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0381)
- 作品数:6 被引量:48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义东王中良娄翼来冯小平张会民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盐分对湿地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5年
-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湿地正在或者将要面临着显著的盐分变化形势,尤其是内陆和滨海咸化湿地。湿地是大气甲烷的重要排放源。甲烷排放是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盐分变化将影响湿地水-土环境,降低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物积累速率,改变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物矿化速率和途径等,进而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湿地甲烷产生、氧化、传输和排放系列过程。本文综述了盐分(浓度与组成)对湿地甲烷产生与排放的影响结果,从底物供给、微生物(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等)数量、活性与群落组成、酶活性、植物、电子受体、p H和氧化还原电位等几个关键方面分析了盐分影响湿地甲烷排放过程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需重点关注的5个方面:1)加强盐分浓度与组成对湿地甲烷产生、氧化、传输与排放影响的系统性、框架性研究;2)深入探讨盐分背景、变化幅度与速率的耦合如何影响湿地甲烷系列过程;3)不同离子组成及其交互效应如何影响湿地甲烷动态过程;4)结合生物学、基因组学及同位素技术等,加强湿地产甲烷菌与甲烷氧化菌与盐分的关系及其响应研究;5)湿地甲烷对盐分变化响应的时空分异规律。
- 冯小平王义东王博祺王中良
- 关键词:盐分甲烷产生甲烷氧化甲烷排放湿地
- 天津滨海湿地土壤盐分空间演变规律研究被引量:19
- 2014年
- 天津滨海的天然湿地主要起源于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海陆变迁,后来的海陆交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使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盐渍化.为研究湿地土壤盐分自潮间带向内陆演进的演变规律,依据距海距离,选取潮间带(0 km)、北大港(24 km)、七里海(38 km)和大黄堡(70 km)4个典型滨海湿地,对其土壤盐分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自潮间带向内陆呈显著指数递减趋势,并表现出表层(0~5 cm)聚集特征.(2)除(HCO3-+CO32-)外,离子含量与距海距离之间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潮间带、七里海和大黄堡湿地的土壤阳离子均以Na+为主,而北大港湿地以Na+和Ca2+组成占绝对优势.从潮间带到内陆温地,土壤中阴离子从以Cl-为主过渡到以Cl-、SO42-和HCO3-+CO32-为主.(3)除大黄堡湿地,各湿地含盐量均与Cl-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O42-从潮间带湿地到内陆湿地由不相关过渡到极显著正相关,HCO3-+CO32-与含盐量仅在北大港湿地呈极显著正相关.(4)潮间带湿地土壤表层 (0~5 cm)和中间层(20~50 cm)为弱碱化土,次表层(5~20 cm)和深层(50~100 cm)为中度碱化;北大港和大黄堡湿地整个1 m土层均为弱碱化;七里海湿地为中度碱化.
- 冯小平王义东陈清郭长城王中良
- 关键词:滨海湿地盐渍化
- 中亚热带红壤不同粒级有机质的化学特征及其对有机培肥的响应
- 2022年
- 为了解红壤区不同粒级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特征及其对有机培肥的响应,以湖南省祁阳县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进行秸秆还田和施加有机肥的实验.采用湿筛法得到粗颗粒(>250μm)、细颗粒(53~250μm)和矿质结合组分(<53μm)共3种土壤粒级组分,利用元素分析仪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分别进行碳、氮含量和土壤化合物化学组成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①27 a的有机培肥处理大幅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同秸秆还田相比,施加有机肥的增碳效果更显著.②全土中,施加有机肥使有机碳与总氮的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5.1%和32.0%,而未显著影响土壤的C/N(P>0.05).③粗颗粒中含有较多的芳香烃和木质素(主要指示植物来源);细颗粒中含有较多的脂肪族化合物;矿质结合组分中含有较多的酚类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表明它们具有较高的化学亲和力.同粒级组分相比,有机培肥对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的影响较小,主要体现在对木质素和氨基化合物的影响上.综上,粒级组分对土壤的碳、氮含量与有机质的化学组成起主要调控作用,有机培肥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 燕明蕊李冬初张会民娄翼来王义东
- 关键词:粒级有机培肥
- 脉冲降雨对土壤异养呼吸影响机制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为研究脉冲降雨对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机制,通过设置土壤+凋落物+降雨(A)、土壤+降雨(B)、土壤+凋落物+灭菌+降雨(C)、土壤+灭菌+降雨(D)和土壤+凋落物+无降雨(CK)共5组处理,采用室内培养法分析了脉冲降雨对中亚热带湿地松林下凋落物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降雨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凋落物呼吸和矿质土壤呼吸,两者在0.25-1 h达到峰值,后逐渐恢复到降雨前水平,模拟降雨引起的物理排气过程持续时间较短.凋落物呼吸对降雨激发的土壤异养呼吸的平均贡献率为93.1%,而矿质土壤呼吸仅为6.9%.由此可知,降雨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凋落物呼吸和矿质土壤呼吸,物理排气过程对土壤呼吸贡献有限,而凋落物呼吸对激发土壤异养呼吸贡献很大,且作用时间较长(48 h),是主导土壤异养呼吸对降雨响应的关键.
- 李一强王义东王辉民王中良
- 关键词:土壤呼吸凋落物分解模拟降雨
- 东北黑土不同粒级有机质化学特征及其对长期有机培肥的响应
- 2022年
- 为探究长期有机培肥条件下黑土中不同粒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化学特征的变化情况,以公主岭黑土长期施肥试验地的黑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采用粒级分组法得到土壤有机质粗颗粒组分(>250μm)、细颗粒组分(53~250μm)、矿质结合组分(<53μm),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碳、氮含量,并应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Py-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①有机肥施用使土壤中细颗粒组分质量占比增加了19.7%,相应地使矿质结合组分质量占比降低了4.1%;秸秆还田对不同粒级土壤组分质量占比无显著影响.②有机肥施用使全土有机碳(SOC)含量增加了65%,并且体现在各粒级组分确中.2种施肥方式使全土中总氮(TN)含量均增加90%以上,其中矿质结合组分的总氮含量增加最多.秸秆还田使全土中C/N降低了38%,且C/N随着粒级的减小而降低;有机肥施用也降低了各粒级组分的C/N.③颗粒态组分主要富集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木质素、酚类化合物和多糖;矿质结合组分主要富集含氮化合物(>75%).有机肥施用使全土中木质素的含量提高了174%;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分别使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了129%和58%.④颗粒态组分中植物来源化合物占比较高(20%~45%);而矿质结合组分中微生物来源化合物占比最高(55%~72%),2种有机培肥方式仅对细颗粒组分的来源产生显著影响.综上,土壤粒级组分调控着SOC含量、TN含量、C/N和SOM化合物组成特征,而有机培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
- 陈阳高健朱平朱平高洪军娄翼来
- 关键词:东北黑土粒级有机培肥
- 长期退耕对红壤团聚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9年
- 目前,长期退耕恢复如何影响红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基于湖南红壤试验站连续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常规施肥耕作和退耕恢复两个处理,采集0~15 cm耕层土样,利用湿筛法探讨了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其碳氮磷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长期退耕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相比于常规施肥耕作方式,退耕恢复处理下:①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 0.25 mm)总量显著增加,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矿质颗粒(<0.053 mm)含量显著降低;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全磷含量显著降低,其中有机碳含量在各个粒级团聚体中均显著增加,全氮含量则在大团聚体(>2和0.25~2 mm)与微团聚体(0.053~0.25 mm)中显著增加,而全磷含量在各粒级团聚体中均显著降低。另外,0.25~2 mm粒级大团聚体对土壤碳氮磷养分贡献率最高;③土壤C∶N、C∶P和N∶P显著升高,但C∶N在各粒级团聚体中表现较为稳定,而C∶P和N∶P变异性较大,在各粒级土壤团聚体中均有显著升高。综上,退耕恢复增强了耕层土壤的团聚作用,使碳、氮、磷更集中赋存于大团聚体中,对土壤结构、团聚体质量有改善作用,但对于磷素限制作用的增强值得今后注意。
- 宋莉群王义东李冬初张会民娄翼来窦渤凯尚云涛王中良
-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红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