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YH11)

作品数:16 被引量:92H指数:6
相关作者:刘文礼张磊门东坡杨宗义徐宏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徽理工大学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化学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矿业工程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浮选
  • 4篇煤泥
  • 4篇密度泛函
  • 4篇密度泛函理论
  • 4篇泛函
  • 4篇泛函理论
  • 2篇原子
  • 2篇疏水
  • 2篇疏水性
  • 2篇碳原子
  • 2篇铁矿
  • 2篇泥水
  • 2篇配煤
  • 2篇气泡
  • 2篇维数
  • 2篇显微组分
  • 2篇炼焦
  • 2篇炼焦煤
  • 2篇量子化学
  • 2篇煤泥水

机构

  • 15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华宇工程有限...
  • 1篇招商局生态环...

作者

  • 14篇刘文礼
  • 3篇杨宗义
  • 3篇门东坡
  • 3篇徐宏祥
  • 3篇张磊
  • 2篇于进喜
  • 2篇郗朋
  • 2篇陈军
  • 2篇王东辉
  • 1篇位革老
  • 1篇潘永泰
  • 1篇耿建纯
  • 1篇陈建华
  • 1篇周强
  • 1篇赵吉莉
  • 1篇韩永华
  • 1篇张学仁
  • 1篇张贺
  • 1篇梁鹏飞
  • 1篇祖伟

传媒

  • 5篇煤炭学报
  • 5篇矿业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矿冶工程
  • 1篇中国矿业
  • 1篇煤炭工程
  • 1篇选煤技术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系黄铁矿表面碳原子掺杂浓度对其疏水性影响的量子化学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煤系黄铁矿因碳原子掺杂而增强了表面疏水性。为了脱除煤中黄铁矿,分析煤系黄铁矿表面碳原子掺杂的浓度与其疏水性关系及其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模拟了碳原子掺杂的浓度对煤系黄铁矿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理想黄铁矿表面相比,水分子(H_2O)在碳原子掺杂的煤系黄铁矿表面吸附强度减弱;随着碳原子掺杂浓度的升高,吸附强度逐渐减弱,水分子吸附后形成的Fe—O键布居值减小,S—H键变为C—H键且布居值减小,同时表面成键原子间的电荷密度重叠度降低,说明Fe—O、S—H/C—H键的键强减弱,即碳原子掺杂处的黄铁矿表面的亲水性逐渐减弱,在煤泥浮选过程中易浮。最后,从量子化学的角度揭示了碳原子掺杂浓度对煤系黄铁矿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机理。
曹育洵刘文礼郗朋陈军
关键词:疏水性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
煤显微组分组成对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探究煤显微组分组成对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配合单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镜质组含量及配入比例的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预测方法,同时以开滦矿区4种不同变质程度烟煤(R_(o,ran)介于0.88%~1.30%)为研究对象,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进行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分析。三因素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镜质组含量和配入比例,参与配煤的单煤镜质体反射率是影响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显著性因素;当各配合单煤镜质体反射率确定时,两因素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镜质组含量和配入比例均是影响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显著性因素。
张磊刘文礼门东坡韩笑
关键词:配煤
炼焦煤镜质组反射率直方图及其加和性被引量:6
2013年
为研究炼焦单种煤镜质组反射率直方图以及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直方图的可加和性.选取开滦矿区不同矿井、不同煤层、不同变质程度的5种炼焦单种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光显微镜Leica DM4500P和光度计Deta V4000对5种单种煤和不同单种煤在不同配比下的配合煤的镜质组反射率直方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种煤镜质组反射率直方图服从正态分布.对比了不同配合煤的镜质组反射率直方图均值及标准差的实测值和拟合值,显著性假设检验结果表明,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直方图具有分段、分区间可加和性,其分布直方图可由加和性原则拟合计算,且区间越小,拟合结果越准确.
张磊刘文礼门东坡赵吉莉
关键词:炼焦煤镜质组反射率直方图配煤
复合型煤泥旋流器流场模拟被引量:10
2013年
简要分析了目前选煤厂常用的煤泥洗选工艺,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型煤泥旋流器;介绍了复合型煤泥旋流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利用Fluent软件对复合型煤泥旋流器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复合型煤泥旋流器不同空间内的流体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及径向速度,得出复合型煤泥旋流器内存在较大的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及径向速度,为煤泥在径向上分层及轴向上分离提供了动力,复合型煤泥旋流器在同一时段内既完成细煤泥分级又完成粗煤泥分选是完全可行的,可进一步进行实践试验研究。
位革老刘文礼梁鹏飞祖伟
关键词:流场模拟
煤岩显微组分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几点建议被引量:10
2013年
结合我国炼焦煤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及其与炼焦煤需求极不适应的背景,提出了利用煤岩显微组分分离技术实现炼焦煤资源的合理利用,综述了煤岩显微组分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归纳和比较了各种测定方法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及其优缺点。同时在"开滦矿区炼焦煤煤岩特征分析与研究"项目的支持下,详细分析探讨并提出煤岩显微组分测定方法之国标数点法的几点建议。
张磊刘文礼门东坡
关键词:炼焦煤煤岩显微组分
蒙脱石水化膨胀抑制对煤泥水过滤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为了研究蒙脱石水化膨胀抑制对煤泥水过滤的影响,采用氯化钾和苄基三甲基氯化铵(TMBAC)作为抑制剂,在抑制和非抑制状态下进行了含蒙脱石煤泥水的过滤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钾和TMBAC对蒙脱石水化膨胀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氯化钾质量分数为1.12%和TMBAC质量分数为0.4%时,可以使蒙脱石的防膨率达90%。与非抑制状态相比,抑制状态下含蒙脱石煤泥水过滤的滤饼水分降低、过滤时间缩短和脱水速率增大,且TMBAC抑制状态下含蒙脱石煤泥水过滤效果更好。氯化钾和TMBAC通过水化能较低的K+,C6H5CH2—N+(CH3)3进入蒙脱石层间,限制层间阳离子和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达到蒙脱石水化膨胀的抑制。C6H5CH2—N+(CH3)3还可以吸附在蒙脱石和煤颗粒表面,增加蒙脱石和煤颗粒的疏水性,起到助滤剂的作用。
刘国强刘文礼王东辉杨宗义
关键词:蒙脱石水化膨胀抑制剂煤泥水
单轴压缩作用下煤岩颗粒强度分布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破碎过程中颗粒强度是最重要的物料机械性质.物料最终的产物粒度分布主要取决于入料粒度的强度分布.利用WDW-100E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尺寸为40~90 mm的煤岩颗粒进行单轴压缩,得到了颗粒破碎过程的最大破碎力和断裂能,以最大破碎力和断裂能2个参数来定义颗粒的破坏强度,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选择3个常见的统计学模型:Logistic模型、Weibull模型和Lognormal模型拟合煤岩颗粒强度分布,最终确定一个适合煤岩颗粒强度分布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适合描述煤岩颗粒强度分布规律;最大破碎力、断裂能分别与颗粒尺寸的平方呈线性关系;最大破碎力和断裂能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且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颗粒的尺寸无关;在位移测量精度不高的情况下,建议用最大破碎力来表示不规则颗粒的强度.
周强潘永泰徐宏祥
关键词:断裂能LOGISTIC模型
碳掺杂对黄铁矿电子结构性质与浮选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理想黄铁矿的电子结构性质,以及碳掺杂对黄铁矿电子结构性质的影响。首先对黄铁矿模型的构建与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选取了合适的截断能与交换关联函数,最后讨论了杂质碳取代黄铁矿中铁原子后能带、态密度以及差分电荷密度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碳杂质导致黄铁矿的带隙变窄;S的3p态与Fe的3d态向低能方向发生偏移,费米能级降低;电荷在空间中的分布发生变化,电子云重叠程度升高。这些电子结构性质的变化必然导致黄铁矿与药剂间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发生改变,进而影响黄铁矿的浮选行为。
于进喜
关键词:电子结构浮选密度泛函理论
羟基钙在高岭石两种(001)晶面的吸附机理被引量:17
2016年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了羟基钙在高岭石2个不同的(001)面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羟基钙在高岭石2个性质不同的(001)晶面均可发生稳定吸附,但在这2个表面,羟基钙的吸附机理不同。在铝氧羟基(001)面,羟基钙中钙离子有脱离羟基钙的趋势,羟基钙以氧原子与表面氢原子成键吸附为主,且在由表面3个H原子围成的穴位处最为稳定,同时与表面有较弱的静电作用;而在硅氧(001)面,羟基钙中钙原子与氧原子结合紧密,钙原子带有大量正电荷与荷负电底面以静电吸附方式结合,稳定作用于底面硅氧原子围成的十二元环中心处。在溶液环境中,水分子对羟基钙在铝氧(001)面吸附影响大而对硅氧(001)面影响较小。
韩永华刘文礼陈建华韩雨昕
关键词:高岭石密度泛函理论
煤颗粒与气泡间相对运动过程的试验研究
2020年
针对当前颗粒与气泡间相对运动过程研究中理论推导居多、试验研究相对匮乏的情况,在阐述和分析两种颗粒与气泡间相对运动过程监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颗粒与气泡碰撞、黏附行为测量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内蒙古公乌素原煤颗粒与气泡间的相对运动过程进行了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在远场区,煤颗粒处于自由沉降状态,运动轨迹不受影响,进入近场区后,受气泡阻力的影响,煤颗粒逐渐偏离原来运动轨迹,趋于沿气泡切线方向运动;在远场区,煤颗粒以沉降末速向气泡逼近,随着二者间距离的不断减小,煤颗粒运动速度逐渐降低,且在二者碰撞时达到最低,之后煤颗粒沿气泡表面向下滑落,运动速度逐渐增大,当滑落至气泡“赤道”位置时达到最大,越过气泡“赤道”位置后又开始降低;当煤颗粒滑落至气泡中心以下0.34 mm位置时,彻底从气泡上脱落。
卓启明刘文礼徐宏祥孙小朋张伟崔日辉
关键词:浮选煤颗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