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1CB109003)

作品数:5 被引量:91H指数:4
相关作者:贾士荣曾大力李文宏董国军胡新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转基因
  • 3篇基因
  • 2篇水稻
  • 2篇转基因作物
  • 2篇作物
  • 2篇环境风险
  • 2篇环境风险分析
  • 2篇基因作物
  • 1篇稻田
  • 1篇野生
  • 1篇野生近缘种
  • 1篇杂草
  • 1篇杂草种类
  • 1篇栽培
  • 1篇栽培稻
  • 1篇栽培种
  • 1篇入侵
  • 1篇生物反应
  • 1篇生物反应器
  • 1篇生物入侵

机构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篇贾士荣
  • 1篇王元垒
  • 1篇滕胜
  • 1篇盖红梅
  • 1篇郭龙彪
  • 1篇陈成斌
  • 1篇张效忠
  • 1篇刘国强
  • 1篇方正治
  • 1篇任民
  • 1篇王玉微
  • 1篇钱前
  • 1篇顾江涛
  • 1篇曾汉来
  • 1篇杨庆文
  • 1篇胡新民
  • 1篇董国军
  • 1篇李文宏
  • 1篇台德卫
  • 1篇张万霞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Journa...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进展被引量:42
2004年
论述了转基因(GM)作物环境风险分析的概念、原则、参照物和研究进展。对基因漂流,GM作物是否会增加相关野生种的生存竞争性、入侵性和杂草性,是否会产生间接生态影响,是否会影响生物多样性,是否会产生“超级害虫”、“超级病害”,是否会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将转基因转至肠道和土壤微生物,以及GM作物的长期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贾士荣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分析基因漂流生物入侵基因水平转移超级害虫
未来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分析被引量:15
2004年
下一代转基因(GM)作物中新基因的不断增加和基因叠加,以及用GM作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和工业用化合物,使GM作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更加复杂和困难。讨论了存在的问题、未来监管政策和应当加强的相关研究领域。
贾士荣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分析生物反应器
稻田主要杂草种类和生长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采用人工除草、化学除草、不除草 3种处理方法对稻田杂草生长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安徽省合肥地区至少有 13种稻田杂草 ,其中鸭舌草、稗草、陌上草、三棱草 4种为主要杂草 ;不同处理间杂草种类、数量、鲜重、干重存在显著差异 ;2次调查中 3种处理的杂草群落均有变化 ,即水稻旺盛生长期的杂草种类、数量、生物产量较水稻生长前期明显减少。
台德卫张效忠王元垒顾江涛刘国强方正治
关键词:稻田杂草种类人工除草化学除草
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可交配性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通过人工授粉方法研究栽培稻与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稻之间的可交配性。以栽培稻为对照,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野生稻花粉在同一栽培种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栽培稻柱头上普通野生稻(AA)花粉萌发最好,与对照萌发情况相近。药用野生稻(CC)萌发差,表现为柱头上花粉附着量少,开始萌发时间迟,萌发量少,花粉管扭曲、缠绕、伸长慢等。四倍体野生稻未观察到有萌发现象。说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近,可交配性好;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可交配性差;四倍体野生稻与栽培稻可交配性极差。由此推断,转基因水稻与普通野生稻通过花粉途径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很大,而与药用野生稻和其他基因组野生稻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很小。
王玉微陈成斌曾汉来张万霞任民盖红梅杨庆文
关键词:水稻栽培种野生近缘种可交配性转基因水稻基因漂移
水稻柱头外露率的QTL分析被引量:31
2003年
利用高柱头外露率的籼稻窄叶青 8号 (ZYQ8)和极低外露率的粳稻京系 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在海南对各DH株系的柱头外露率进行调查 ,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 2个控制水稻柱头外露率的QTL(qPES 2 ,qPES 3) ,分别位于第 2、第 3染色体 ;并发现控制柱头单边外露率的QTL与柱头外露率完全一致 ,而控制柱头双边外露率的QTL只在第 2染色体上检测到 ;其增效基因均来源于ZYQ8。同时定位的控制穗粒数的QTL位于第 6染色体和第 8染色体上 ,与柱头外露率之间没有连锁关系。
李文宏董国军胡新民滕胜郭龙彪曾大力钱前
关键词:水稻柱头外露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