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518500)

作品数:22 被引量:182H指数:9
相关作者:梁繁荣王颖李迪于正吴巧凤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针刺
  • 4篇电针
  • 4篇电针内关
  • 4篇缺血
  • 4篇内关
  • 3篇代谢
  • 3篇代谢组学
  • 3篇电针内关穴
  • 3篇血压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针灸
  • 3篇头痛
  • 3篇偏头痛
  • 3篇缺血大鼠
  • 3篇子通道
  • 3篇无先兆偏头痛
  • 3篇离子通道
  • 3篇内关穴
  • 3篇基因

机构

  • 11篇成都中医药大...
  • 8篇辽宁中医药大...
  • 3篇北京中医药大...
  • 3篇宁夏医科大学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作者

  • 11篇梁繁荣
  • 7篇王颖
  • 5篇李迪
  • 4篇王列
  • 4篇吴巧凤
  • 4篇于正
  • 4篇戴俭宇
  • 3篇黄银兰
  • 3篇邓淑芳
  • 3篇梁希森
  • 3篇万明雨
  • 3篇王熙
  • 3篇荆秦
  • 2篇陈以国
  • 2篇庄艺
  • 2篇唐纯志
  • 2篇杨明晓
  • 2篇张晓露
  • 2篇陈琳
  • 2篇罗晓舟

传媒

  • 4篇辽宁中医杂志
  • 3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天津中医药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世界中医药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灸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采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随机效应模型MCMC法网状Meta分析评价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检索Google Scholar、Pub Med、Cochrane Library、CNKI、VIP、CBM、万方数据库从建刊至2017年10月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RCT/CCT)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手册5. 1. 0标准对每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估。应用Stata 14. 0绘制网状结构图,应用Ge MTC 0. 14. 3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最终25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2208例,共涉及柳氮磺胺吡啶、针、灸、蜂针、针+灸、针+灸+罐、针+罐、针+灸+蜂针、灸+蜂针等9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柳氮磺胺吡啶与针、柳氮磺胺吡啶与灸、柳氮磺胺吡啶与针+灸、柳氮磺胺吡啶与针+灸+罐、柳氮磺胺吡啶与针+罐、柳氮磺胺吡啶与针+灸+蜂针、柳氮磺胺吡啶与灸+蜂针、针与针+灸、针与针+灸+罐、灸与针+灸、灸与针+灸+罐、蜂针与针+灸+罐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疗效最佳的可能性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针+灸+罐、针+灸+蜂、灸+蜂针、针+灸、针+罐、灸、针、蜂针、柳氮磺胺吡啶。结论:现有的研究证据显示,针灸综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和柳氮磺胺吡啶,针+灸+罐、针+灸+蜂、灸+蜂针为治疗本病的最佳疗法可能性大,但确切结论仍需大量高质量RCT予以证实。
张笑罗晓舟曹秋雨邓赣唐纯志
关键词:针灸柳氮磺胺吡啶强直性脊柱炎有效性
从基因表达谱的角度评价安慰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效应机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从基因表达谱的角度观察安慰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效应。方法:20例患者随机分成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10例,采用相同的针刺手法刺激不同的穴位点,经穴组选用少阳经经穴,非经非穴组选用非经非穴点,观察2组治疗前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结果: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后表达的差异基因与经穴组治疗前后表达的差异基因重合部分有39个,仅有ZNF429基因参与非经非穴组的生物过程(BP)构成,其余基因均不参与两组BP的组成。结论:非经非穴在临床效应评价中显示的疗效在基因表达谱中未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差异表达,提示非经非穴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安慰作用的显示。
黄银兰万明雨梁希森梁繁荣
关键词:基因表达谱无先兆偏头痛
《黄帝内经》“气至”的阐释对现今针灸临床的启示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针对当前针灸临床实践中,往往将得气与针感等同,认为针感与疗效呈正相关。然而针感与得气、疗效之间关系尚无定论。方法:依据《黄帝内经》中"气至"的阐释,即通过针刺补泻、治神或静留针而使人体恢复到"气机调畅"的状态,"气至"与否的判断标准为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结果:现今针灸临床:针感不等同于"气至";针感强,疗效未必好;针灸诊治前后宜诊脉,脉诊对于针灸处方施治、判断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留针期间,不一定行针。结论:针灸临床科研中假针的设计原则,需要重新考虑。
刘迈兰陈钢梁繁荣
关键词:《黄帝内经》针感气至针灸临床
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14年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梁繁荣赵凌
关键词:经穴特异性经穴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在中医针灸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在中医针灸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学生随机分到对照班和试验班,通过期末问卷方式进行评估。结果:经过一学期的试验性教学,期末试卷的统计数据结果显示两班学生成绩的总体均数有差异(P<0.05),各分数段得分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适当的应用到中医针灸内科学教学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王颖张晓露
关键词:教学改革遗忘曲线
本经取穴调控偏头痛患者FAH基因、PTGS2基因的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本经取穴调控偏头痛患者延胡索二酰乙酰水解酶基因(FAH)、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含酶基因(PTGS2)差异表达。方法 20例偏头痛患者经辨证分型确诊为肝阳上亢型偏头痛,随机分为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各10例,经穴组针刺患侧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4穴;非经非穴组针刺患侧4个非经非穴点,每日1次,共治疗10次。提取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静脉外周血,通过基因芯片技术,获得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因表达谱,并进行Gene Ontology(GO)分析,并且对2组治疗前后进行VAS量表评价。结果 FAH基因、PTGS2基因在经穴组各样本中表达显著降低,通过GO分析,FAH基因P<0.05,PTGS2基因P<0.05,这2个基因在非经非穴组各样本中未见表达。VAS量表评价2组治疗前无差异(P>O.05)。经穴组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经穴组治疗后与随访后有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的差值d相比较有差异(P<0.05),经穴组比非经非穴组即时疗效、远期疗效均显著。结论本经取穴对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效应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对FAH基因、PTGS2基因的调控实现的。
黄银兰万明雨梁希森梁繁荣
关键词:无先兆偏头痛经穴效应
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ASIC3^(-/-)小鼠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ASIC3基因敲除(ASIC3^(-/-))小鼠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Kv1.4、Kv4.2、Kv4.3及KCh IP2表达的影响。方法:ASIC3^(-/-)小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内关组、列缺组、足三里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6只,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检测小鼠电针治疗前后心电图T波电压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Kv1.4、Kv4.2、Kv4.3和KCh IP2蛋白表达量。结果: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内关组、列缺组和足三里组小鼠T波电压和蛋白表达量均有所回升(P<0.05),其中内关组优于列缺组及足三里组(P<0.05);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列缺穴和足三里穴均可提升心肌缺血ASIC3^(-/-)小鼠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的表达,且心包经内关穴的针刺效应优于列缺穴和足三里穴。
王颖许亚涵李迪戴俭宇王琪格王列陈以国
关键词:内关心肌缺血蛋白表达
应用统计学Meta分析眼针治疗脑血栓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价眼针治疗脑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眼针治疗脑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对资料进行评价并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有16例共1120例患者。与西药治疗比较,眼针结合西药治疗在精神状态、吞咽功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优于对照组。与康复治疗比较,眼针结合康复治疗在脑卒中量表评分,运动功能评分,便秘症状评估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是治疗脑血栓的有效方法,尚需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关红阳梁哲瑞车旭东白增华张志星李春日
关键词:眼针脑血栓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本经取穴针刺法对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MME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观察本经取穴针刺法调控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膜金属肽链内切酶(membrane metallo-endopeptidase,MME)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将20例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穴组(针刺患侧经穴)和非经非穴组(针刺患侧非经非穴),每组各10例,每天针刺1次,连续10天。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得两组的基因表达谱,并对其进行Gene Ontology(GO)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经穴组治疗后MME基因表达量下降(P=0.0023),该基因富集于β-淀粉样蛋白代谢过程(beta-amyloid metabolic process,P=3.16E-05)以及肽代谢过程(peptide metabolic process,P=0.009612),该基因在非经非穴组治疗后各样本中未见表达。结论本经取穴对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效应可能通过对MME基因的调控实现。
黄银兰万明雨梁希森梁繁荣
关键词:脑啡肽酶无先兆偏头痛
电针内关穴及列缺穴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研究电针内关穴及列缺穴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组、列缺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85 mg/kg)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针刺内关、列缺、非经非穴进行干预,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技术,观察电针前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及蛋白激酶G(protein kinase G,PKG)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KA、PKC、PKG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和列缺组PKA、PKC、PKG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1,P<0.05),非经非穴组PKA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与内关组比较,列缺组、非经非穴组PKA、PKC、PKG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与列缺组比较,非经非穴组PKA、PKC、PKG表达量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和列缺穴均可以降低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的表达量,且内关穴的针刺效应优于列缺穴。
王颖李迪戴俭宇刘昱甫荆秦王熙王列
关键词: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G内关穴列缺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