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2008NG0014)

作品数:3 被引量:84H指数:3
相关作者:雍太文万燕杨文钰向达兵陈小容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雅安三九中药材科技产业化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氮素
  • 3篇氮素吸收
  • 2篇套作
  • 2篇小麦
  • 2篇大豆
  • 1篇氮量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氮营养
  • 1篇玉米
  • 1篇生物量
  • 1篇种间
  • 1篇种间竞争
  • 1篇种间竞争力
  • 1篇物量
  • 1篇吸氮
  • 1篇吸氮量
  • 1篇活性炭
  • 1篇分泌物
  • 1篇不同种植模式

机构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雅安三九中药...

作者

  • 3篇雍太文
  • 2篇向达兵
  • 2篇杨文钰
  • 2篇万燕
  • 1篇刘小明
  • 1篇刘卫国
  • 1篇陈小容
  • 1篇廖敦平
  • 1篇卓富彦
  • 1篇庞家燕
  • 1篇魏璇
  • 1篇张静

传媒

  • 2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被引量:70
2012年
采用多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A5,麦/玉/薯)5种种植模式的生物积累和氮素吸收特性,以探讨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种间竞争力变化规律。试验通过土地当量比(LER)、种间相对竞争力(A)、氮营养竞争比率(NCR)等指标来评定不同套作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麦/玉/豆套作表现出明显的套作优势(LER>1、Awc<0、Acs>0、NCRwc<0、NCRcs>1),玉米始终占据套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小麦、大豆处于竞争劣势;与A1、A2、A3及A5相比,麦/玉/豆套作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与成熟期的籽粒产量与吸氮量和地上部植株的总生物量与总吸氮量;各作物的生物量与吸氮量在处理间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以A4处理最高。麦/玉/豆套作的全年总经济产出比麦/玉/薯套作平均高28.02%。
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陈小容万燕
关键词:套作氮素吸收种间竞争力
不同种植模式下根分泌物对玉米生物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为了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根分泌物对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在不同活性炭处理下,通过石英砂培试验,研究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玉米生物量及吸氮量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活性炭处理玉米生物量和吸氮量较未加活性炭处理降低,大喇叭口期总生物量和总吸氮量分别降低16.12%和34.96%,但是成熟期降低不显著。加活性炭下,随着根分泌物被吸附,导致2个时期玉米生物量和吸氮量在2种套作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未加活性炭下,大豆根分泌物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吸氮量,成熟期玉米/大豆套作处理的玉米总生物量和总吸氮量比玉米净作处理分别高30.58%和71.24%;甘薯根分泌物降低了玉米的生物量和吸氮量,成熟期玉米/甘薯套作处理的玉米总生物量和总吸氮量比玉米净作处理分别低17.14%和8.30%。
刘小明雍太文廖敦平魏璇庞家燕卓富彦王巧
关键词:活性炭生物量吸氮量
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采用15 N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以下简称"麦/玉/豆"和"麦/玉/薯")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结果表明,不分隔与完全分隔相比,2种体系的小麦植株15 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 N%丰度及总N含量降低;"麦/玉/豆"的玉米植株15 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25.16%和25.16%,玉米土壤残留15 N%丰度及总N含量提高13.89%和10.15%,"麦/玉/薯"的则分别降低15.98%,15.99%,17.37%和5.19%;大豆植株的15 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土壤残留15 N%丰度降低,土壤总N含量提高3.03%;甘薯植株的15 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 N%丰度和总N含量降低0.91%和4.95%。在利用前茬作物残留在土壤中的15 N时,"麦/玉/豆"的小麦、玉米对残留15 N的吸收量与回收率高于"麦/玉/薯"的小麦、玉米;大豆对前茬小麦、玉米残留15 N的吸收量与回收率低于甘薯,对前茬大豆残留15 N的吸收量与回收率高于甘薯。"麦/玉/豆"较"麦/玉/薯"更有利于作物间氮素的转移、周年氮肥的高效利用和土壤肥力保持。
雍太文向达兵张静万燕刘卫国杨文钰
关键词:套作氮素吸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