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TJZW12-017)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赵建忠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4篇红学
  • 2篇学史
  • 2篇红学史
  • 1篇叙事
  • 1篇续书
  • 1篇庭院
  • 1篇批评范式
  • 1篇毗陵七子
  • 1篇作者考
  • 1篇作者考辨
  • 1篇外史
  • 1篇考辨
  • 1篇非经典

机构

  • 4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赵建忠

传媒

  • 3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当代红学六十年的历史回顾及展望被引量:2
2014年
自1954年以来,当代红学经历了60年的社会历史批评、索隐、考证诸派的红学研究,诸学派各有其学术特征,且在红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也不同。上述研究流派不同程度地遮蔽了《红楼梦》的审美视域,其诠释维度有限,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回顾与反思。寻找红学的突破契机,展望期待视野中的学科前景,正是为了实现"红学"研究模式的转型与重新建构。
赵建忠
李希凡批评范式与当代红学的发展被引量:6
2017年
1954年的《红楼梦》大讨论对以后红学及古典文学格局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毋庸置疑,李希凡是红学史上不可回避的人物,他代表的批评范式在相当程度上拓展了《红楼梦》研究的学术空间。站在今天的学术高度,拂去历史烟云重新审视两个"小人物"的文字,不能因为他们难以走出特定时代条件的局限及由此带来的文章粗糙之处,就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将其一笔抹煞。本文对当代红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指出李希凡批评范式不仅在当年对胡适考证派红学的弊端具有全面解构作用,即使在改革开放后,对红学界碎片化、娱乐化的"揭秘""猜谜"式研究尤其是远离文本的某些"研究"乱象也是种有益的反拨,文章最后对当代红学走向进行了期待视野中的前瞻展望。
赵建忠
关键词:批评范式
大观园创作构思与曹雪芹的人生诉求——兼谈红学理念的冲突及其研究格局走向被引量:3
2018年
《红楼梦》主体故事是在大观园内发生的,历来研究者对大观园都很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红学中一道重要课题。近年来叙事学中新兴的"庭院叙事"模式,又以新的学术话语将大观园的课题重新激活。概括而言,主要分为两种研究思路。一种是根据《红楼梦》中薛宝钗那句诗"芳园筑向帝城西"去寻觅大观园的"原型",另一种则认为大观园是"空中楼阁、纸上园林",根本就不可能在人间找到具体"遗址"。两种思路关涉到红学理念冲突及当代《红楼梦》研究格局的走向问题。通过研究大观园的创作构思,还可以探索曹雪芹的价值关怀和人生诉求,这对深入理解《红楼梦》的创作主旨无疑是有益的。
赵建忠
红学史上首部续书《后红楼梦》作者考辨被引量:1
2014年
研究者对红学史上首部续书《后红楼梦》的关注甚于后出之续书,这是因为它奠定了《红楼梦》续书的基本格局,但这部续书作者的真实姓名还在争论之中,《后红楼梦》"著作权"如果解决不好,对这部作品本身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必然缺少学术定力。有鉴于此,本文对涉及《后红楼梦》作者的几种代表性观点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考辨,并倾向认为《后红楼梦》作者是号称"白云外史"的"毗陵七子"之一吕星垣,逍遥子固然与这部续书有联系,但他仅是"序"者而非作者。结语还提出对于《后红楼梦》这类古代小说史上大量的"非经典作品",应该多一分理解与包容。
赵建忠
关键词:毗陵七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