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25005)
- 作品数:17 被引量:512H指数:12
- 相关作者:刘卫东刘春腊李方一陆大道唐志鹏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2004-2011年中国省域生态补偿差异分析被引量:22
- 2015年
- 基于地理学的区域关联与尺度转换视角,阐述了省域生态补偿及其差异分析的理论框架,及省域生态补偿差异测度的方法。在对省域生态补偿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变异指数法、艾肯森指数法和基尼系数法,探讨了2004-2011年中国省域生态补偿时间序列的总体差异、细部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驱动机制等问题。结果表明:1从地域空间上看,以"胡焕庸线"为界,该线所穿过的省域及其西北部诸省,大多为生态补偿大省。2虽然中国省域生态补偿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但在个别年份也存在缩小的情况,变异指数、基尼系数、艾肯森指数等的测算结果均符合该情况。3在整个时间序列变化曲线中,短期的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数的差异程度存在不一致;但从长期变化趋势看,三个指数反映的情况基本接近;在探究省域生态补偿差异时,应以长期的变化趋势作为分析的基础。4通过虚拟基尼系数的计算发现,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在中国省域生态补偿差异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对省域生态补偿差异的贡献在73%以上;其次是环境污染物治理成本,其贡献率也达到了19%以上;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对省域生态补偿差异的影响非常小,不足8%。
- 刘春腊刘卫东陆大道陈明星徐美董晓峰
- 中国产业能耗的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被引量:5
- 2015年
- 选取能源指标刻画中国区域能耗特征,揭示产业能耗的区域差异,并将30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都市消费型、重型出口型、轻型出口型、能源基地型、中等能耗型和低能耗型6种能源利用类型。通过评估2007年各类型区域之间的隐含能源转移量,明确区域在隐含能源流中的位置,揭示产业能耗的区域联系。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与地域分工理论,分析中国产业能耗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现象的形成机制,可归因于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链分工,以及由此产生的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贸易,其中,区域参与产业链分工格局与区域间隐含能源流动格局基本匹配。最后为不同类型区域提出政策建议。
- 李方一刘卫东公丕萍
- 关键词:能源强度产业链分工
-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40
- 2011年
-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学科"来概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派"经济地理学。近年来,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规划导向、综合导向、"区域主义"、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愈来愈普遍、国际化趋势明显。在研究方向上,除了传统优势领域得到强化外,出现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包括功能区划分、能源与碳排放、全球化与外资外贸、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以及农区地理与农户区位研究等。在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新因素与新格局,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全球化、跨国公司及外资,交通运输地理与空间组织,资源型城市及老工业城市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海洋经济地理,地域空间规划方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在国家重大地域空间规划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包括主体功能区划、东北振兴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部崛起规划、资源枯竭型城市规划、生态区域建设规划,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未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既拥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理论总结和人才培养。
- 刘卫东金凤君张文忠贺灿飞刘志高
-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社会贡献
- 中国生态补偿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3
- 2014年
- 由于中国区域发展水平、生态资源本底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性,致使生态补偿实践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生态补偿的补偿类型、利益主体(谁补偿、补给谁)、补偿形式、补偿标准(补多少)及补偿方式与渠道等是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核心。中国生态补偿实践格局存在省域差异,在补偿类型上,涉及综合型、森林生态补偿、湿地生态补偿、垃圾处理生态补偿、流域生态补偿等各个方面,且省级差异较大;在补偿形式上,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施的生态补偿和省域政府对生态保护者的补偿是中国各省域生态补偿利益关系的两种主要形式;在补偿标准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广东等省的补偿水平相对较高,而新疆、西藏、甘肃、贵州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较低;在补偿方式与渠道上,财政转移支付在各省普遍采用,赔偿金、资源价值费、资源税在各省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在补偿利益主体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农户"的生态补偿利益格局在全国各省均有,"企业—农户、企业—地方政府"作为补充。之所以在不同省域之间会存在生态补偿的差异性,这与国家的政策方针导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资源禀赋及地域分布、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众对生态资源价值的认识、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中国生态补偿的省域差异,既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客观性,同时需要从政策、管理、公众参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加以管控与协调。
- 刘春腊刘卫东
- 关键词:生态补偿省域差异
- 能源约束视角下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模拟与演进分析被引量:16
- 2012年
- 利用北京市1987年-2007年的地区投入产出表,在能源消耗总量约束条件下构建了北京市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五个时期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通过五个历史时期的优化模拟,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比较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产业结构与优化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研究表明:①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部门;②除1987年外,北京市其他各时期工业调整方向需要降低大部分工业的比重,2002年和2007年则需要适度提高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比重;③通过比较五个时期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模拟,得出北京市1997年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高,2002年则最低,同时数据显示北京市2002年以后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低于2002年以前,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仍旧具有较大的调整潜力。最后,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结构未来调整的方向。
- 唐志鹏刘卫东付承伟武红
- 关键词:线性规划产业结构
- 基于生态价值当量的中国省域生态补偿额度研究被引量:63
- 2014年
- 受启发于Pagiola等对生态补偿理论框架的解读思路,基于地理学的尺度关联与尺度转换视角,阐述了中国省域间生态补偿的逻辑框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生态系统价值的判断,提出了基于生态价值当量的中国省域生态补偿额度测算思路与计算模型。以2011年统计数据为例,对中国各省的生态经济价值及生态补偿额度进行了测算,并将其与各省的GDP进行了数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测算的中国各省生态经济价值及生态补偿额度占其自身GDP的比率均符合实际情况,研究结果可供决策者参考。
- 刘春腊刘卫东徐美
- 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价值当量
- 基于时间距离的C2C电子商务虚拟商圈分析——以位于北京的淘宝网化妆品零售为例被引量:56
- 2013年
- 基于超制图学的基本思想,建立模型将物流配送的时间距离,换算成km为单位的空间距离。在此基础上,通过ArcGIS的地图投影空间变换方法,用换算出的"距离"重新定义两地间距离,变形原地图形成时间距离地图。选取位于北京的50家淘宝网化妆品C2C电子商务卖家,分析其近6个月的交易信息,基于时间距离地图,研究其虚拟商圈形态特征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C2C电子商务在时间距离地图上的虚拟商圈,呈现出与传统零售业商圈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特征:信息技术降低空间摩擦,使得虚拟商圈辐射范围较广;"时间距离"影响了消费决策,虚拟商圈呈现出近圆形圈层;但"时间距离"的"摩擦阻力"不是消费决策唯一影响因素,虚拟商圈的渗透性、重叠性、动态变化较传统商圈增强。
- 余金艳刘卫东王亮
- 关键词:C2C电子商务虚拟商圈
- 生态补偿的地理学特征及内涵研究被引量:38
- 2014年
- 地理学以环境—社会—人类动态的综合思维,以区域综合、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尺度间的相互转换等系统研究地球表层的性质和运动规律,"人—地"地域系统是其研究核心。生态补偿是一个典型的地理学研究命题,具有"人—地"地域系统的半开放性、非稳定性以及或然性特征。本文分析了生态补偿作为地理学研究命题的一般特征及其内涵。对于生态补偿是一个地理学研究命题的判断,依据在于自然地域系统厘定了生态补偿参与主体的基本关系、经济地理格局决定了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地域人文环境影响了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及其补偿形式、地理学方法为生态补偿提供了技术与平台。区域是解读生态补偿问题的突破口,区域结构是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重要参考、区域发展外部性是开展生态补偿的科学依据、地理要素资源的区域权属是确定生态补偿主客体的依据,生态补偿研究具有"区域—差异—尺度"的地理学分析范式。生态补偿的地理学特征表现在区域性、差异性、综合性、动态性等方面。
- 刘春腊刘卫东陆大道
- 关键词:生态补偿地理学
- “十二五”能源强度指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被引量:7
- 2014年
- 为了评估我国区域性能源强度指标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预测在能源强度指标约束下,"十二五"期间各区域结构调整的走向和经济增长率。结果显示:由于"十二五"期间技术进步只能使能源强度降低11%左右,各区域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各自的节能目标;节能政策将对能源基地型和中等能耗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力较大,其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面临较大的节能压力;但政策对都市消费型和低能耗型区域的约束较小,这类区域通过推动产业转移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在保证经济中速增长的同时实现节能目标。这一模拟结果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情况相一致。因此,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区域公平与节能减排效率之间的矛盾,政策制定时应考虑平衡这对矛盾。
- 李方一刘卫东
-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转移
- 经济地理学与空间治理被引量:127
- 2014年
-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真实世界的学科,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是这个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针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以及"未来地球"计划的提出,本文倡导开展面向空间治理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提高该学科服务于国家战略决策的能力。之后本文阐述了中国空间治理的政治文化基础;分析了中国空间治理的主要手段,包括规划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财税体制。本文认为,只有客观、全面地观察中国的空间治理体系,并将其理论知识化,才能使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更大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也才能为国家提高空间治理能力提供科学支撑。
- 刘卫东
-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