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80333Q12)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徐刚张清华潘万能张雪峰叶宇更多>>
相关机构: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杭州市西溪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静脉
  • 4篇断流
  • 4篇断流术
  • 4篇门静脉
  • 2篇断流术后
  • 2篇选择性断流术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术后
  • 2篇门静脉高压
  • 2篇门静脉高压症
  • 2篇静脉高压
  • 2篇静脉高压症
  • 2篇静脉血
  • 2篇静脉血栓
  • 2篇静脉血栓形成
  • 2篇高压症
  • 1篇选择性
  • 1篇血压
  • 1篇血液

机构

  • 4篇杭州市第六人...
  • 1篇杭州市西溪医...

作者

  • 4篇潘万能
  • 4篇张清华
  • 4篇徐刚
  • 3篇张雪峰
  • 2篇姚冠羽
  • 2篇叶宇
  • 1篇张思泉

传媒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凝血-凝血抑制系统功能紊乱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比较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中、术后门静脉血和外周血中促凝血因子和凝血抑制因子的量,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 收集33例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检测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促凝血因子和凝血抑制因子的量.结果 外周血和门静脉血术中的Hb、APTT、纤维蛋白原、Ⅶ因子、蛋白C、AT-Ⅲ、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CD62P与术后第1、7、14天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门静脉血术中WBC、PLT、PT、D2聚体分别为[(2.9±1.4)×109/L、(37.5±20.7)×109/L、(16.1±2.9)s、(0.7 ±0.3) μg/ml],与术后第1天[(13.7±4.4)×109/L、(86.3 ±34.6)×109/L、(6.9±5.7)s、(16.1±2.9)μg/ml]、第7天[(10.7±4.3)×109/L、(312.4±137.2)×109/L、(14.4±2.9)s、(7.6 ±4.4)μg/ml]、第14天[(7.7±3.3)×109/L、(486.3 ±216.7)×109/L、(14.4±2.9)s、(5.5±4.4)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静脉血术中WBC、PLT、PT、D2聚体分别为(2.4±0.8)×109/L、(44.4±25.8)×109/L、(16.3±3.0)s、(0.6±0.4)μg/ml,与术后第1天[(13.7±5.7)×109/L、(75.1±29.3)×109/L、(13.7±2.6)s、(6.8 ±5.3)μg/ml]、第7天[(10.6±4.8)×109/L、(337.9±141.3)×109/L、(14.0±2.1)s、(7.6±5.5)μg/ml]、第14天[(7.8±3.9)×109/L、(504.9 ±237.4)×109/L、14.0±2.1s、(5.4 ±4.9)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术后第1、7、14天门静脉血中的Hb、WBC、PLT、PT、APTT、纤维蛋白原、Ⅶ因子、D2聚体、AT-Ⅲ、蛋白C和CD62P与外周血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脾切除术后凝血-凝血抑制系统功能紊乱只是血栓形成的条件之一.
张清华陆可徐刚姚冠羽潘万能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血液凝固脾切除术
选择性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梯度变化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选择性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梯度(portal pressure gradient,PPG)的改变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的关系,探讨PPG在评价患者再出血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35例行选择性断流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切脾前与断流术后PPG的变化,并与其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3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接受断流手术治疗,术后死亡2例(1.5%)。依据断流术后PPG〈12mmHg、PPG≥12mmHg但与切脾前比较至少下降20%、PPG≥12mmHg但与切脾前比较下降〈20%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62例、41例和32例。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1、2、3年累计未出血率分别为100%:100%:95%、100%:97%:90%、100%:93%:87%,3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859,P=0.032)。COX风险回归亦显示PPG是影响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的独立因素(P=0.002)。3组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100%:94%、98%:95%:92%、97%:93%:88%,3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917,P=0.233)。结论选择性断流术后PPG变化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的一项预测指标,但不是生存率的一项预后指标。
张清华潘万能徐刚张雪峰姚冠羽
关键词:门静脉压食管和胃静脉曲张断流术
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97例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18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人随机分为选择性断流术(观察组)97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89例。结果:脾脏切除前后FPP组间无差异(P>0.05),术毕对照组FPP(29.8±4.9)cmH2O,观察组FPP(25.5±5.0)cmH2O(P<0.05)。术后6个月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道下段曲张静脉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发生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血流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但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合理地保留了机体自发性分流,在保证入肝血流量与降低门静脉压力这对矛盾上达到动态平衡,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潘万能张雪峰张思泉张清华徐刚叶宇
关键词:门静脉高血压选择性断流术迷走神经
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7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观察组,91例)和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对照组,85例)。结果:脾脏切除前、后两组间自由门静脉压力(FPP)无差异(P>0.05);术毕时对照组FPP为(29.8±5.1)cmH2O,观察组为(26.4±5.2)cmH2O(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性断流术合理地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使入肝血量与降低门静脉压力这对矛盾达到动态平衡,是一种较理想的断流术式。
潘万能张清华张雪峰徐刚叶宇
关键词:门静脉选择性断流术
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分析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直接经门静脉抗凝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观察经门静脉抗凝治疗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脾质量、切脾前和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术中出血、术后7d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12周,治疗组4例、对照组1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P=0.048)。治疗组经门静脉溶栓后4/4再通,高于对照组1/5(P=O.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血流速度和是否经门静脉抗凝治疗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张清华潘万能徐刚姚冠羽
关键词:门静脉血栓抗凝溶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