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09TJK122)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 相关机构:广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素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被引量:2
- 2011年
- 我国素质教育先后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专业教育的偏失而推行,要求教育的公共性与人本性、工具性与目的性、公共职能与个体职能有机结合。与之相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之双重定位,树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即确立培养实践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本质观,哲学思维培育、德性涵养和生活境界提升的教育目的观,哲学的知识、品格、能力三位一体之养成教育的教育功能观。
- 黄禧祯
- 关键词: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育理念
- 生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教育范式被引量:8
- 2013年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范式,是一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总体性价值规范,它要求哲学教育达到"哲学的生活生成"与"生活的哲学化成"的有机统一。这一范式源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本真精神,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传统之中。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教条主义的干扰与破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逐渐偏离了生活化的路向,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当前重新确立这一范式,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贴近生活、亲近大众,摆脱教条主义的困境,实现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从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 黄禧祯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生活化教育范式
- 论哲学教育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被引量:2
- 2011年
- 哲学教育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尽管试图超越"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两种模式,但在实质上还是与这两种模式一样,存在着把教学过程简化为一种"特殊认识"的局限。主体间性的哲学教育模式则在交往实践视域,把教学视为师生主体共在交往的过程,有利于正确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组合教学结构以及解决师生关系问题,与哲学教育生活化理念有相互贯通的内在关联,可成为哲学教育教学改革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 黄禧祯
- 关键词:哲学教育主体间性教学模式客体
- 互动·体验·对话——主体间性之哲学教育策略被引量:3
- 2011年
- 主体间性模式是一种以师生精神交往为基础,把教育教学活动视为师生共在共构、互通共通的行为方式。哲学教育实施这种模式应采取互动、体验和对话的策略。师生互动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互动,促成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体验作为哲学教学"转识成智"一个环节,要通过建构"体验情境",从中检视主体的哲学思维,领会哲学教育文本的内在精神和意义;对话有多重多样性,师生主体间对话应强调互识共识的双重目标。
- 黄禧祯
- 关键词:互动主体间性哲学教育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转识成智”的思考被引量:2
- 2012年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转识成智”,旨在强调主体自觉地把这一哲学理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转化成内在的智慧,形成对人的心智涵养与行为导向。这一教育的总体策略关涉对该教育的理解和叙事的一系列方法论问题。
- 黄禧祯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哲学理论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