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01058)

作品数:5 被引量:93H指数:4
相关作者:安成邦吉笃学陈发虎王鹏王琳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石器
  • 2篇环境变化
  • 1篇稻作
  • 1篇稻作农业
  • 1篇地理实体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文化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变化
  • 1篇中黄
  • 1篇盛冰期
  • 1篇数据获取
  • 1篇数据模型
  • 1篇农业起源
  • 1篇全新世
  • 1篇孢粉
  • 1篇孢粉记录
  • 1篇文化区
  • 1篇细石
  • 1篇细石器

机构

  • 3篇兰州大学
  • 1篇解放军信息工...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4篇安成邦
  • 2篇陈发虎
  • 2篇吉笃学
  • 1篇张东菊
  • 1篇唐领余
  • 1篇季晓林
  • 1篇王琳
  • 1篇胡效月
  • 1篇王鹏

传媒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地理实体多态特征及适用模型研究
对地理实体的多态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地理实体多态性研究的必要性,对其构成、服务内容进行描述,通过一种满足多态特征数据模型的设计,为实体多态性理论以及地理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季晓林石慧刘海砚
关键词:地理实体数据模型数据获取
文献传递
甘青文化区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变化和可能的环境动力被引量:48
2006年
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系统的变动,可以对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甘青文化区是我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新石器文化非常发达,遗址丰富,类型齐全,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古文化中心。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分布的变化,发现自大地湾文化至马家窑文化时期,研究区文化在空间上扩张,而后逐步向南退缩。这一变化和气候的干湿状况的变化密切相关。5kaB.P.气候逐步趋向干旱,导致文化分布上的空间差异,至齐家文化时期,研究区105°E以西遗址点的空间分布大大地向南收缩,而105°E以东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和仰韶文化基本一致。
安成邦王琳吉笃学陈发虎王鹏
关键词:环境变化新石器文化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被引量:7
2007年
对先前的中国农业起源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展望。
胡效月安成邦
关键词:农业起源稻作农业
陇中黄土高原全新世植被变化及干旱事件的孢粉记录被引量:11
2007年
甘肃定西、秦安等地5个全新世黄土沉积剖面的孢粉记录,分别以每个样品分辨率为200—20 a,揭示了研究区1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或温带森林以及荒漠草原几种植被的多次演化过程.大部分时间内是以草原或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植被为主.在全新世中期,约7.6—5.9 kaBP有近1700a时间发育有森林植被,在这个时期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较高,反映当时气候环境比较温湿.而草原或疏林草原发育时期植被往往较稀疏,反映气候相对的干冷.根据出现的不同类型植物的孢粉浓度及其生态环境特性,结合地层、有机质、粒度、蜗牛化石和炭屑等其他代用指标分析结果反映,早中全新世是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约在8.8—5.8 kaBP高湿润期最明显,呈现湿地/沼泽沉积地层;自3.8 kaBP以后孢粉成分、含量和浓度明显降低,植被开始向荒漠草原化演变,气候环境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冷干.以苏家湾和大地湾剖面为例,根据云杉含量和针叶树种总量以及花粉总浓度计算结果推测,全新世可能存在着7次较明显的气候干寒事件.
唐领余安成邦
关键词:孢粉记录草原陇中黄土高原
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被引量:27
2005年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如何响应的呢?本文以宁夏彭阳PY01-02,PY03和PY05等地点的地层剖面和石制品的研究为基础,首先提出彭阳地点群地层沉积相由河湖相沉积迅速转变为黄土堆积说明由末次冰期间冰段到末次盛冰期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次,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沉积相中出土石制品的大小、重量、原料以及技术上的比较说明随着环境的变化石制品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层河湖相堆积中出土的石制品粗大笨重,主要以各种石英岩为原料,与同期泾水上游旧石器文化的特征相近,应是当地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上层马兰黄土中的石制品的普遍较小,主要以石英和燧石为原料,其中用燧石制成的细石器具有宁夏灵武水洞沟下文化层同类制品的特征,而用石英制成的小石器则同海原一带的史前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据此作者推测这可能与史前人类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向南迁移有关。山西南部地区的下川和柿子滩遗址的地层和石制品证据亦表明,末次盛冰期前后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明显差异可能也与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时人类的迁徙有关。最后,中国北方地区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变化为上述史前人类南迁的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作者认为末次冰期的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吉笃学陈发虎R.L.BettingerR.G.Elston耿志强L.Barton王辉安成邦张东菊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环境变化细石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