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03A11-01)

作品数:7 被引量:166H指数:6
相关作者:邹健龙花楼黄玫曲建升季劲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粮食安全
  • 1篇样带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反演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植被
  • 1篇土地集约利用
  • 1篇农田
  • 1篇农田生态
  • 1篇农田生态系统
  • 1篇气体减排
  • 1篇区域植被
  • 1篇温室气体
  • 1篇温室气体减排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龙花楼
  • 2篇黄玫
  • 2篇曲建升
  • 2篇邹健
  • 1篇张海峰
  • 1篇刘林山
  • 1篇周强
  • 1篇陈琼
  • 1篇张镱锂
  • 1篇刘峰贵
  • 1篇季劲钧
  • 1篇张志强
  • 1篇王祥荣
  • 1篇陈发虎
  • 1篇胡智超
  • 1篇王琴
  • 1篇曾静静
  • 1篇王原

传媒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开发研究
  • 1篇科学观察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初探被引量:4
2010年
本文阐明了推进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基于我国粮食需求与开发优势,结合国际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分析,指出东南亚与南美洲是我国进行国际土地资源投资开发利用的重点地区,北美洲、欧洲与大洋洲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只能作为我国进口粮食供应地区。基于目标国家的政局稳定性、开垦意愿、引进资金需求、与我国外交关系及国际合作历史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选择主要合作国家,并结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目标国家进行了类型划分,再依据类型划分结果初步探讨了合理开发利用国际土地资源的战略措施,即国际粮食市场直接购买、获利型土地投资开发利用与粮食返销型土地投资开发利用等三种战略,从组建开发企业、建立完善金融保险体制和完善税收与劳务输出体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邹健龙花楼胡智超
关键词: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供给安全性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本文从资源保障能力、粮食供应能力与农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角度构建我国粮食供给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粮食供给安全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①东西部地区粮食供给安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差异...
龙花楼邹健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发展态势与挑战被引量:9
2008年
该文在介绍国际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科学以多学科交叉支持、全时空研究覆盖、关注气候与人类活动间复杂关系为主的研究特点。从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发展趋向的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挑战。文章指出未来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1)气候变化科学中的关键性基础研究;2)气候变化中的不确定性研究;3)气候变化影响、反馈机制与预测研究;4)气候变化的社会学方面研究;5)针对提高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能力的开发研究;6)发展有利于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的国际合作框架。从发展趋势上来说,发展跨越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气候变化评估、预测和预警研究将成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社会科学将更多地介入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并成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适应和减缓将成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将推动构建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文章最后提出,我国也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自然条件,进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科学、技术开发、应对策略等方面的专门研究,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曲建升张志强曾静静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中国区域植被叶面积指数时空分布——机理模型模拟与遥感反演比较被引量:46
2010年
叶面积指数是表征植被冠层特征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决定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它对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范围的叶面积指数只能通过遥感反演和机理模型模拟获得,而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取的叶面积指数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在0.1°×0.1°经纬度网格上模拟产生了中国区域叶面积指数并与两套使用不同遥感反演方法生成的叶面积指数在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说明中国区域植被叶面积指数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整体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趋势。中国区域植被生长的季节变化受季风影响显著,与气温及地表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中国区域叶面积指数整体呈现夏季高、春秋季次之而冬季低的趋势。
黄玫季劲钧
关键词: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样带
高原牧区草地变化对牧民粮食安全的影响——以青海省达日县为例被引量:11
2011年
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粮食安全在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关注农业区粮食安全的同时,牧业区粮食安全的研究也值得重视。论文从青海省达日县牧区牧民食物能量折算入手,构建了最小人均草地面积和草地压力指数两个计算方法,并以乡为基本单元,对各乡粮食安全进行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达日县1987—2007年最小人均草地面积和草地压力指数呈增加趋势,1997年粮食安全区、警戒区、短缺区、危机区4个等级均有分布,至2007年该区域已全部演变为粮食短缺区和危机区,主要原因是草地退化严重,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草地面积减少以及技术和物质投入不足,牧业生产条件恶化。
周强刘林山张镱锂陈琼张海峰刘峰贵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安全格局变动研究被引量:74
2009年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构建"粮耕弹性系数"来反映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生产的互动关系。揭示出:①耕地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严重流失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的压力;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普遍性提升局面,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增长速率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速率也呈现由东南沿海向内陆梯级递减态势,同时这种提升态势将随着时间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由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推移;③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不断提升,并不一定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耕地集约利用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特性,使得在经济较发达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已逐步由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转向了耕地面积的保护,由此导致耕地资源的数量成为了左右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这也为当今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目标和战略提供了现实的科学依据。
邹健龙花楼
关键词:耕地质量土地集约利用粮食生产安全格局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上海市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16
2010年
以上海市主要植被类型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的近50年上海市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1987、1997和2004年上海市的TM遥感影像数据,分别计算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上海市农田生态系统NPP总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只考虑气候变化,1961~2006年上海农田年平均NPP值增加了64.37g·m-2(以C计),平均每年增长1.43g·m-2.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均与NPP显著正相关.另一方面,上海农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由1987年的76%递减到2004年的43%.在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双重因素的驱动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农田NPP总量减少了42%;相对于气候变化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田NPP总量影响较大,其中,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对NPP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占78%;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达92%.
王原黄玫王祥荣
关键词:气候变化净初级生产力土地利用变化
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在分析甘肃省气候变化挑战的基础上,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温室气体评估方法,对甘肃省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进行了评估,甘肃省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排放了75 927.83和79 897.96 KtCO2的温室气体量,通过与上海市和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虽然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总体而言,仍具有煤炭排放贡献大、单位GDP排放高、人均排放低的特点。
曲建升王琴陈发虎刘谨魏成金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