳
  • 1篇史雨红
  • 1篇姜永华
  • 1篇李佳凯
  • 1篇简林江
  • 1篇谢仰杰

传媒

  • 4篇水产学报
  • 3篇集美大学学报...
  • 3篇宁波大学学报...
  • 2篇Zoolog...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黄鱼中期染色体面积和物理长度的测定被引量:3
2014年
为获知大黄鱼染色体的物理长度,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大黄鱼基因组大小,并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了大黄鱼24对染色体的面积和累积光密度(IOD),据此估算了大黄鱼染色体的物理长度。结果显示,大黄鱼基因组大小约为(725.25±14.65)Mb;染色体相对面积最小为2.26%±0.08%,最大为4.83%±0.08%;染色体相对IOD最小为1.80%±0.32%,最大为5.04%±0.15%;物理长度最小的是24号染色体,为(13.1±3.37)Mb,其他染色体的物理长度为(24.4±6.21)^(36.6±1.62)Mb。染色体的物理长度与相对面积、相对长度分别成正线性相关。其中,物理长度-相对面积的相关系数大于物理长度-相对长度。显微图像还显示,同一基因组中的染色体碘化丙啶(PI)着色不完全均一,非同源染色体间、部分同源染色体间以及染色体不同位置均存在荧光强度的差异。研究结果为大黄鱼染色体识别与配对提供了新的数量标记,也为深入解析大黄鱼基因组结构提供基础数据。
陈紫瑩王志勇刘贤德姜永华蔡明夷
关键词:大黄鱼染色体基因组大小
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杂交及其子代的遗传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探讨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远缘杂交的可行性,构建了2个杂交家系(LN1和LN2),检测了杂交F1的倍性,并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杂交亲本及F1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可以成功杂交产生形态正常后代,45日龄成活率达到30%,但杂交受精率(29.0%、32.6%)与孵化率(75.0%、76.7%)要显著低于大黄鱼自繁(P<0.05)。杂交幼鱼体型修长,头为尖钝型,体侧布满黑褐色斑点;DNA相对含量测定和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显示,90%以上杂交后代是杂交二倍体,另外有少量的杂交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杂交幼鱼形态兼具有双亲的特征,与大黄鱼明显不同;至45日龄为止,杂交二倍体和三倍体生长速度均慢于大黄鱼。研究结果为大黄鱼(♀)和鮸状黄姑鱼(♂)杂交F1的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简林江杨育凯刘贤德陈庆凯王志勇
关键词:大黄鱼鮸状黄姑鱼远缘杂交微卫星标记
大黄鱼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设置盐度的突变和渐变实验研究了大黄鱼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在盐度突变实验中,将大黄鱼幼鱼直接从海水(盐度27.2)移入盐度为3~24的水中,72 h内不会导致明显死亡;从海水移入盐度为2的水中,72 h的存活率可达72%;从海水移入盐度为1的水中,3 h后开始出现死亡,24 h内大部分死亡;从海水移入淡水中,6 h内全部死亡.在盐度渐变实验中,将大黄鱼幼鱼从海水直接移入盐度为6的水中后,再以不同的幅度降低盐度,在盐度高于3时,大黄鱼幼鱼的死亡率与相应盐度的突变实验相比无明显差异;在盐度低于2时,大黄鱼幼鱼的死亡率低于相应盐度的突变实验的结果.研究表明,大黄鱼幼鱼具有较高的低盐度耐受力.
曾荣林谢仰杰王志勇杨育凯陈庆凯
关键词:大黄鱼幼鱼盐度耐受性
半滑舌鳎IGF1基因编码区的多态性与生长性状及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鱼类生长内分泌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检测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IGF1基因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其基因型与生长性状、血液生化指标的关系及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IGF1基因外显子5的884bp处一个位点发生突变,此突变处碱基C变为A,即C884A,此突变发生于终止密码子之后,并且发生在WD40结构域,可能会对基因的转录、表达和生长性状产生影响。此位点与体重(P<0.05)、去内脏重(P<0.05)呈显著相关性,AA基因型的体重和去内脏重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AA基因型的尿素含量显著大于AB基因型(P<0.05),AA基因型的mRNA表达量也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研究表明,IGF1基因编码区的多态性对半滑舌鳎的生长性状、血液生化指标和基因表达有显著影响,IGF1基因可以作为选择育种的一种分子标记,从遗传学的角度辅助半滑舌鳎优良品种的分子选育。
黄政举何峰温海深李吉方司玉凤赵君丽任源远邢德徐捷凯
关键词:半滑舌鳎单核苷酸多态性血液生化生长性状
大黄鱼大型座底式围栏养殖的不同形式和管理的效果被引量:5
2019年
为了解大黄鱼大型座底式围栏养殖的不同形式和管理的效果,在详细介绍围栏结构和饲养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对养殖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加强饲养管理的条件下,以"钢管柱桩+铜合金网衣"围栏养殖效果最佳,台州大陈岛海域的该种形式围栏2017~2018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达到27 kg·m^-2.研究结果可为大黄鱼围栏养殖的形式选择提供参考,同时为大型围栏养殖提供管理经验.
李明云苗亮俞淳张千林李鹏
关键词:大黄鱼饲养管理养殖效果
梅氏新贝尼登虫膜联蛋白B1基因序列分析及应激表达分析
2016年
膜联蛋白(Annexins,ANX)是一类Ca^(2+)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多基因家族,参与生物膜修复、Ca^(2+)调节、信号传导、膜泡运输以及细胞增殖等过程,部分成员其mRNA和蛋白表达与发育和环境变化紧密相关。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梅氏新贝尼登虫anxb1(Neobenedenia melleni anxb1,nmanxb1)的序列特征,随后采用RT-qPCR技术确定其mRNA表达与发育和环境(温度和盐度)变化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NmANXB1具有4个由α-螺旋组成的重复单元,其中3个典型Ⅱ型Ca^(2+)结合位点、6个Ⅲ型Ca^(2+)结合位点,以及1个KGD基序。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揭示,nmanxb1与其他B族蠕虫类寄生虫anx共成一簇。RT-qPCR结果显示,nmanxb1 mRNA主要在虫卵中表达。低温和高温应激下虫卵nmanxb1 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高温和低盐应激时成虫中的表达量也显著上升。以上结果揭示,NmANXB1可能参与梅氏新贝尼登虫的发育和环境应激适应过程。
马文静史雨红陈炯
关键词:基因表达
水体动荡胁迫对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对大黄鱼进行模拟台风所致水体动荡胁迫,检测胁迫前(0 h)及胁迫后0.5、1、2、4、8、24 h时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黄鱼血清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CHOL)在胁迫后0.5~24 h期间浓度均持续降低;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胁迫后0.5~1 h期间显著升高,之后显著降低,浓度仅为胁迫前的一半,并在2~24 h期间始终处于这一低水平;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胁迫后持续显著升高,胁迫后24 h时的活性为胁迫前的6.5倍;肌酐(CREA)在胁迫后0.5 h时即显著升高并达到最大值,1~8 h期间基本降至正常水平,但在24 h时显著降低,仅为胁迫前的1/4;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胁迫后2~24 h期间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在胁迫后2 h时显著升高,并在2~24 h期间都处于较高水平;血清Na^+、C1^-、K^+和Ca^(2+)浓度在胁迫后均出现了显著性升高.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提示水体动荡胁迫引起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大黄鱼肝脏、心脏受损以及免疫降低.
杜静雅苗亮李明云王曙王涛侯红红
关键词:大黄鱼台风血清生化指标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L-1β gene from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Larimichthys crocea) and its effect on fish defense against Vibrio alginolyticus infection被引量:8
2015年
Interleukin 1β(IL-1β), the first interleukin to be characterized, plays a key role in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the c DNA and genomic DNA sequences of the IL-1β gene from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crocea.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IL-1β(Lc IL-1β) gene wa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at of European seabass(Dicentrarchus labrax), sharing 67.8% amino acid identity. In healthy large yellow croaker, Lc IL-1β transcription was detected in all tested tissues, with the highest level found in the head kidney. Upon Vibrio alginolyticus infection, Lc IL-1β transcription in all tested tissues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recombinant Lc IL-1β(r Lc IL-1β) improved the survival rate and reduced the tissue bacterial load after V. alginolyticus infection. In addition, r Lc IL-1β induced monocytes/macrophages(MO/MΦ) chemotaxis and increased phagocytosis and bactericidal activity in vitro.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Lc IL-1β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V. alginolyticus.
Jun WUYu-Hong SHIXue-Heng ZHANGChang-Hong LIMing-Yun LIJiong CHEN
关键词:IL-1溶藻弧菌DNA序列
大黄鱼快长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与验证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筛选与大黄鱼生长性状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对这些标记的有效性进行鉴定,研究以大黄鱼家系和群体为材料,经标记筛选、两次验证共三个步骤,找到2个与大黄鱼生长性状紧密相关的微卫星标记:LYC0088和LYC0143,其中LYC0088与体高、体质量均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长显著相关(P<0.05),LYC0143与体长和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与体高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LYC0088与LYC0143位点的优势等位基因分别为E、A,优势等位基因型均为AB,优势等位基因型组合为AB/AB,两个位点呈加性效应。该结果为开展大黄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标记。
刘贤德隋班良王志勇蔡明夷
关键词:大黄鱼微卫星生长性状
大黄鱼形态指标体系及雌雄差异分析被引量:23
2014年
为研究大黄鱼主要形态指标及雌雄形态差异,测量及分析了554尾大黄鱼12项计量性状及11项标准化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黄鱼主要形态指标可分为整体框架结构、肥瘦程度、头部与吻长、躯干及尾部和胸腔纵切面大小5个指标;对计量性状分析显示,雌鱼个体间变异较雄鱼更大,雌雄形态差异较大的有体重、体高及体厚;对标准化性状分析显示,丰满度、体长∶体高、体长∶体厚、头长∶眼径及尾长∶尾柄高等5项性状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以体长∶体厚差异最大.这些性状可为雌雄辨别提供参考.
谌微王盼盼肖世俊刘洋叶坤陈庆凯王志勇
关键词:大黄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