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5JA770025)

作品数:2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潘洵彭星霖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战时
  • 1篇诺亚方舟
  • 1篇卢作孚
  • 1篇抗战
  • 1篇抗战时期
  • 1篇方舟
  • 1篇大后方

机构

  • 2篇西南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2篇潘洵
  • 1篇彭星霖

传媒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被引量:3
2011年
卢作孚是一位乡村现代化的探索者和实干家。在重庆北碚地区,进行了中国西部地区乡村现代化的成功尝试,开创了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北碚现象"。对经济、文化、环境和人的重视,是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他关于建设"生产的、文化的、游览的区域"的理想与规划;以治理社会秩序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建设的乡村现代化模式;以及以人为本,延揽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用人方略,是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潘洵李桂芳
关键词:卢作孚
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中国西部科学院与大后方北碚科技文化中心的形成被引量:10
2007年
1930年10月,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创建了中国西部第一个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并对川康为重点的西部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生物、理化、农林、地质的调查研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抗战爆发后,由于卢作孚和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影响和鼎力帮助,一大批东部地区的科研学术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内迁北碚,中国科学文化的国脉和精华得以保存和延续,北碚也因此成为大后方科技文化中心,中国西部科学院成为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而永载史册。
潘洵彭星霖
关键词:大后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