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51482100204JW0801)

作品数:7 被引量:156H指数:5
相关作者:王秋旺曾敏陈秋炀肖泽军黄彦平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化学工程

主题

  • 9篇换热
  • 9篇换热器
  • 8篇折流板
  • 8篇螺旋折流板
  • 8篇管壳式
  • 8篇管壳式换热器
  • 5篇连续螺旋折流...
  • 3篇压降
  • 3篇神经网
  • 3篇神经网络
  • 3篇人工神经
  • 3篇人工神经网络
  • 3篇网络
  • 3篇连续螺旋折流...
  • 3篇螺旋折流板换...
  • 3篇壳程
  • 3篇工神经网络
  • 3篇人工神经网
  • 2篇性能比较
  • 2篇强化换热

机构

  • 9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中国核动力研...

作者

  • 9篇王秋旺
  • 6篇曾敏
  • 5篇陈秋炀
  • 4篇黄彦平
  • 4篇肖泽军
  • 3篇吴峰
  • 2篇李丹琳
  • 2篇谢公南
  • 2篇罗来勤
  • 2篇彭波涛
  • 1篇喻澎清
  • 1篇陶文铨
  • 1篇王良

传媒

  • 2篇化工进展
  • 1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化工学报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核动力工程
  • 1篇中国电机工程...

年份

  • 1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传热与阻力性能的实验研究与预测被引量:18
2006年
设计并建立了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的综合性能实验台,对1种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和2种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传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介质管侧为水,壳侧为油;同时基于壳侧传热实验数据;应用遗传算法预测了换热器的总换热量。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壳侧流量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阻力要高于弓型折流板换热器,正进正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阻力高于侧进侧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换热系数高于弓型折流板换热器,侧进侧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高于正进正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而且流量越大这种优势越明显。预测结果表明通过遗传算法得到的传热关联式所得的换热量比采用线性回归所得的更加接近实验数据,表明遗传算法可应用于工程中换热设备性能的预测。
谢公南彭波涛陈秋炀王秋旺罗来勤黄彦平肖泽军
关键词:换热压降管壳式换热器连续螺旋折流板遗传算法
连续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动态特性研究及预测被引量:5
2007年
建立了可进行壳管式换热器动态特性试验研究系统,通过试验研究的方法对水-油为换热工质的连续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进口流量扰动为等百分比流量特性,研究了4种流量扰动方式下水和油出口温度的动态响应。同时研究了在一定Re数下,不同的流体扰动量对换热器进出口温升的影响,得到了换热器进出口温升与流体扰动量之间的关联式。实验表明,液液换热系统温度的动态响应时间比较长,研究发现在正负的流量扰动下,换热器进出口温度变化呈现线性变化,进出口温升在正负流量扰动下其变化曲线具有对称特征。分别建立了有限差分数值预测模型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换热器油侧的出口温度进行了动态预测,预测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良好,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要好于数值模拟预测,其偏差绝对值在1.3%以内,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在进行复杂的系统辨识时具有一定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吴峰王秋旺陈秋炀谢公南
关键词:壳管式换热器连续螺旋折流板动态特性人工神经网络
交错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传热与阻力性能被引量:39
2005年
对交错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流动与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着重研究了内插假管及不同螺旋角度对壳程传热和阻力的影响, 并与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假管的存在反而使传热综合性能下降, 同时, 在相同的壳侧流量下,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阻力和壳侧传热系数均随螺旋角的增大而减少, 且小于同样条件下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相应值. 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特点是单位压降下的壳侧传热系数高.
王秋旺罗来勤曾敏王良陶文铨黄彦平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
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强化研究进展被引量:87
2004年
在介绍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及原理的基础上,对壳程传热强化及阻力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壳侧流体的流动和换热机理,表明螺旋折流板结构是改善壳侧流动换热性能的有效措施.与弓型折流板换热器相比,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最大特点是单位压降下的壳侧换热系数高.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其在石油化工、能源动力及核能应用等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关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流动换热的机理以及影响流动换热机理的几何因素、相变情形、介质物性等.
王秋旺
关键词: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ANN静态预测最优结构分析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ANN)对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沿程压降进行了辨识及预测,开发了4-3-1 型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及计算程序,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良好。通过固定网络结构,讨论了训练与预测样本比例对网络性能的...
吴峰李丹琳曾敏王秋旺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压降
文献传递
两壳程螺旋和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性能比较
对相同的换热器体积、相同折流板数、相同管程数的两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两壳程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对比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壳程Re下,两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换热系数h比两壳程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略低,压...
陈秋炀王秋旺曾敏黄彦平肖泽军
关键词:螺旋折流板弓形折流板强化换热
文献传递
两壳程螺旋和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性能比较
2006年
对相同的换热器体积、相同折流板数、相同管程数的两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两壳程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对比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壳程Re下,两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换热系数h比两壳程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略低,压降DP比两壳程弓形折流板换热器低40%.(2)在相同壳程流量G下,两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比两壳程弓形折热器高60%,压降DP比两壳程弓形折热器高80%.(3)在相同壳程压降DP下,两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换热系数h比两壳程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高30%.(4)在允许的压降范围内,当换热要求较高时,多壳程的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可强化换热,带走更多的热量,保证生产的安全.
陈秋炀王秋旺曾敏黄彦平肖泽军
关键词:螺旋折流板弓形折流板强化换热
管壳式换热器ANN静态预测最优结构分析
2006年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ANN)对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沿程压降进行了辨识及预测,开发了4-3-1型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及计算程序,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良好.通过固定网络结构,讨论了训练与预测样本比例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在网络结构及训练与预测样本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讨论隐含层节点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了优化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学习样本数据的增多,预测精度变高,但是同时由于预测样本变少,神经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变弱;ANN选取的隐含层节点数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训练过度,节点数也不能太少,否则精度会降低.
吴峰李丹琳曾敏王秋旺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压降
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传热与阻力性能实验研究被引量:22
2006年
对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传热性能及阻力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壳侧阻力和换热的关联式,并将其和非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在壳侧流速较大时,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优于弓型折流板换热器和非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曾敏彭波涛喻澎清陈秋炀王秋旺黄彦平肖泽军
关键词: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传热性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