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10A310012)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王中全崔晶蔺西萌刘丽娜王蕾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清
  • 2篇裂头蚴
  • 2篇曼氏裂头蚴
  • 1篇血清抗体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诊断
  • 1篇吡喹酮
  • 1篇吡喹酮治疗
  • 1篇裂头蚴病
  • 1篇抗体
  • 1篇抗原
  • 1篇可溶性
  • 1篇可溶性抗原
  • 1篇SDS-PA...
  • 1篇WESTER...
  • 1篇BLOT
  • 1篇IGG水平

机构

  • 2篇河南省疾病预...
  • 2篇郑州大学

作者

  • 2篇蔺西萌
  • 2篇崔晶
  • 2篇王中全
  • 1篇李楠
  • 1篇李灵招
  • 1篇姜鹏
  • 1篇王明明
  • 1篇王蕾
  • 1篇刘丽娜

传媒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曼氏裂头蚴实验感染小鼠吡喹酮治疗后血清IgG水平的变化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曼氏裂头蚴实验感染小鼠吡喹酮治疗后血清IgG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将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3组分别经口接种1、5、1条裂头蚴,1组和2组于感染后3周应用吡喹酮灌胃治疗(总剂量2 800 mg/kg体重,3次/d,疗程3 d),3组和4组分别为阳性和空白对照组。每周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血清裂头蚴IgG抗体。治疗后18周剖杀,收集裂头蚴并计算减虫率。结果感染后3周,1条和5条裂头蚴感染小鼠的血清Ig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两组小鼠治疗后1周血清IgG抗体水平快速升高,治疗后2周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治疗后18周两组小鼠的血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和100%,与治疗后5周相比无明显下降;减虫率分别为20%和0。检出的虫体平均长26.1 cm,比接种时虫体(平均长5 cm)均显著增长,其中36.21%(21/58)的虫体形成囊包。结论吡喹酮(2 800 mg/kg体重)对裂头蚴无明显杀虫作用,裂头蚴感染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后血清抗裂头蚴IgG水平无明显下降。
王明明崔晶姜鹏蔺西萌王中全
关键词:裂头蚴病吡喹酮血清抗体
曼氏裂头蚴排泄分泌物中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寻找曼氏裂头蚴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物中的特异性诊断抗原。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与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对裂头蚴ES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及鉴定,并与可溶性抗原进行比较。结果 SDS-PAGE显示,裂头蚴可溶性抗原有19条蛋白带,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134、129、124、108、100、80、70、56、47、45、43、40、38、36、35、32、27、241、6 ku;ES抗原有7条蛋白带,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66、53、42、36、29、24、20 ku。Western blot表明,可溶性抗原中的362、4 ku蛋白组分可被裂头蚴感染小鼠及裂头蚴病患者血清识别,其他蛋白组分则无抗原活性,或与其他寄生虫感染小鼠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ES抗原中的36 ku蛋白组分只可被裂头蚴感染小鼠及裂头蚴病患者血清识别,而不与旋毛虫、血吸虫、弓形虫感染小鼠及正常小鼠血清产生交叉反应,与囊尾蚴病、棘球蚴病、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亦无交叉反应。结论裂头蚴ES抗原中的36 ku蛋白组分为裂头蚴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裂头蚴病的血清学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李楠王中全崔晶蔺西萌李灵招王蕾刘丽娜
关键词:曼氏裂头蚴血清学诊断可溶性抗原SDS-PAGEWESTERNBLO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