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CMATG2008M12)

作品数:5 被引量:104H指数:5
相关作者:邹立尧丁一汇王冀国世友牛宁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环流
  • 1篇东北暴雨
  • 1篇三江平原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水汽
  • 1篇水汽通量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农业
  • 1篇气候环境
  • 1篇气候特征
  • 1篇气候特征分析
  • 1篇气温
  • 1篇强降水
  • 1篇全球变暖
  • 1篇资料共享
  • 1篇夏季
  • 1篇夏季气温

机构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局培...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北京市气候中...
  • 2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5篇邹立尧
  • 2篇王冀
  • 2篇丁一汇
  • 2篇国世友
  • 1篇袁薇
  • 1篇孙建奇
  • 1篇牛宁

传媒

  • 1篇气象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三江平原1960—2004年农业气候环境年代际变化被引量:13
2010年
为研究三江平原农业气候环境年代际变化,使用1960—2004年三江平原17个国家气象站和14个农垦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三江平原气候资源和气候灾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0℃活动积温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偏少,夏季低温发生频繁。80年代以后热量资源增加,夏季低温出现次数减少。②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后期以后偏少,干旱年份偏多;其他时段降雨以偏多年份居多,雨涝年份较多。③1960—2004年三江平原热量资源变化与西风带环流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降水资源多少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有很好的关系,与纬向环流变化也有一定联系。
邹立尧国世友牛宁
关键词:三江平原气候环境年代际变化
1961—2005年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1961—2005年新疆地区最为齐全的整编台站观测资料集,分析了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引起这种时空变化的大气环流因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夏季气温首先表现出整体一致性的变化,在过去的45a中全疆气温持续上升,这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影响新疆全疆夏季气温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为贝加尔湖附近高压脊的异常,当其偏强时,新疆地区夏季气温偏高,反之则偏低.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第二类变化模态为南、北两疆反向的特征,这种变化模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际时间尺度上.新疆南、北两疆气温反相变化主要是由伊朗高压和乌拉尔地区高压脊的变化所控制.当这两个大气环流系统在新疆地区造成中高层位势高度南北向正负异常时,新疆地区以天山为界夏季气温表现出反向的变化特征.
袁薇邹立尧孙建奇
关键词:资料共享夏季气温大气环流全球变暖
1961-2005年东北暴雨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40
2010年
利用东北地区232站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5年(1961-2005年)东北地区暴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暴雨主要发生在辽宁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年平均大暴雨日数分布形态与暴雨日数基本一致。EOF分析表明,东北地区暴雨量大部分区域基本呈一致的变化,第二模态反映出东北地区暴雨量呈西北-东南的反向变化。暴雨主要分为4个分布形态:东北中部型、东北南部型、东北西北部型、东北东部型。东北大部分地区暴雨强度除黑龙江北部地区外均呈弱上升趋势(均没有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在东北西北部地区暴雨强度上升趋势最为显著,为0.19 mm.(d.(10a)-1)-1;东北中部、东北南部、东北西北部在1990年代之后表现出暴雨强度增强的趋势。东北地区暴雨初日整体提前,而暴雨终日除东北中部地区延后外,其他地区均有所提前。在1987年之后东北地区暴雨发生的频率明显多于前期,其中东北西北部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其次是东北南部,东北东部变化最弱。
邹立尧丁一汇
关键词:暴雨气候特征EOF
1961—2004年黑龙江省近地层风速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30
2010年
利用1961—2004年地面风速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近地层风速变化趋势特征,并对比了国家气象站与农垦气象站风速变化的异同,最后探讨了黑龙江省近地层风速对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44年来,除极少数测站外,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年和四季风速呈现显著减小趋势;春季平均风速减小最大,为1.74 m·s^(-1);冬季次之,为1.40 m·s^(-1);秋季较小,为1.33 m·s^(-1);夏季最小,为0.99 m·s^(-1)。(2)国家气象站与农垦气象站风速均呈现减小趋势,但农垦气象站减小幅度小于国家气象站,这可能与1978年以来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关。(3)黑龙江省近地层风速的减小与气候变暖和人类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一定关系。
邹立尧国世友王冀韩照宇
关键词:风速土地利用
东北强降水时空变化的特征和原因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利用东北地区近45 a(1961—2005年)4—9月逐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了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影响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环流特征变化。结果发现,东北强降水集中度与强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对于强降水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从空间分布上看东北雨季强降水集中度由东向西趋于集中。从时间变化方面来看,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强降水集中度处于低值区,而在1991年之后东北地区强降水集中度大多处于高值区。强降水集中期仅在1970年代处于低值偏多的时期。对于东北不同区域大部分地区(除东北西北部外)在1990年代之后集中度都有所增加,集中度大值年出现的频率增加,而东北西北部的变化正好相反。东北地区强降水集中度偏高时,东北地区整层处于低压中心,在东北东部海面上有高压存在。东北地区存在着偏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交汇,在40~50°N纬度范围内高度场呈"+-+"波动。集中度偏高时东北东部地区有上升的垂直速度中心,并且上升速度随高度升高(300 hPa以下)而增强。东北地区水汽主要来源于鄂霍次克海冷湿空气。在东北地区存在着水汽通量散度的负距平中心,形成水汽异常辐合区,有利于强降水的出现。
邹立尧丁一汇王冀
关键词:集中期集中度环流背景水汽通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