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166)

作品数:26 被引量:77H指数:6
相关作者:牛朝诗高歌董永飞李明武梅加明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细胞
  • 23篇干细胞
  • 22篇胶质
  • 22篇胶质瘤
  • 15篇肿瘤
  • 14篇肿瘤干细胞
  • 13篇脑肿瘤
  • 12篇脑肿瘤干细胞
  • 7篇血管
  • 7篇增殖
  • 7篇神经胶质
  • 7篇神经胶质瘤
  • 5篇微血管
  • 4篇间质干细胞
  • 4篇胶质瘤干细胞
  • 4篇PEX
  • 3篇血管密度
  • 3篇增殖活性
  • 3篇趋化
  • 3篇肿瘤微血管

机构

  • 25篇安徽医科大学...
  • 8篇安徽省脑立体...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庆市第一人...

作者

  • 24篇牛朝诗
  • 16篇高歌
  • 16篇董永飞
  • 11篇李明武
  • 6篇梅加明
  • 5篇陈建民
  • 5篇傅先明
  • 5篇倪永丰
  • 4篇丁宛海
  • 4篇张俊
  • 3篇费小瑞
  • 3篇刘于海
  • 3篇李冬雪
  • 2篇黄炜
  • 2篇汤深凤
  • 2篇贺虎
  • 1篇何国平
  • 1篇张云峰
  • 1篇黄炜
  • 1篇李静

传媒

  • 7篇中国微侵袭神...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国神经肿瘤...
  • 3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EX基因对C6胶质瘤干细胞M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PEX基因对C6胶质瘤干细胞(GSCs)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培养基培养C6胶质瘤细胞系,再取其单细胞悬液悬浮培养于无血清培养基中传代培养。采用单细胞克隆和免疫荧光染色分离鉴定GSCs,运用本实验室成功构建的重组子pDsRed2-C1-PEX,以脂质体为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GSCs,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验真核表达载体在GSCs中的表达及PEX基因对GSCs表达MMP-2mRNA、VEGFmNA的影响。结果成功培养出GSCs并成功转染,PEX在GSCs中高表达并且体外对MMP-2、VEGF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X基因可以在GSCs中表达,并且体外可以抑制MMP-2和VEGFmRNA在GSCs中的表达,为胶质瘤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黄炜牛朝诗贺虎汤深凤李静
关键词:胶质瘤干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细胞核外调控与恶性脑肿瘤被引量:1
2008年
Wnt/β-Catenin(Wnt/β连结蛋白)信号通路已被证实参与脑肿瘤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的信号表达,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因子和部分胞浆组成成分能抑制细胞的增殖、分化、自我更新从而导致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的生长。Wnt/β-Catenin信号的抑制作用为脑肿瘤的治疗方法和脑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陈建民牛朝诗
关键词:脑肿瘤WNT
胶质瘤组织中Nanog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背景与目的:Nanog作为全能性或多能性干细胞标志物,在胶质瘤中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探讨Nanog基因在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从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50例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和7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Nanog的表达。结果:Nanog蛋白在胶质瘤组织WHOⅡ级、Ⅲ级、IV级的阳性率分别为(18.3±9.6)%、(37.9±19.0)%、(53.4±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18,P=0.000);Nanog mRNA的相对含量在胶质瘤组织WHOⅡ级、Ⅲ级、IV级中分别为0.1824±0.0310、0.3730±0.0961、0.4594±0.0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901,P=0.000),Nanog蛋白和mRNA表达强度随着病理级别增高而升高,而在正常脑组织中均未见表达。结论:Nanog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其与肿瘤干细胞关系及其在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李冬雪牛朝诗刘于海高歌费小瑞李明武董永飞
关键词:胶质瘤NANOG肿瘤干细胞
脑肿瘤干细胞壁龛的病理学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背景与目的:瘤周微环境对胶质瘤干细胞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检测CD133、Nestin、CD31和PCNA在脑肿瘤干细胞壁龛中的表达,探讨脑肿瘤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壁龛的结构、分布及其内部细胞的增殖潜能。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Nestin和PCNA在65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2)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CD133/CD31、CD133/PCNA、CD133/Nestin、Nestin/CD31和Nestin/PCNA的共表达情况,计算CD133+壁龛、CD133+血管、PCNA+细胞、Nestin+壁龛和Nestin+血管所占的百分率,并将壁龛的表达率和壁龛内PCNA+细胞百分率与肿瘤病理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照WHO2007年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标准所有标本分为Ⅱ级22例,Ⅲ级23例,Ⅳ级20例,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CD133+壁龛的百分比越来越高(P=0.000),并且与CD133+血管之间呈正相关(r=0.549,P=0.001);同样Nestin+壁龛的百分比也越来越高(P=0.000),并且与Nestin+血管之间呈正相关(r=0.388,P=0.018);同时;对壁龛内PCNA+细胞百分比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PCNA+细胞的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F=44.782,P=0.000)。壁龛在各级别胶质瘤中均有表达,在低级别组中,壁龛阳性率较低,壁龛内增殖细胞较少,与相邻壁龛之间界限清晰,并且,周围血管分布较少。在高级别组中,壁龛阳性率高,壁龛之间无明显界限,壁龛内细胞增殖活跃,周围可见丰富的微血管分布。壁龛中除CD133+/Nestin+BTSC外,还可见CD133+/Nestin-细胞、CD133-/PCNA+细胞等亚群细胞。结论:CD133+壁龛和Nestin+壁龛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其表达率明显增加,均围绕着微血管分布,并且微血管系统在维护BTSCs壁龛结构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明武牛朝诗董永飞高歌梅加明傅先明
关键词:胶质瘤脑肿瘤干细胞免疫组化
脑肿瘤干细胞壁龛与肿瘤微血管被引量:2
2011年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50%以上。尽管目前在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多数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其原因主要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脑肿瘤干细胞(braintumorstemcell,BTSC)拥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和增殖的潜能,对于常规治疗手段有着较强的耐受性。近来研究发现.BTSC位于异常的有血管的BTSC壁龛内,与微血管之间相互支持和促进,
贺虎牛朝诗
关键词:胶质瘤脑肿瘤干细胞血管生成
胶质瘤组织中Nanog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Nanog基因在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50例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和7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Nanog的表达。结果 Nanog蛋白在胶质瘤组织WHOⅡ级、Ⅲ级、Ⅳ级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8.3%±9.6%、37.9%±19.0%、53.4%±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18,P=0.000);NanogmRNA的相对含量在胶质瘤组织WHOⅡ级、Ⅲ级、Ⅳ级中分别为0.1824±0.0310、0.3730±0.0961、0.4594±0.0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901,P=0.000),Nanog蛋白和mRNA表达强度随着病理级别增高而升高,而在正常脑组织中均未见表达。结论 Nanog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其与肿瘤干细胞关系及其在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奠定基础。
李冬雪牛朝诗刘于海高歌费小瑞李明武董永飞
关键词:胶质瘤NANOG脑肿瘤干细胞
脑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BTSC)起源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sell,NSC)的基因突变。本研究检测脑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增殖细胞核标志物Ki-67和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在68例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脑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Ki-67和CD31在68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2)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CD133/Ki-67和CD133/CD31的共表达情况。计算CD133^+肿瘤干细胞、CD31^+血管和Ki-67^+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WHO2000年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标准所有标本分为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26例。CD133^+肿瘤干细胞、CD31^+血管和Ki-67^+细胞在各级别胶质瘤中均有表达,在低级别组中,免疫组化中可见CD133^+肿瘤干细胞、CD31^+血管和Ki-67^+细胞较少,免疫荧光双染可见CD133^+/Ki-67^+肿瘤干细胞较少,CD133^+肿瘤干细胞周围的CD31^+血管散在分布,同时可见少数CD133^+/CD31^+血管。而在高级别组中,免疫组化中CD133^+肿瘤干细胞、CD31^+血管和Ki-67^+细胞数明显增加,荧光双染中CD133^+/Ki-67^+细胞和CD133^+肿瘤干细胞周围的CD31+血管均明显增多,同样可见少数CD133^+/CD31^+血管。并且,Ki-67^+细胞(r=0.758,P<0.001)和CD31+血管(r=0.439,P<0.001)在高低级别组中的表达均与CD133^+肿瘤干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Ki-67^+细胞和CD31^+血管之间也呈明显的正相关(r=0.816,P<0.001)。结论: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脑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微血管是密切联系的,不仅表现在区域分布上肿瘤干细胞围绕微血管增殖分化,还可以表现在功能上与微血管的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
李明武牛朝诗高歌董永飞梅加明李静傅先明
关键词:胶质瘤KI-67脑肿瘤干细胞微血管密度免疫组化
全反式维甲酸对脑肿瘤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2009年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脑肿瘤干细胞(BT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有限稀释法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新鲜标本中分离、克隆筛选BTSCs;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BTSCs,根据培养基中的成分不同分为对照组、ATRA组、ATRA/生长因子组、生长因子组,用MTT法检测BTSCs的增殖效应;在含血清条件下诱导分化BTSCs,根据血清培养基中的成分不同分为ATRA组、对照组,于诱导分化第10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TSCs子代分化细胞CD133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率;将BTSCs子代分化细胞更换培养条件,观察其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增殖逆转再次形成脑肿瘤干细胞球(BTS)的比例和形成时间。结果在无血清条件下,ATRA组BTSCs的增殖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但低于生长因子组和ATRA/生长因子组,形成的BTS亦小于后两者;在含血清条件下,ATRA组BTSCs子代分化细胞CD133、GFAP的表达率分别为2.29%±0.27%和75.60%±4.03%,对照组为7.05%±0.49%和12.51%±0.77%,前者的分化程度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仍然存在CD133的表达;BTSCs子代分化细胞在回复无血清条件下能够再次增殖形成BTS,ATRA组再形成BTS的比例为4.84%±0.32%,形成时间为(10.07±1.03)d,对照组分别为17.71%±0.78%和(4.08±0.35)d,前者再形成BTS的比例较后者更低、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能促进BTSCs增殖并诱导BTSCs子代细胞走向分化,但分化不彻底,细胞不能达到终末分化,可再次形成BTS。
倪永丰牛朝诗陈建民梅加明高歌董永飞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脑肿瘤干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分化
神经干细胞壁龛与脑肿瘤干细胞壁龛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s)发现以来.BTSCs的来源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TSCs起源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sells,NSCs)的基因突变,而最新提出的干细胞壁龛(niche)学说认为壁龛作为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通过与干细胞之间的直接和(或)间接作用影响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Palmer等嘲研究发现NSCs存在于脑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区的血管周围壁龛中。Zeppemick等在对高级别的胶质瘤研究中发现CD133表达呈近血管簇状或巢状分布.并且描述了壁龛的存在。
李明武牛朝诗
关键词:脑肿瘤干细胞神经干细胞
PDGF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胶质瘤趋化迁移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PDGF在hMSCs向胶质瘤趋化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细胞法分离培养hMSCs.应用RT-PCR检测hMSCs中PDGF受体α(PDGFR-α)和β(PDGFR-β)的表达;利用聚碳酸酯膜小室建立体外趋化迁移模型,观察5、50、125ng/mLPDGF和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基对hMSCs的体外趋化作用以及加入PDGF抗体后对hMSCs趋化迁移的影响。结果RT-PCR检测到hMSCs表达PDGFR-α和PDGFR-β;PDGF可以浓度依赖性促进hMSCs的趋化迁移,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也可趋化hMSCs的迁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迁移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抗体可消除50ng/mLPDGF、减弱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基对hMSCs趋化迁移的作用。结论PDGF促进hMSCs的趋化迁移,在hMSCs向胶质瘤选择性迁移过程中发挥“趋化因子”样作用。
董永飞牛朝诗高歌丁宛海何国平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