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75047)

作品数:18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龙云飞郭永艳杨萍白珊陈述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文化科学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纳米
  • 7篇荧光
  • 5篇纳米簇
  • 5篇光谱
  • 5篇
  • 4篇银纳米粒子
  • 4篇离子
  • 4篇光度
  • 3篇紫外
  • 3篇吸收光谱
  • 3篇变色酸
  • 2篇荧光分光
  • 2篇荧光分光光度...
  • 2篇荧光光谱
  • 2篇铜离子
  • 2篇紫外-可见吸...
  • 2篇维生素
  • 2篇维生素C
  • 2篇吸光度
  • 2篇纳米银

机构

  • 18篇湖南科技大学
  • 7篇湖南有色金属...
  • 4篇长沙环境保护...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6篇龙云飞
  • 7篇郭永艳
  • 6篇杨萍
  • 4篇陈述
  • 4篇白珊
  • 3篇欧阳振中
  • 2篇唐建
  • 2篇申少华
  • 2篇党铭铭
  • 1篇袁志栋
  • 1篇苏界殊
  • 1篇李玉峰
  • 1篇刘狄
  • 1篇金元昌
  • 1篇黄昊文
  • 1篇伍惠玲
  • 1篇李春娟
  • 1篇梁胜
  • 1篇陈菊
  • 1篇马德恩

传媒

  • 3篇分析科学学报
  • 3篇化学世界
  • 3篇化学研究与应...
  • 2篇应用化学
  • 2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化学通报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当代教育理论...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角形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用于硫离子检测
2017年
本文合成了蓝色三角形银纳米片(TAg-NPs)。利用S2-能改变TAg-NPs的颜色、形状,且吸光度随S2-浓度增加逐渐降低的特性,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测定S2-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考察了pH、反应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吸光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pH值为2.56,反应时间为5min,反应温度为100℃条件下,测定S2-的线性范围为0.024~0.48mg/L,检出限为0.01mg/L。将该方法应用于水样中S2-的检测,获得结果较好。
白珊欧阳振中罗慧玲龙云飞
关键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Ag^(+)存在下催化还原铬黑T及应用于Ag^(+)检测
2021年
以铬黑T(EBT)为探针,在有Ag^(+)存在的最优条件下,EBT被NaBH 4催化还原,体系在445 nm发射波长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基于此构建一种光学测定溶液中微量Ag^(+)的方法。在最优条件下,Ag^(+)浓度在(7.5×10-9~1.0×10^(-6)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ΔI F=5.59×10^(8) c-31(c,mol·L^(-1),r=0.9966),Ag^(+)的最低有效检测浓度为6.0×10^(-8) mol·L^(-1)。在最优条件下,运用该方法对样品中Ag^(+)浓度进行检测,样品中Ag^(+)浓度的检测回收率在98.8%~102.4%之间,RSD=2.1%。该检测方法能够对水溶液中微量的Ag^(+)进行有效定量检测,且操作简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
郭永艳党铭铭田雁飞杨萍龙云飞
关键词:铬黑T荧光分光光度法
鸡BF1和BF2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3年
目的建立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BF1和BF2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FQ)-PCR]检测方法。方法从鸡外周血淋巴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PBLs)中提取细胞总RNA,以其为模板,根据BF1、BF2和GAPDH基因相对保守序列各设计一对引物,应用RT-PCR法扩增目的基因,分别克隆至pGM-T载体上,制备重组质粒标准品,经PCR、EcoRⅠ酶切及测序鉴定;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绘制标准曲线,建立Real-time FQ-PCR检测方法,并验证其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结果重组质粒标准品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构建正确;建立的定量标准曲线临界循环数(Threshold cycle,Ct)与BF1、BF2和GAPDH起始质粒DNA拷贝数的对数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98、0.99,扩增效率分别为0.8、1.1、1.1;该方法的敏感性可达101copies/μl;融解曲线分析表明扩增效率一致,特异性较好;质粒DNA标准品3次检测的CV值误差不超过0.5,均小于5%。结论已成功建立了鸡BF1和BF2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下一步应用该法检测BF1和BF2基因的转录水平奠定了基础。
金元昌李玉峰袁志栋
关键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实时荧光定量PCR
对氨基苯磺酸存在下银纳米粒子的生成及银离子检测被引量:1
2015年
探索了对氨基苯磺酸(ABS)存在下,对银纳米粒子生成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量银纳米粒子的生成对ABS的荧光性质的影响.基于此,实现了银离子的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有ABS稳定剂存在时,获得的银纳米粒子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了蓝移并且吸光度增强,而且ABS的荧光强度随Ag NO3的浓度而变化,且其降低的程度与Ag NO3的浓度在1.0×10-6~1.1×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0.997 0.据此建立了简便,灵敏度较高的测定Ag+新方法.
欧阳振中白珊潘玉兰龙云飞
关键词:ABS银纳米粒子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猝灭
SnO2/SnO2-Au荧光纳米簇的制备及应用
二氧化锡(SnO2)作为一种重要的宽带隙N型半导体,具备优异的光电、气敏和催化性能,在透明电极、气敏器件、光电子器件、电池材料、催化材料、防静电涂层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纳米簇材料是由几个至几十个原子组成的分子级聚集体...
温傲立
关键词:二氧化锡光电特性
文献传递
pH调控的变色酸2R稳定的银纳米簇的合成被引量:2
2020年
银纳米簇(Ag NCs)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本文探索了以变色酸2R为稳定剂,经过两次pH调节构建一种快速制备具有强荧光特性、稳定存在且粒径小的Ag NCs的方法。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运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Ag NCs的最大发射波长为450 nm,最大激发波长为336 nm,平均粒径为1.74 nm,主要粒经分布在0.68~2.99 nm区域内,该Ag NCs的晶格间距为0.223 nm,晶格类型为(102)。该Ag NCs可作为探针应用于溶液中微量重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测定,小分子、弱酸溶液浓度等方面的检测,也可以用于细胞成像等方面。
郭永艳曾维伟曾维伟杨萍龙云飞
银纳米簇传感器应用于醋酸浓度的检测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基于pH调控的变色酸2R稳定的银纳米簇构建一个pH荧光传感器,尝试将该传感器应用于检测弱酸溶液浓度。通过一列的条件探究实验得到最佳检测条件。在最佳检测环境中,成功的实现了对醋酸溶液浓度的检测。检测结果与标示量非常接近,相对误差小,误差值在允许范围之内。良好的实验结果证明该pH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弱酸溶液的浓度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郭永艳田雁飞杨萍杨萍龙云飞
紫外灯照射牛血清白蛋白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紫外灯照射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共振光散射(RLS)强度的增强,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测定BSA的RLS光谱法。考察了pH值、反应最佳时间等因素对RLS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4.95,紫外灯照射时间为90min条件下,测定BSA的线性范围为0.5~10mg/L,检出限为0.33mg/L。同时发现DNA与BSA共同作用时,RLS强度增强幅度增加,测定BSA的线性范围为0.05~10mg/L,检出限为0.01mg/L。将该法应用于合成样品中BSA测定,结果较好。
白珊陈述龙云飞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共振光散射光谱
FAM-DNA和维生素C相互作用及用于Cu^(2+)的检测
2015年
维生素C可充当猝灭剂,猝灭FAM-DNA的荧光,使其荧光强度降低;而Cu2+可催化氧气氧化维生素C,反应后维生素C浓度会有效降低,即猝灭剂浓度降低,FAM-DNA的荧光强度又有所增加。结果表明,荧光强度的增加值会受反应时间、维生素C浓度等的影响。针对实验各个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建立了一种较为简单的检测Cu2+浓度的方法,在Cu2+浓度为5.0×10-9 mol/L^1×10-6 mol/L的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线性系数r=0.9907。
伍曼娇陈菊龙云飞
关键词:维生素CCU^2+
研究生与本科生组合培养模式在仪器分析科研实验中的探索被引量:3
2016年
一种高效优质的旨在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化学类专业两个层次(研究生与本科生)学生实践探究和科研创新能力成效的新教育模式——"研究生与本科生组合式培养",在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分析化学团队试行并获得成功。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该模式在教育改革创新层面对科研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基于其精简的结构,推广该模式具有可行性。
梁胜邝阳芳陈述黄昊文龙云飞刘狄
关键词:教育模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