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5142012)

作品数:23 被引量:97H指数:6
相关作者:乔德才刘晓莉刘军侯莉娟张吉敏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吕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化科学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纹状体
  • 6篇神经元
  • 6篇受体
  • 6篇力竭
  • 5篇多巴
  • 5篇多巴胺
  • 5篇神经节
  • 5篇帕金森
  • 5篇帕金森病
  • 5篇基底
  • 5篇基底神经节
  • 4篇运动性
  • 4篇皮层
  • 4篇力竭运动
  • 4篇苍白
  • 4篇苍白球
  • 3篇运动性疲劳
  • 3篇腺苷A2A受...
  • 3篇GLU
  • 2篇电活动

机构

  • 23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西安体育学院
  • 2篇吕梁学院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太原工业学院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体育科...
  • 1篇无锡市蠡园中...

作者

  • 23篇乔德才
  • 22篇刘晓莉
  • 5篇侯莉娟
  • 5篇刘军
  • 4篇张吉敏
  • 3篇林湘明
  • 3篇王志锋
  • 2篇陈平
  • 1篇崔书强
  • 1篇胡荣光
  • 1篇李真真
  • 1篇康道峰
  • 1篇魏翔
  • 1篇王弘
  • 1篇宋茹
  • 1篇郑健

传媒

  • 6篇中国运动医学...
  • 3篇北京体育大学...
  • 2篇生理科学进展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西安体育学院...
  • 2篇沈阳体育学院...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天津体育学院...
  • 1篇首都体育学院...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年份

  • 4篇2018
  • 10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的动态变化及对胞外Glu含量的调节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揭示运动性疲劳发生、发展过程中纹状体脑区抗坏血酸(AA)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胞外Glu浓度的调节作用,进一步阐明AA抗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方法:以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实验分为AA检测组(AAT)、AA补充组(AAG)和对照组(SG),采用微透析—电化学联用检测技术,动态观察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纹状体细胞外AA浓度的变化;采用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动态观察外源性补充AA对纹状体胞外Glu含量的影响。结果:AAT大鼠纹状体胞外AA浓度在运动初期未见著改变,运动后期与安静状态相比显著升高(P<0.01),恢复90 min时仍显著高于安静水平(P<0.05)。补充AA后,力竭性运动过程中大鼠纹状体胞外Glu与对照组的变化趋势相似,但Glu峰值出现的时间较对照组推迟约30 min,且大鼠运动至力竭的时间也显著延长(P<0.05)。结论:大鼠在力竭运动过程中纹状体胞外AA浓度升高可能是对自身抗氧化能力降低的一种代偿反应;运动前适当补充AA可以降低纹状体Glu浓度异常升高所产生的兴奋性毒性作用,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AA的抗氧化和对纹状体胞外Glu的调节作用有关。
李真真王志锋王志锋康道峰乔德才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纹状体抗坏血酸神经调节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对皮层下运动中枢的调控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以往研究已证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组织中,并作为逆向信号分子在突触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本文就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对皮层下运动中枢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系统地论述皮层下运动中枢在躯体运动、动作选择和运动技能学习等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中的突触和神经环路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靶向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王志锋刘晓莉乔德才
关键词: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小脑脊髓基底神经节
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苍白球局部场电的动态变化及A_(2A)R拮抗剂和D_2DR激动剂的干预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腺苷A2A受体、多巴胺D2受体及纹状体-苍白球通路在运动疲劳调控中的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健康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运动对照组(CG)、腺苷A2A受体拮抗剂干预组和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干预组,每组10只。3组大鼠从纹状体分别微量注射人工脑脊液、特异性腺苷A2AR拮抗剂SCH58261和D2DR激动剂喹吡罗,采用金属微电极分别记录1次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同侧苍白球局部场电位的动态变化,结合运动能力进行观察并记录力竭运动时间。结果:苍白球神经元电活动在力竭运动不同阶段出现明显变化特征,相比安静状态,力竭即刻神经元兴奋性显著下降,β波的PSD值增加(P<0.05),γ波PSD值显著下降(P<0.05),功率谱重心频率降至最低(P<0.05)。A2AR拮抗剂和D2DR激动剂干预能够改变相应波段的振幅,在运动开始75 min、力竭即刻与恢复期,均显著高于CG(P<0.05),延缓重心频率的下降和大鼠跑台运动至力竭的时间。结论:1次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苍白球神经元局部场电位随着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主要体现为出现明显的振荡活动(β波和γ波振荡),且β波和γ波之间的转换和功率的变化与运动状态有关;苍白球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可能是导致运动疲劳产生的中枢机制之一,证明苍白球参与运动疲劳的中枢调控;SCH58261和喹吡罗经纹状体微注射后,可以通过各自受体抑制力竭时D2-MSNs的过度兴奋,调节β波和γ波频段的振幅,从而避免苍白球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过快,降低苍白球通过皮层-基底神经节环路对皮层的抑制作用,延缓疲劳发生。
刘军刘晓莉乔德才
关键词:力竭运动苍白球多巴胺D2受体
纹状体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及其对运动中枢疲劳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众多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对运动肌产生或维持有效的神经冲动是运动中枢疲劳的原因之一。机体通过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调节初级运动皮层对外周的运动输出,基底神经节在易化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纹状体是基底节接收和整合信息的门户,主要接受来自皮层和丘脑的谷氨酸(Glu)和来自于黑质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投射,同时受到γ-氨基丁酸(GABA)和胆碱能(Ach)中间神经元的调节,还受腺苷、NO、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或/和调质的共同调节。诸多信号在纹状体中等棘状神经元(MSNs)经DARPP-32等信号分子整合后,通过纹状体黑质神经元(直接通路)和纹状体苍白球神经元(间接通路)发出投射,最终通过2条通路的平衡完成对运动的精确调控。就国内外关于纹状体的生理功能及运动疲劳时纹状体可能的调控机制作一较为系统的综述,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刘军刘晓莉乔德才
关键词:纹状体DA受体DARPP-32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帕金森病运动防治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帕金森痫(Parkinson’s disease,PD)于1817年由英国医师詹姆斯·帕金森首次进行描述,此后他采用其姓氏命名。PD的病理性改变与中脑黑质致密区向纹状体发出的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传导渐进性丢失有关。
林湘明乔德才刘晓莉
关键词:帕金森病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病理性改变中脑黑质神经传导纹状体
运动干预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及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8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ts),由英国医师James Parkinson(1817年)在他的《震颤麻痹分析》(Essayon the shaking palsy)一文中首先描述[1],被认为是第二大与年龄相关的、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丢失导致纹状体DA递质减少为特征的渐进性、不可逆转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2-3],堪称是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的“第三杀手”[4]。PD的神经病理学特征为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和残存神经元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包含α-突触核蛋白和泛素化)形成,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DA释放减少(图1[5]),从而出现以运动功能障碍(如运动迟缓、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步态障碍和身体姿势不稳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最终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困难和生活质量下降[6]。可用的药理学和神经调节方法虽然缓解了PD的运动障碍症状,但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尚无有效手段能够治愈、阻止或者延缓PD的进展。
陈平乔德才乔德才
关键词:运动干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
跑台运动对PD模型大鼠运动皮层异常β振荡的调节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运动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初级运动皮层(M1)异常β振荡的调节作用,探究运动干预改善PD行为功能的可能原因。方法清洁级SD大鼠18只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Control,n=5)、PD组(PD,n=6)和PD运动组(PD+Ex,n=7),于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基多巴(6-OHDA)同时于M1区植入多通道电极。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颈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旋转行为实验评价模型成功;PD+Ex组在第1周开始进行跑台训练(11 m/min,30 min/d,5 d/周,4周),各组大鼠在第0/1/2/3/4采用自主错步仪进行行为测试;采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观察各组大鼠M1区在第0/1/2/3/4的局部场电位(LFPs),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黑质和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结果 TH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D+Ex组较PD组无显著性改变(P>0.05);自主错步行为测试结果发现,PD+Ex组的通过时间、前肢错步数和尾部滑落数及潜伏期较PD组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电生理学结果显示,PD组较Control组10~30 Hz的β频段异常增高(P<0.01);PD+Ex组在第1周β振荡的PSD较第0周无显著改变(P>0.05),在第2/3/4周(P<0.05)显著降低。结论运动干预调节运动皮层的功能活性,抑制M1区异常β振荡,进而改善其步态及自主活动能力。推测运动降低PD模型大鼠M1区异常β振荡介导了皮层-纹状体Glu能突触可塑性,调控输入至基底神经节的运动编码信息,最终改善大鼠的行为功能。
时凯旋刘晓莉乔德才林湘明成雅鑫张凌韬
关键词:跑台运动帕金森病运动皮层
STN-GPe神经通路在BG振荡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2018年
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BG)是椎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对运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BG振荡活动的变化与行为状态的改变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大量的解剖学、生理学和计算机神经模拟研究证实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和苍白球外侧部(external globus pallidus,GPe)之间存在相互的纤维联系,STN-GPe神经通路对生理和帕金森(Parkinson disease,PD)状态下BG振荡活动的产生、维持和发展都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STN、GPe电活动特征为切入点,阐明STN-GPe神经通路在BG振荡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耿小飞刘晓莉乔德才
关键词:基底神经节
光遗传技术及其在基底神经节运动调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基底神经节是运动系统的皮层下中枢之一,通过直接和间接通路参与动作的选择、优化、整合与精确调节。基底神经节两条通路调节功能紊乱与帕金森等疾病导致的行为功能障碍有关。光遗传技术具有可对特定神经元在时间、空间上进行精确调控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环路、神经递质以及各类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研究中。本文仅就国内外光遗传技术及其在基底神经节运动调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宋茹刘晓莉乔德才
关键词:基底神经节
运动干预通过减缓纹状体多巴胺丢失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组)、6-OHDA安静组(PD组)、6-OHDA运动组(PD+Ex组)。依据实验设计要求,PD和PD+Ex组右脑内侧前脑束(MFB)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偏侧P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于相同位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造模后的第7天颈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进行旋转行为测试,评价PD模型的可靠性,不符合PD模型标准的大鼠剔除。运动组术后1周开始进行跑台训练,运动方案为11 m/min,30 min/day,5 days/week,共4周。采用旷场试验评价PD模型大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联用技术检测纹状体DA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纤维的表达。结果:PD和PD+Ex组移动距离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1);PD+Ex组第3、4周移动距离较PD组显著增加(P<0.01)。PD和PD+Ex组纹状体DA含量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1);但PD+Ex组第3、4周纹状体DA浓度较PD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PD模型大鼠总移动距离与纹状体DA浓度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且二者均随6-OHDA药物及运动干预持续时间延长出现"时序性"变化特征。运动干预通过减缓纹状体DA丢失改善PD模型大鼠自主行为功能,推测其机制可能与运动的神经保护作用减轻了6-OHDA神经毒素对DA能神经元的毒性损伤、促进其存活有关。
刘晓莉陈平林湘明林湘明乔德才
关键词:运动干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多巴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