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957702)

作品数:22 被引量:117H指数:7
相关作者:刘春孙伟伟孙波施蓓琦李巍岳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冰盖
  • 4篇南极冰
  • 4篇南极冰盖
  • 4篇极冰
  • 4篇高光谱影像
  • 2篇东南极冰盖
  • 2篇遥感
  • 2篇遥感影像
  • 2篇双站
  • 2篇双站SAR
  • 2篇平差
  • 2篇流形
  • 2篇滤波
  • 2篇聚类
  • 2篇昆仑站
  • 2篇雷达
  • 2篇TANDEM
  • 2篇DOME_A
  • 2篇INSAR
  • 2篇冰厚

机构

  • 12篇同济大学
  • 7篇中国极地研究...
  • 6篇国家测绘地理...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宁波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广东省电力设...
  • 1篇西安市勘察测...

作者

  • 11篇刘春
  • 7篇孙伟伟
  • 7篇孙波
  • 5篇崔祥斌
  • 5篇李巍岳
  • 5篇施蓓琦
  • 4篇江利明
  • 4篇汪汉胜
  • 4篇孙亚飞
  • 3篇柳林
  • 3篇郭井学
  • 3篇孙永玲
  • 2篇吴杭彬
  • 2篇王帮兵
  • 2篇陈能
  • 2篇陈昀
  • 1篇唐学远
  • 1篇张向培
  • 1篇雷伟刚
  • 1篇王甜甜

传媒

  • 4篇同济大学学报...
  • 4篇极地研究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测绘学报
  • 2篇国土资源遥感
  • 2篇遥感信息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Applie...
  • 1篇Scienc...
  • 1篇Journa...
  • 1篇Advanc...

年份

  • 1篇2018
  • 6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型人工边坡稳定性地基InSAR监测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鉴于国内地基InSAR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应用研究资料及报道屈指可数,因此开展了神农架林区大型人工边坡的地基InSAR监测实验,并分析了该边坡整体形变场和变形过程及其与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边坡上部发生明显变形,有整体滑动趋势,边坡中部存在若干形变较大的塌滑区域。此外,降雨对边坡形变具有较大的影响,降雨越大则形变越大。监测结果为该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初步验证了地基InSAR在边坡稳定性监测中的可行性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斌斌江利明孙亚飞汪汉胜刘斌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
基于Bedmap2与冰雷达数据的南极局部冰盖三维建模
2015年
利用Bedmap2数据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冰雷达数据,在中山站至Dome A断面的Gamburtsev山脉地区首次构建11.3km×11.5km南极局部冰盖三维模型。着重介绍三维模型建立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其中冰雷达数据采集首次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冰雷达系统。详细阐述了冰雷达数据的处理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常规图像修正技术以及冰下地形获取,得到冰下基岩埋深和冰盖内部等时层埋深,插值得到100m分辨率的冰下基岩DEM(海拔1 729m^2 718m)和等时层DEM(海拔2 601m^2 950m),利用南极Bedmap2冰表面栅格影像得到100m分辨率的冰盖表面DEM(海拔3 679m^3 745m)。结合冰盖内外部数据处理结果,构建包含冰盖表面、冰盖内部等时层和冰下基岩地形特征的三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对冰盖内外部地形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刘春苏小岗孙波李巍岳陈昀
关键词:南极冰盖三维模型数据处理
Dome Argus: Ideal site for deep ice drilling被引量:5
2012年
Located on the centre of ice drainage range, the highest Dome Argus (Dome A) of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 (EAIS), could be represented as an ideal site for deep ice cores drilling containing oldest paleo-climate records. To select a suitable drilling site for deep ice core, it needs gather all information pertaining to the local meteorology, ice sheet landforms, ice thickness, subglacial topography of bed rocks, ice velocity, internal structures of ice sheet, etc.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in Ice Core Sciences (IPICS), we present recent achievement of glaciological research and its perspective at Dome A in this paper. W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merits and possible ventures of potential drilling sites around Dome A. Among all the candidates, we find that the Chinese Antarctic Kunlun Station is the best site for carrying out the first deep ice core drilling campaign. We emphasize and assess further the possibility to obtain a replicate core for studying 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climate change.
TANG Xueyuan SUN Bo LIYuansheng LI Xin CUI Xiangbin
关键词:冰原古气候记录
机载激光扫描中复杂建筑物轮廓线平差提取模型被引量:6
2012年
建筑物轮廓线提取与规则化是房屋3维重建等处理中的重要步骤,目前大多方法面向多边形规则建筑物轮廓线的提取,而无法适用于包含圆弧轮廓线的不规则建筑物轮廓线提取.针对城市中这一类复杂不规则建筑物,提出一种结构化提取特征点的方法,并判断特征点的属性,对直角处的特征点进行条件平差,优化特征点的位置,而对圆弧处的特征点之间的边界点分段拟合圆弧,以得到平滑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轮廓线.该方法可有效提取包含圆弧的建筑物轮廓线,最后通过上海陆家嘴地区的建筑物LiDAR(机械激光扫描)数据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提取精度.
刘春李楠吴杭彬杨璇
关键词:机载激光扫描最小二乘
TanDEM-X双站InSAR地形提取及精度评估被引量:13
2016年
在介绍TanDEM-X/TerraSAR-X SAR数据获取模式和零秒时间基线等双站干涉测量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TanDEM-X双站SAR数据的高精度地形提取方法,并利用ICEsat激光测高数据进行了精度评估。该方法采用引入外部DEM进行相位差分的策略,减少相位残差,提高相位解缠精度与效率。另外,在双站模拟相位和地理编码过程中考虑到双站几何结构和零时间多谱勒时间参数,采用ICESat高程数据进行绝对相位偏移校正。以复杂地形环境下的普若岗日冰原为例,获取了空间分辨率10m、高程精度0.8m的DEM结果,精度可满足国家1∶10 000地形制图的要求。
孙亚飞江利明柳林孙永玲汪汉胜
关键词:普若岗日冰原
基于流形学习的高光谱影像降维理论与方法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由于波段相关性强和数据冗余度高,高光谱影像的降维成为影响后续的分类、目标识别和异常探测等研究的技术前提和重要工作基础。而且高光谱影像的高维数特性对传统的遥感影像处理理论也提出挑战。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感知是以流形的方式存在,高维的人脸图像其实是由光线强度、人离相机的距离以及人的头部姿势等少数几个变量来控制的。在此基础上,学者们结合神经生理学和微分几何的研究成果,提出流形学习方法来研究高维数据的非线性降维问题。
孙伟伟
关键词:高光谱影像流形学习遥感影像处理高维数据微分几何光线强度
南极冰盖表面微地貌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
2016年
南极冰盖表面微地貌是大气与冰盖相互作用的直接产物,微地貌的形态特征、结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对南极冰盖表面的物质平衡、能量平衡以及冰盖记录大气信息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冰盖表面微地貌的结构性质以及空间分布的确定是计算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与能量平衡的重要依据,同时在南极冰芯钻探选址以及冰芯解译古气候信息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微地貌的形成方式将南极冰盖表面微地貌分为沉积型、侵蚀型、沉积间断型三类,介绍了南极冰盖表面常见的微地貌形态雪丘、雪纹、雪垄、雪窝以及光洁区的形态特征与结构性质,并对冰盖表面微地貌的分布规律特征进行了总结,文中重点对不同微地貌区域内的物质平衡与能量平衡特征进行了介绍,最后探讨了冰盖表面光洁区对南极冰芯选址的影响,并对未来南极微地貌研究进行了展望。
苏小岗孙波刘春崔祥斌郭井学
关键词:能量平衡冰芯研究
PISM冰盖模式对Amery冰架流速场模拟的适用性被引量:5
2015年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架系统是监视和预测冰盖稳定性的理想研究区域。然而传统的冰架观测与调查方法只能从某一侧面揭示冰架的运动状态和演化信息,无法预测其未来变化;冰盖模式作为非常有潜力的数值计算方法,成为研究和预测冰盖/冰架演化的热点领域。Lambert冰川-Amery冰架系统是东南极冰盖最大的冰川系统,对于研究东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和冰盖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使用PISM冰盖模式,对该冰川系统的流动过程进行模拟,得到冰表面流速场数据,并将模拟流速场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大部分区域吻合较好,但在冰架前缘处呈现出一些差异。进一步讨论差异可能的来源以及模拟可以改进的地方。
季青原王帮兵孙波
关键词:AMERY冰架
东南极昆仑站周边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分布(英文)
2016年
冰厚和冰下地形是南极冰盖的基本特征参数,是南极冰盖底部环境和物质平衡研究的基础。2007/08年,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运用深部探测冰雷达系统,在东南极位于Dome A区域的我国南极昆仑站周边,开展了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探测。结果显示:沿"中国墙"的冰厚主要分布在1600m-2800m之间,冰厚最大达到3444m,最小为1255m;冰下地形平均高程为1722m,但是最低仅有604 m;相较于分冰岭北侧,分冰岭南侧冰厚较大,冰下地形较低,并且发育了4个明显的冰下深谷。不过,没有发现Gamburtsev冰下山脉区域典型的冰底再冻结现象以及冰下湖和水体的存在。Bedmap 2中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与冰雷达测量结果存在一致性,但是分辨率和在冰下地形起伏剧烈区域的准确性上非常有限。通过冰雷达探测得到的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分布,进一步揭示了这一"不可接近区域"的冰盖特征,对于Dome A区域冰盖动力学研究和未来针对Gamburtsev冰下山脉的地质钻探以及深冰芯钻探选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崔祥斌孙波苏小岗郭井学
关键词:冰盖昆仑站冰厚
东南极冰盖Dome A的浅层古积累率重建
<正>冰盖内部的等时层结构和浅层积累率是数值模拟末次冰期冰盖演化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之一。通过对2004/05年度中国21次南极考察队在DomeA获取的高频雷达数据的分析,示踪出三条内部等时层,利用Vostok冰芯定年,...
唐学远孙波张占海张向培崔祥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