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362)

作品数:14 被引量:182H指数:8
相关作者:徐姗楠李纯厚陈作志林琳肖雅元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海域
  • 4篇鱼类
  • 4篇群落
  • 3篇植物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生态系统
  • 3篇群落结构
  • 3篇污区
  • 3篇浮游植物
  • 3篇浮游植物群落
  • 2篇冬季生态
  • 2篇生态特征
  • 2篇石化
  • 2篇水溶
  • 2篇贻贝
  • 2篇翡翠贻贝
  • 2篇近岸
  • 2篇近岸海域
  • 2篇环境评价

机构

  • 15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

  • 14篇徐姗楠
  • 11篇李纯厚
  • 6篇陈作志
  • 5篇林琳
  • 4篇徐娇娇
  • 4篇刘永
  • 4篇肖雅元
  • 3篇许友伟
  • 2篇戴明
  • 2篇马胜伟
  • 2篇杜飞雁
  • 1篇陈丕茂
  • 1篇黄洪辉
  • 1篇巩秀玉
  • 1篇周林滨
  • 1篇陈海刚
  • 1篇黄梓荣
  • 1篇龚玉艳
  • 1篇吕国敏
  • 1篇黄小平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海洋渔业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渔业质量...
  • 1篇热带海洋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构建及在大亚湾的应用被引量:27
2013年
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结构-响应框架模型,从压力指标、结构指标、响应指标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GIS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法。以春季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湾生态系统春季的健康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57±0.08,从总体看来,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处于"较好"水平,浮游植物丰度、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缓冲容量是其主要健康负面因子,健康状况可能面临着向"临界"状态转化的危险。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性强、结果客观准确、形象生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
李纯厚林琳徐姗楠戴明黄洪辉杜飞雁刘永齐占会
关键词:GIS春季
大亚湾杨梅坑海域投礁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6
2013年
根据2007年4月、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的3个春季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研究了投礁前后杨梅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动。结果表明,杨梅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以硅藻种类最多;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但优势种的年际更替明显;丰度呈上升趋势。K优势度曲线的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2008年5月>2007年4月>2009年5月,前后3次调查群落多样性差异较大。聚类(cluster)及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显示,3次调查中杨梅坑海域东部、中部、西部的站位倾向于分别聚类在一起,研究的区域可能受海流影响较大;礁区与对照区的差异不明显。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水温和水深、盐度、总悬浮物是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栖息密度及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廖秀丽陈丕茂马胜伟陈海刚
关键词:人工鱼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冬季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大亚湾是南海区重要的亚热带物种种质资源库,也足广东省最重要的渔业水域之一。近年来,石油化工产业迅速发展,并在大亚湾涉海工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根据2012年1月份的海洋生态调查数据,从海水环...
徐娇娇徐姗楠李纯厚刘永林琳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环境评价
文献传递
大亚湾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8年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5—2016年利用底拖网对大亚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均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春秋季略有不同。其中,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106 574ind/km2),春季次之(17 361ind/km2),冬季最低(4 615ind/km2),而秋季为12 702ind/km2;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以夏季最高(632.62kg/km2),秋季次之(344.90kg/km2),冬季最低(115.39kg/km2),而春季为156.02kg/km2。其中,秋季鱼类平均体质量最大(27g),夏季最小(6g),春季和冬季分别为9和24g。从空间分布上看,鱼类资源尾数密度分布特征表现为湾中部海域最高(72 273ind/km2),沿岸海域次之(50 905ind/km2),湾口海域最低(18 074ind/km2);而鱼类资源质量密度分布特征则是沿岸海域最高(673.90kg/km2),湾中部海域次之(404.24kg/km2),湾口海域最低(170.78kg/km2)。其中,沿岸海域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11.4g,湾中部海域为8.1g,而湾口海域为10.8g,这与各区域栖息环境、鱼类组成和捕捞压力有关。当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以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等小型鱼类为主。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发现,近30多年来大亚湾鱼类资源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本次调查鱼类资源密度为312.23kg/km2,低于1985年(42 317.49kg/km2)、1992年(3 414.20kg/km2)和2003—2004年(5 033.33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9g,低于1985年(18g)、2003—2004年(10.09g),鱼类群落结构明显呈现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由过度捕捞开发、栖息地破坏因素引起的,也反映了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某种适应性响应。
郭建忠陈作志许友伟徐姗楠李纯厚
关键词:鱼类资源小型化
大亚湾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及健康评价被引量:18
2015年
根据1982—2007年共26年的海洋生态调查数据,研究了大亚湾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演变趋势,并利用基于GIS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法,对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与诊断。结果表明,2007年海水总无机氮(TIN)比1985年增长了338.1%,而活性磷酸盐和硅酸盐分别比1985年降低了88.6%和71.2%,氮磷比则从1.38∶1升高至大于50∶1,营养盐限制因子已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处于中等营养水平。浮游植物在1982—1990年和1994—2007年2个时段之间,硅藻平均减少了10属47种,甲藻平均减少了2属14种,以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等为代表的细胞个体较大的藻类,所占比重由1982年的91.0%下降到2007年的19.6%,群落组成趋向小型化。浮游动物生物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湿重生物量2007年比1982年增长87.3%,1998—2007年比1982—1994年常见种减少了15种,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夜光虫(Noctiluca scientillans)等取代部分桡足类成为优势种。底栖动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但群落组成变化明显,2000年后底栖甲壳类完全退出优势种的行列。大亚湾游泳生物的渔获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大亚湾海域渔获率比1985年下降33.9%,鱼类小型化和低值化的趋势十分明显。2007年大亚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所得的健康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64,仍处于"较好"水平,但面临着向"临界"状态转化的危险。大亚湾生态系统正经历着快速的退化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大亚湾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李纯厚徐姗楠杜飞雁林琳
广西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被引量:13
2014年
根据2009年9月(丰水期)和2010年1月(枯水期)广西近岸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其分布和多样性等群落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40属134种,其中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占总种数的87.3%;丰水期和枯水期共有种类达84种,种类相似性指数为81.4%,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丰水期优势种较多,其中最主要的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枯水期优势种组成相对简单,以球形棕囊藻(Phaeoecystis globosa)占绝对优势,优势度指数为96.1%;浮游植物的丰度呈显著的区域和季节差异;丰水期表现为近岸海域自东向西递减,沿岸普遍高于离岸海域的特征;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9和0.58,多样性水平较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规律,呈中部高而两侧低的单峰态;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丰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与水温呈负相关(P<0.05);枯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与无机氮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生化需氧量(P<0.01)、盐度(P<0.05)呈负相关。
徐姗楠林华剑戴明肖雅元陈作志
关键词:广西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人类活动对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的影响被引量:19
2018年
根据2015—2016年间对大亚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1种,隶属14目、53科、84属。其中以鲈形目(Perciformes)占绝对优势(54.20%),其次是鳗鲡目(Agunilliformes)和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均占9.92%。种类数具明显季节变化,以夏季最高,69种;春季最低,32种。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主要以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斑(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小型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季节变化上,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516~1.998,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494~0.869,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230~3.777,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水深是影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上,海湾中部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高于沿岸海域。与历史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郭建忠陈作志许友伟徐姗楠黄梓荣李纯厚
关键词:鱼类组成多样性季节更替
大亚湾石化排污海域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42
2014年
为了解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对该湾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鱼)体中7种重金属(Zn、Pb、Cu、Cd、Cr、As、Hg)含量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别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海水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2年海水重金属含量较低,除部分站位Zn和Pb超过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外,未出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丰水期(0.72)>枯水期(0.38),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值枯水期(7.77)>丰水期(5.70),枯水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因子为Hg,其次为As和Zn;丰水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因子为Hg,其次为Zn和Cu.调查海域丰水期和枯水期间采集到的生物(鱼)体内各种重金属均未超标.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时期大亚湾石化排污区重金属间的相关程度差异明显.枯水期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129.20)>丰水期(102.86),枯水期有25%的站位出现高警级风险.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在丰水期是远岸海域高于沿岸海域,湾口高于湾顶;而在枯水期则相反.Hg对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存在强潜在生态风险,其他6种重金属均为轻微潜在生态风险.
徐姗楠李纯厚徐娇娇肖雅元林琳黄小平
关键词: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鱼类粒径谱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7年
粒径谱表示的是生物量或者生物数量与粒径大小关系的曲线,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内部的动态联系,是当前水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综述了鱼类粒径谱的理论、研究方法及影响因子等,重点介绍了鱼类粒径谱在鱼类生产量评估,开展生态系统监测,以及预测各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了新观测和采样技术的应用以及基于粒径谱评估鱼类生物量的通用理论模式研发等是今后鱼类粒径谱研究的趋势。
郭建忠陈作志徐姗楠
关键词:生态系统
0#柴油水溶液对翡翠贻贝CYP4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2014年
在室内半静水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μg·L-1、5μg·L-1、10μg·L-1、50μg·L-1和100μg·L-1)的0#柴油水溶液(WSF)胁迫15 d和清洁海水恢复7 d中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与内脏团组织中CYP4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变化。2-△△Ct法分析结果表明,CYP4基因在翡翠贻贝外套膜和内脏团中均有表达,WSF胁迫对其表达水平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且表达水平具有组织差异性;内脏团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外套膜,两组织CYP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随着WSF胁迫时间的延长,整体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再诱导的波动变化趋势,其中50μg·L-1浓度组表现最为显著(P<0.01)。WSF胁迫解除后外套膜与内脏团CYP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迅速下降,部分浓度组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肖雅元徐姗楠刘永李纯厚
关键词:翡翠贻贝实时荧光定量PC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