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332)

作品数:12 被引量:389H指数:12
相关作者:章守宇林军汪振华孙满昌张硕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鱼礁
  • 9篇人工鱼礁
  • 2篇多样性
  • 2篇上升流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流场
  • 2篇海域
  • 2篇值模拟
  • 1篇大型无脊椎动...
  • 1篇大泷六线鱼
  • 1篇许氏平鲉
  • 1篇诱集
  • 1篇诱集效果
  • 1篇幼鱼
  • 1篇鱼类
  • 1篇渔业
  • 1篇渔业资源
  • 1篇植物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机构

  • 8篇上海水产大学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连云港市海洋...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嵊泗县海洋与...

作者

  • 10篇章守宇
  • 5篇林军
  • 4篇汪振华
  • 2篇马翔
  • 2篇黄华接
  • 2篇张硕
  • 2篇于红兵
  • 2篇刘洪生
  • 2篇孙满昌
  • 1篇李曰嵩
  • 1篇陈丕茂
  • 1篇陈勇
  • 1篇张焕君
  • 1篇王聪
  • 1篇潘灵芝
  • 1篇王凯
  • 1篇王伟定
  • 1篇赵静
  • 1篇焦俊鹏
  • 1篇李永刚

传媒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2篇海洋渔业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水产学报
  • 2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南方水产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鱼礁模型对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幼鱼个体的诱集效果被引量:51
2008年
在水槽内观测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与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幼鱼对两种不同结构PVC材料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模型礁的集鱼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槽内无论有礁还是无礁,两种鱼均喜欢栖息在水槽两端的角落或侧壁,在水槽的Ⅰ区和Ⅱ区的平均出现率为20%左右;大泷六线鱼与许氏平鲉的对礁接近行动指数,在方形礁角形格底板试验B1组中分别为1.12和1.03,在十字礁角形格底板试验B2组中分别为1.16和1.05,大泷六线鱼高于许氏平鲉,两种鱼对十字礁的接近行动指数和平均出现率要略高于方形礁。
张硕孙满昌陈勇
关键词: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鲉集鱼效果
铅直二维定常流中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数值实验被引量:31
2005年
以定常来流海域为例,利用数值实验方法,定量探讨了具有自由水面的海域中人工鱼礁单体对流场的影响。考虑嵊泗鱼礁投放区的流速、水深的调查结果,来流速度Uin、水深H分别取为0.7 m/s、20 m。在鱼礁为实心方体的情况下,在渔礁迎流面产生上升流背流面产生涡流;上升流域的规模、强度随着礁高增大而增大,而上升流面积的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随礁高先增后减,在礁高水深比r=0.1时上升流效应最佳;背涡流域的规模也随着礁高增大而增大,其面积的平均产量随礁高先增后减,在r=0.1时达到极值。
潘灵芝林军章守宇
关键词:人工鱼礁上升流
枸杞岛海藻场夏、秋季的渔业资源变化被引量:39
2007年
基于2005年夏、秋两季对枸杞岛海藻场渔业资源的调查数据,对海藻场内外渔业资源的组成、优势种变化、主要资源种类生物学特征以及多样性和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内的渔业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比藻场外明显,但岩礁性鱼类除外;藻场内优势种夏季多于秋季,而藻场外两季相同,褐菖鲉在夏、秋季的藻场内皆为优势种;各种类生物学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的性比差别大,秋季接近平衡,平均年龄秋季大于夏季,平均摄食强度夏季高于秋季;多样性值在夏、秋两季海藻场外皆大于海藻场内。藻场内外,夏季的多样性指数都大于秋季;同一季节藻场内外的相似性很低,不同季节,藻场内的相似性同样很低。通过现场调查及生物学实验,夏季海藻场作为幼小鱼类的索饵场所的生态功能得到了确认。
章守宇汪振华林军王伟定
关键词:渔业资源多样性
人工鱼礁流场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对比验证被引量:23
2009年
人工鱼礁增殖渔业资源的生态效益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产生的流场效应,因此流场效应的研究是人工鱼礁生态效益研究的关键。数值计算是研究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新方法,但其可行性和准确度还没有得到广泛验证。本研究针对正方体、三棱柱及金字塔型人工鱼礁实体模型,根据流动相似性原理设定相对应的来流速度,分别利用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人工鱼礁周围的流场,选择具有代表性测点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流速,无量纲化后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两实验测点流速平均误差约8%,大多数测点的u*(x方向无量纲流速)差别甚微,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从而验证了数值计算模拟人工鱼礁流场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刘洪生马翔章守宇林军于红兵黄华接
关键词:人工鱼礁流场风洞实验数值模拟
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初探被引量:28
2007年
主要根据从2005年1月开始投放人工鱼礁至11月在嵊泗人工鱼礁海区进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 withEcosim(EwE)软件,构建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初步能量流动模型。模型由13个功能组构成,每一组都代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地位的有机体,基本覆盖了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模型分析表明,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以捕食食物链途径为主,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18。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13.8%,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3.4%,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3.6%。
李永刚汪振华章守宇
嵊泗人工鱼礁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21
2010年
为了探明鱼礁生境中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取得的生态效果以及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整个资源组成情况的影响,根据2004年-2007年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的资源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上述3个海域的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发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150种,其中鱼礁区119种。鱼类和节肢类在生物量和数量上均占较高比例,为3个海域的主要资源组成。鱼礁区在历次调查中共发现季节性优势种类11种,随时间的推移,鱼类作为优势种的次数增多。同步调查中,鱼礁区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其余2个海区,最高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为6.349和3.303,鱼礁周边海域分别为3.982和2.158,自然海域为5.751和3.003。3个区域之间,鱼礁区和自然海域的相似度最高;其次是鱼礁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鱼礁周边海域与鱼礁区的相似度最低。结论认为,鱼礁的投放有利于生物的栖息和聚集,对鱼类的诱集和分布影响明显。
赵静章守宇汪振华王凯
关键词:人工鱼礁鱼类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
大亚湾水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34
2008年
对大亚湾的潮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别用Lagrange质点追踪法和保守物质输运扩散2种方法研究大亚湾的水交换能力,并把大亚湾分成7个子区域,计算整个海湾和各子区域的水体平均存留时间和更新时间,比较各子区域的水交换能力的大小,分析2种方法结果差异产生的原因。大亚湾的水交换能力受潮致余流流场结构支配。质点追踪模拟结果显示,大亚湾南部及大鹏澳区域质点迁移出海湾的速度较快,哑铃湾、大亚湾北部及范和港区域较慢;保守物质输运扩散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大亚湾东南部水体的更新时间最快,水交换能力最强,其次分别为大亚湾中东部、西南部、范和港、大亚湾北部、大鹏澳、哑铃湾。
王聪林军陈丕茂章守宇
关键词:水交换
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被引量:87
2006年
根据2003-2004年对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运用对比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水质、底泥和浮游生物等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所产生的上升流将沉积于底泥的氮营养盐携带至上层,使得鱼礁区的海水特性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鱼礁区与对照区点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度由投礁前极高的0.963下降到投礁后3个月的0.863和7个月后的0.685,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鱼礁区的浮游动物个体增重率明显,达到了对照区的5倍之多,十分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增殖,人工鱼礁对于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得到了确认。
章守宇张焕君焦俊鹏李曰嵩朱孔文
关键词:人工鱼礁生态环境
人工鱼礁物理稳定性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6
2006年
从物理环境、鱼礁材料和礁体投放冲击力等角度介绍了人工鱼礁物理稳定性研究的进展,探讨了物理环境与人工鱼礁的相互作用,并从物理环境、鱼礁结构和配置方案以及鱼礁材料等方面对人工鱼礁的生态效应研究进行了简要归纳。建议加强鱼礁的监测调查,加强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的结合,加快人工鱼礁建设技术国家标准的制定。
林军章守宇
关键词:人工鱼礁物理稳定性生态效应
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模型实验被引量:54
2009年
针对正方体、金字塔及三棱柱人工鱼礁模型,选取3个不同工况6 m/s、9 m/s和12 m/s,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不同类型人工鱼礁单体和不同组合正方体模型的流场效应。结果表明,模型迎流面和背流面分别产生上升流和背涡流,其规模随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来流速度下,同种模型空心模型的上升流和背涡流规模较实心模型小,空心模型背涡流回流速度随模型空隙率增大而减小;不同模型z方向的湍流强度均大于x方向。对于组合模型,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大,中心点流速均逐渐增大;一定来流速度下,当模型间距在1~1.5倍模型尺度时,流场变化最大;且模型平行组合比垂直组合产生的流场效应更大。
刘洪生马翔章守宇于红兵黄华接
关键词:人工鱼礁流场上升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