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5-006-02)
- 作品数:16 被引量:100H指数:7
- 相关作者:蒲仁海李斌李俞锋屈红军吴晓川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南海北部沉积物特征及其对珠江演变的响应被引量:19
- 2013年
- 采用沉积地球化学、沉积物矿物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发现,自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沉积物成分具有阶段性改变的特征。在早渐新世,沉积物反映出其母岩以花岗岩和区域变质岩为主;到晚渐新世,母岩中区域变质岩类型消失,而以花岗岩、沉积岩和接触变质岩为特征;进入中新世,沉积物主要反映出碳酸盐岩等沉积岩为主的源区特点。这种沉积物成分演变特征与南海北部盆地基底及珠江流域不同区域物质组成特征极为一致,反映出珠江流域演化与南海北部沉积充填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32Ma以来南海北部沉积物成分发生改变的原因。同时,可以通过对比南海北部古珠江来源沉积物各时期的成分特点,建立珠江流域的侵蚀-搬运-沉积过程,探讨珠江流域演化历史。
- 邵磊赵梦乔培军庞雄吴梦霜
- 关键词:南海北部沉积学重矿物
- 琼东南盆地古地形对北礁凹陷中中新统丘控制作用被引量:4
- 2018年
-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丘形反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成因却争议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覆盖整个盆地高测网密度的二维地震、深浅水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中新世北礁凹陷在盆地中的沉积背景和古地形以及古地形对底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新世北礁凹陷处于半深海的沉积环境,其古地形为近互相对称的漏斗状(中间窄,两端宽),这样的古地形对底流的流速有加速作用,使晚中新世早期(11.6 Ma)底流流速增大,从而底蚀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地层形成底流水道和丘(残丘),且古地形(对称漏斗)越窄处底流水道和丘的规模越大。首次在北礁凹陷发现中中新世漏斗状古地形对丘和水道的分布有控制作用,且对具有漏斗状古地形的其他凹陷丘形(状)反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李俞锋李俞锋蒲仁海屈红军袁超李斌
-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底流古地形漏斗状
- 琼东南盆地北礁地区梅山组丘形反射特征被引量:2
- 2017年
- 目前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引起广泛关注,但对其成因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高精度二维、三维地震、钻井资料,研究丘形反射的特征。研究表明北礁地区梅山组顶部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丘体,丘间为水道,丘内为中-弱振幅的地震反射,与西南部强振幅水道砂岩形成鲜明的对比,波阻抗反演揭示丘内为低波阻抗,属泥岩范畴。梅山组塑性丘内地层发生重力扩展,在其上覆的脆性地层(强振幅砂岩和弱振幅泥岩)发育多边形断层,反推出梅山组形成于深水环境,丘为泥丘,沉积环境分析也认为北礁凹陷中中新世为半深海沉积,梅山组的丘-谷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谷-丘,认为是底流剥蚀/沉积成因。本文的研究对南海北部丘形反射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并可降低油气探勘风险。
- 李俞锋蒲仁海蒲仁海胡宝清李斌李斌王飞王飞
- 关键词:底流泥丘
-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多边形断层发育特征及成因被引量:6
- 2017年
-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和相干属性分析,发现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三维区中新统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发育大量多边形断层。梅山组顶面发育呈近EW向展布的长条形丘和丘间底流水道,其上方分别发育近EW向(多边形)断层密集带和近SN向横截水道(多边形)断层。北部泥岩区,丘规模越大,断层密集带越宽,断层密集带主要分布在黄流组下部和梅山组上段地层中,横截底流水道断层向上延伸较短,向下延伸至梅山组或三亚组,而梅山组至三亚组多边形断层逐渐呈现多边形形态。西南部砂岩区,黄流组底部断层密集带和横截水道断层比北部规模小,延伸短,梅山组下段发育近NE向横截浊积水道砂岩断层和近NW向平行浊积水道边界断层,其规模更小。重力扩展可以很好地解释黄流组断层密集带和横截底流水道断层的形成,梅山组和三亚组的多边形断层是超压水力破裂的结果,同时大颗粒砂岩抑制多边形断层的形成。在我国首次发现断层密集带和横截水道断层,该类断层对油气运移、识别强振幅地质体和丘形反射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 李俞锋蒲仁海樊笑微李斌
- 珠江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及其物源示踪意义被引量:13
- 2015年
- 通过对珠江流域主要支流和干流河流砂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建立了珠江流域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发现主要分为8组峰值,分别为2 800—2 300 Ma,2 000—1 800Ma,1 800—1 300 Ma,1 100—700 Ma,600—400 Ma,380—230 Ma,200—80 Ma,<65 Ma,分别对应陆壳增长期、吕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等构造活动.各支流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不同,且具有分带性:上游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右江、左江及西江干流样品具有明显的380—230Ma主峰,碎屑锆石主要来自右江造山带.右江和左江具有独特的2 000—1 800 Ma峰值,碎屑锆石可能来自更老的基底.中游柳江样品具有1 000—800Ma峰值,碎屑锆石来自扬子地块.桂江样品除1 000—800 Ma峰值外,还具有660—400 Ma和2 800—2 300 Ma峰值,碎屑锆石来自江南造山带和华夏地块.下游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样品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东南沿海花岗岩带,具有明显的200—90 Ma峰值.西江干流样品以印支期380—230 Ma峰值为主,同时也受到燕山期岩浆活动影响而含较多中生代锆石.研究结果显示,利用碎屑锆石年龄的不同峰值可以示踪珠江不同支流沉积物,对进一步研究南海北部沉积物源汇对比和揭示珠江流域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赵梦邵磊乔培军
- 关键词:扬子板块
- 南海北部古近纪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及物源演化被引量:19
- 2018年
- 长期以来,由于地质资料的限制,有关南海早期裂陷过程中的沉积演化问题一直缺乏相对深入的认识与了解.采用碎屑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南海北部古近纪沉积物进行"源-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南海北部不仅接受来自北部河流搬运的陆源碎屑物质,同时还受到盆地内部局部隆升区物源的影响.其中,始新世沉积物以下白垩统物源为主,至早渐新世,琼东南盆地接受了来自海南岛及西沙隆起带的沉积物,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同时期的锆石磨圆度较高,年龄谱系同华南沿海地区一致,说明很可能接受了来自华南沿海地区的陆源物质;而处于盆地南侧的白云凹陷同时期存在自形程度极高的锆石,反映其物源极可能为盆地内近源的局部隆起区.到晚渐新世荔湾凹陷沉积物中开始出现较多元古代锆石,与其北部同时期沉积物明显不同,琼东南盆地N6井也开始出现较多元古代锆石,其物源可能与南海西侧隆起有关.资料显示,在古近纪,现代意义上的珠江并未形成,其在早渐新世仅影响到珠一坳陷,到晚渐新世影响到珠二坳陷北侧.因此,珠江在古近纪具有从小到大逐步演化的特点.
- 崔宇驰曹立成乔培军陈淑慧庞雄邵磊
- 关键词:沉积物锆石U-PB定年白云凹陷琼东南盆地古近纪
- 全局性地震切片的拾取及其应用被引量:3
- 2018年
- 传统地震切片技术(时间切片、层切片、地层切片、真地层切片)在构造分析、地震沉积、油气检测等方面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复杂地质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穿时现象,同时对于人工解释地震切片,存在耗时耗力且地震解释精度低的缺陷。针对目前传统地震切片技术的缺陷与不足,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在优化模型基础上拾取全局性地震切片的方法。先根据地震数据创建规则网格,再利用规则网格中采样点处的波形相似性和距离建立链结,并赋予其链结全局位置值,最后通过成本函数最小化(即调整链结结构)优化模型,并在其基础上拾取全局性地震切片。应用该方法建立了复杂地质情况(丘形反射体、断层、海底扇)的模型并拾取其全局性地震切片,同时结合地震地质特征分析了海底扇的构造变化和砂体展布特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李俞锋李俞锋蒲仁海刘彩芹王飞王飞樊笑微李斌
- 关键词:地震切片等时性最小化成本函数
- 南海北部中新统的等深流成因的丘形与水道沉积
- 珠江口和琼东南盆地地震剖面上发现了许多中中新统丘形反射,它们分别分布在水深1000m和2000m以下的现代深海区,目前极少有井揭示。由于附近东沙和西沙隆起高点均有中新统生物礁发育,所以前人推测这些深水区的丘形反射可能为生...
- 蒲仁海屈红军吴晓川张功成梁建设沈怀磊
- 关键词:中新统水道等深流
- 文献传递
- 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特征与成因及对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的意义被引量:7
- 2017年
- 谷-丘互相对称(下伏地层的谷与丘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丘与谷)的地震反射很少引起关注,但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类地震反射发现得越来越多,其成因也各不相同。总结了5类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其成因类型有蛋白石-A转变成蛋白石-CT、泥岩密度反转、底流侵蚀沉积、在深水环境中以砂岩充填为主的水道(富砂水道)的差异压实、侵入岩岩床。南海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谷-丘互相对应的地震反射与这5类反射的对比表明,北礁凹陷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属于这5类中的底流侵蚀沉积成因类型,同时揭示了北礁凹陷中中新统谷-丘为晚中新世早期等深流(底流)剥蚀的结果,之后底流减弱以沉积为主,在中中新统谷-丘的上方形成各自对应的丘-谷,上中新统的谷具有明显的迁移削截现象且伴有浊流沉积,这是与其他4类(无迁移无浊流)谷-丘互相对称地震反射特征的根本区别。
- 李俞锋蒲仁海牛宁李斌
- 碟形侵入体的地震信息及解释被引量:1
- 2016年
- 近年来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在世界众多盆地发现了碟形侵入体,其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地震剖面上的碟形侵入体除传统的岩浆侵入成因外,还有砂岩侵入成因。结合国内外众多研究实例,通过详细比对砂岩岩床与火成岩床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地质构造,发现两者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1砂岩侵入体多见于具多边形断层的泥岩地层中,呈V形或翼状强振幅,翘倾的翼部与平坦岩席交接处为尖棱转折端,面积上限为数十平方千米;火成岩床的产出背景较为广泛,呈碟形强振幅,其交接处为弧形转折端,面积上限达数百平方千米。2同砂岩岩床相比,碟形火成岩床的侵位会降低其周缘早期成岩成因的多边形断层密度。这两点成为区别砂岩岩床和火成岩床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者对石油地质的影响。目前碟形侵入体的解释主要集中在火成岩床,以后还应考虑侵入型砂岩岩床的可能性。
- 吴晓川蒲仁海
- 关键词:三维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