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31671)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张咏莉余新炳吴德吴忠道毕惠祥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原虫
  • 1篇真核
  • 1篇真核表达
  • 1篇疟原虫
  • 1篇吸虫
  • 1篇细胞
  • 1篇绿色荧光
  • 1篇绿色荧光蛋白
  • 1篇克隆与序列分...
  • 1篇华支睾吸虫
  • 1篇核表达
  • 1篇CSP
  • 1篇HELA细胞
  • 1篇伯氏疟原虫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篇余新炳
  • 2篇张咏莉
  • 1篇毕惠祥
  • 1篇吴忠道
  • 1篇赵玉利
  • 1篇吴德
  • 1篇胡旭初
  • 1篇陈晓湘
  • 1篇周珍文
  • 1篇李艳文
  • 1篇马长玲
  • 1篇胡凤玉

传媒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鼠伯氏疟原虫CS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分别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环子孢子(CSP)全长基因和去除中央重复序列的CSP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技术,从伯氏疟原虫基因组中扩增全长CSP基因,将其定向克隆入pEGFP-N1,构建pEGFP/PbCSP全长基因重组质粒,酶切、PCR及序列分析鉴定;同样,采用PCR技术扩增PbCSP的N端和C端两个片段,先将C端片段定向克隆入pEGFP-N1,构建pEGFP/PbCSP-C重组质粒,再将PbCSPN端片段定向克隆入pEGFP/PbCSP-C,构建pEGFP/PbCSP'重组质粒,酶切、PCR及序列分析鉴定。将pEGFP/PbCSP和pEGFP/PbCSP′分别用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荧光显微镜及RT-PCR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PCR、酶切及测序证实目的基因PbCSP全长和片段分别正确连接至pEGFP-N1的多克隆位点,两种重组质粒转染Hela后,荧光显微镜及RT-PCR均检测到目的蛋白在Hela中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伯氏疟原虫CSP全长基因和该基因片段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在Hela细胞中获得表达。
马长玲胡旭初赵玉利李艳文胡凤玉陈晓湘周珍文张咏莉余新炳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CSP绿色荧光蛋白HELA细胞
华支睾吸虫RPEF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构建华支睾吸虫成虫RNA聚合酶Ⅱ延长因子(RPEF)基因PET重组质粒,分析其编码序列。方法 根据RPEF基因已知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PCR技术从华支睾吸虫质粒文库模板中扩增RPEF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PCR产物和空质粒PET30a(+)同时用BamHⅠ和SalⅠ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纯化回收后建立连接反应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0a(+)-RPEF经双酶切、PCR、测序鉴定后证明获得正确的重组克隆。结果 成功构建出RPEF基因原核重组质粒PET30a(+)-RPEF。序列分析表明,RPEF蛋白与鼠类RNApolymerase Ⅱ延长因子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 RPEF基因在华支睾吸虫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RPEF基因重组表达载体地PET30a(+)-RPEF的成功构建可为更深入地分析其基因功能、肝吸虫病药物靶标的筛选奠定基础。
张咏莉余新炳吴德吴忠道毕惠祥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