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2003-1-7)
- 作品数:7 被引量:96H指数:7
- 相关作者:陈天虎季峻峰陈骏鹿化煜徐晓春更多>>
- 相关机构: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 黄土中强磁性矿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成因分析被引量:16
- 2003年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强磁性矿物包括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原生磁铁矿具有风成碎屑颗粒物形貌和表面特征,又可以分为高钛和低钛两种类型,可能分别指示岩浆岩和变质岩源区.TEM纳米尺度观察研究证实,部分原生微米粒级碎屑磁铁矿在成壤过程中风化成5~20 nm磁赤铁矿,并保持风成碎屑磁铁矿的假象形态.部分绿泥石在成壤风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纳米磁铁矿或磁赤铁矿.这两种矿物的风化作用都形成超顺磁颗粒,可能是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重要机制.部分绿泥石风化形成的磁铁矿或磁赤铁矿含有少量的磷和硫,具生物成因标志,表明微生物可能对绿泥石的风化及超顺磁颗粒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 陈天虎XU Huifang季峻峰陈骏陈旸
- 关键词:透射电子显微镜风化微生物绿泥石黄土-古土壤
- 蒙脱石向凹凸棒石转化的直接证据——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被引量:11
- 2004年
-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苏皖凹凸棒石粘土进行超微观结构观察研究, 发现大量蒙脱石和凹凸棒石交生的超微观结构现象, 表现为凹凸棒石棒状晶体平行原生蒙脱石(001)面网生长以及蒙脱石晶体结构的崩解. 此种超微观结构现象表明蒙脱石可以向凹凸棒石转化. 结合野外观察和大量X射线衍射分析, 提出了蒙脱石向凹凸棒石转化的机制和过程. 蒙脱石向凹凸棒石的转化导致蒙脱石-凹凸棒石复合体的形成, 原生蒙脱石崩解成为纳米尺度的细小晶片. 蒙脱石晶体结构转化使蒙脱石-凹凸棒石混合粘土具有纳米尺度的矿物粒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因而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
- 陈天虎H.F.Xu彭书传鲁安怀徐晓春岳书仓
- 关键词:凹凸棒石蒙脱石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纳米矿物学沉积岩
- 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世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成因及其对亚洲干旱过程的指示被引量:11
- 2006年
-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堆积于河流阶地上的晚新生代红色土状沉积物进行了地貌与地层、沉积特征、土壤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套红色土状堆积物可分出25套发育较弱的黄褐色土壤(7.5YR6/4)和发育较强的红棕色古土壤(2.5YR5/4)组合,与黄土高原典型的红黏土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构造.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颗粒总体上偏细,主要组分为粉砂和黏土,砂粒级含量几乎为零.显微镜下,红色土状堆积物为黏土质结构,粗颗粒组分主要包括石英、钾长石、云母和少量辉石、角闪石等,且矿物颗粒都呈似棱角.棱角状;其常量和微量化学元素的含量与特征、稀有元素的分配模式等与典型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具有可对比性.上述证据表明,这套沉积为风成起源.磁性地层指示这套风成成因的红色土状堆积物底界年龄为约11.4Ma,证明中国西北地区晚新生代大面积的风尘沉积分布范围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后湾红色土状堆积物与上覆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近的物源和相似的风力搬运系统.与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相比,后湾红色土状堆积物的颗粒较细、沉积速率较小,反映了搬运动力较弱和(或)源区干旱化程度较低.古气候替代指标的变化表明源区干旱程度和(或)风搬运动力有多次的波动,并且在约10MaBP和7-8MaBP前后,各有一次干旱化加剧的过程,可能表明了高原的隆升或(和)全球变冷促进了亚洲内陆干旱化进一步加剧.10MaBP前后古气候由高频高幅波动转变为较为低频低幅变化,指示了一次重要的环境转型.这次环境转型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的事件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表现.
- 王先彦鹿化煜季峻峰王晓勇赵景波黄宝春李珍
- 关键词:红黏土风尘堆积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世
- 利用孢粉和有机质碳同位素重建半坡人时期古环境再探被引量:7
- 2007年
- 环境与古文化的关系是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我国环境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对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古气候、古环境的讨论,大大受制于对古气候定量化和高分辨率的研究。近年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孢粉、大植物化石和植物硅酸体分析、动物生态分析、土壤微形态分析等)在考古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进行多替代性指标和定量的环境恢复工作还很少见。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半坡遗址进行孢粉、
- 刘全玉
- 关键词:古环境孢粉新石器时代文化人时环境考古学
- 新近纪黄土高原红黏土粒度和沉积速率的空间变化及其揭示的古大气粉尘传输动力被引量:22
- 2004年
- 对黄土高原11个地点的新近纪红黏土沉积进行了粒度测量和统计分析,发现晚中新世.上新世期间红黏土的粒度组成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南北向分异,北部佳县红黏土堆积的平均粒径可达20μm左右,而南部蓝田则为9μm左右;佳县红黏土中>30μm的粗颗粒含量达24.4%,而蓝田红黏土中>30μm的粗颗粒含量是5.6%.红黏土的粒度分布特征指示了古粉尘主要是偏北风搬运来的,进一步的分析以及与末次冰期旋回黄土高原12个黄土剖面的黄土.古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比,表明其传输动力可能为近地面的低空风系.根据红黏土沉积序列粒度的变化特征,将6.2-2.6Ma BP期间古粉尘传输动力的强度变化分为3个阶段:6.2—5.4Ma BP颗粒较粗,传输动力强度较大;5.4-3.5Ma BP颗粒最细,传输动力强度小;3.5—2.6Ma BP颗粒最粗,传输动力强度最大.相应地,将沉积速率的变化过程分为:6.2—5.4Ma BP沉积速率较大,5.4—3.5Ma BP沉积速率最小,3.5—2.6Ma BP沉积速率最大.研究表明新近纪古大气粉尘传输动力及源区干燥度都在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可能与全球冰量的发展和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 汶玲娟鹿化煜强小科
- 关键词:红黏土粒度沉积速率黄土高原
- 洛川黄土纳米尺度观察:纳米棒状方解石被引量:21
- 2005年
- 本文对洛川黄土剖面典型样品进行了透射电镜分析,发现黄土中存在纳米棒状方解石.此类方解石直径30~50 nm,长度几百纳米至几微米.纳米棒状晶体有圆滑地粗细变化和弯曲现象,偶见晶体连接成树枝状或晶体直角连接形成框架状形态.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方解石有少量的镁、磷和硫,这种纳米棒状方解石在国内外文献中鲜有报道.根据纳米尺度研究结果推测,这种纳米棒状方解石形成与生物衍生物诱导的定向结晶有关.纳米棒状方解石是一种重要的黄土堆积时期干旱环境指示矿物,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代表黄土堆积时气候参数.纳米棒状方解石的发现,对环境中纳米矿物研究、黄土中碳酸盐碳成因及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陈天虎陈骏季峻峰徐惠芳盛雪芬
- 关键词:黄土纳米矿物学
- 甘肃灵台黄土-红粘土序列中坡缕石的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8
- 2005年
- 坡缕石是典型的干旱、强蒸发环境的指示矿物,黄土-红粘土序列中坡缕石的分布对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灵台任家坡剖面中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代表性样品进行了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3.6Ma以前沉积的红粘土中存有大量的自生坡缕石,而在3.2Ma以来沉积的红粘土及其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没有坡缕石。剖面样品扫描电镜原位观察形貌特征和微观结构显示,坡缕石属于成壤作用自生矿物,系由伊蒙矿物在富镁孔隙液作用下转化形成。灵台剖面中坡缕石消失的层位与红粘土磁化率升高和粉尘通量及沉积速率增加的层位相一致。坡缕石在剖面中的分布指示3.6~3.2Ma前后是东亚季风的重要转型期,东亚古气候格局发生改变,由连续干暖的夏季风占主导向干冷冬季风和暖湿夏季风高频强波动交替环境演化。
- 谢巧勤陈天虎季峻峰陈骏徐惠芳徐晓春
- 关键词:坡缕石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