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S035)

作品数:16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孔定芳林存阳赵蒙杨易辰庄蕾蕾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7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道统
  • 6篇清代
  • 5篇乾嘉
  • 5篇考据
  • 5篇考据学
  • 4篇遗民
  • 4篇清代学术
  • 4篇明遗民
  • 3篇乾嘉考据学
  • 3篇文化
  • 2篇异端
  • 2篇孙奇逢
  • 2篇乾嘉学派
  • 2篇清初
  • 2篇清廷
  • 2篇明道
  • 2篇明末
  • 2篇明末清初
  • 2篇黄宗羲
  • 1篇学派

机构

  • 15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5篇孔定芳
  • 1篇杨易辰
  • 1篇林存阳
  • 1篇曲长海
  • 1篇王俊超
  • 1篇赵蒙
  • 1篇庄蕾蕾

传媒

  • 2篇哲学研究
  • 2篇学术界
  • 1篇理论观察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社会科学动态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清史论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代学人的价值取向与乾嘉考据学的形成被引量:5
2017年
清代学术思想何以由宋明理学之谈心论性,一变而为考据学?晚清以来的前辈学者多有论究,迄今已形成几种主要的诠释理论,分别从政治、社会和学术自身发展等层面,做了富有启发性的解释。然而,这一学术史公案并未因此而成定论。究其原因,乃在于这些诠释理论更多地侧重从"外缘"的视角进行观察,而对作为思想学术创造主体的思想家、学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不够。其实,自清初至乾嘉,学人之所以群趋于训诂考据一途,其背后实蕴涵着一套信仰和价值系统,即通过考经证史以"明道救世"。因此,对清代学术思想成因的解释,不仅需要关注外缘因素,更应在此基础上深入抉发内缘性因素,方能建构一个自足的解释系统。
孔定芳林存阳
关键词:清代学术思想史道统
颜李学派的哲学困境——以颜元、李塨“格物论”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4年
明末清初儒学的内在发展从"尊德性"转向"道问学","经世致用"也同样成为清初儒学的普遍动向。在明末程朱理学及陆王心学的弊端遭到普遍质疑的情况下,颜元试图突破理学"体"与"虚"的框架,以创立新的"用"与"实"的儒学体系,从而形成了独立的学派。然而,颜元的格物论因薄视考据而沦为孤军奋战的境地,他的弟子李塨则转向为经典的求证,接受了考据的研究方法。
杨易辰孔定芳
关键词:明末清初颜李学派考据学
以明道为究极:孙奇逢《理学宗传》的道统重构被引量:1
2016年
在明末清初的历史更迭时期,与社会动荡、朝代鼎革相谐而行的,是传统儒学的道统危机。面对这一危机,其时南北学人同声共气掀起一股"明道救世"的学术思潮。作为这一思潮的外在体现,以梳理学脉、传承道统为旨归的学术史著述相继涌现,遽成一道独特的学术盛景。在这一时代学术语境下,"北学重镇"孙奇逢的《理学宗传》应运而出。不同于一般宋明理学史著作,《理学宗传》以一种宏阔的学术视野和超越于门户之上的"大心胸",对儒学道统进行了重构,从而在清初学界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孔定芳
关键词:孙奇逢道统明末清初翁方纲章学诚
论明遗民之生计被引量:5
2012年
明清易代后,明遗民以"不仕二姓"为政治姿态,而以"体制外"的方式"偷生"于新朝,这就意味着"生计"问题将成为他们遗民生涯的严峻考验。显然地,遗民立场的坚守,"生计"保障是最低限度的考量。然而,作为汉文化的担当者,明遗民毕竟不能沦为逐利之徒,因为他们有更为超越的关怀。职是之故,择业之慎、生计之苦以及治生言说之苛,便为明遗民的生计镀上了一层别样的底色。
孔定芳
关键词:明遗民治生生计
当文化成为一种“治理术”——从“官箴”看清代州县官员的文化职能
2016年
在清代的国家治理中,教化百姓、建设符合国家治理目标的地方文化是州县官员的职责之一。关于州县官员具体该如何对百姓进行教化、建设地方文化,在清代的官箴书中有充分的讨论。官箴书的编纂者建议,州县官员可从"去弊"与"建设"两个方面来建设地方文化,即一方面通过颁布法令、重点打击等手段来禁止影响地方社会风俗的活动;另一方面,州县官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圣谕的宣讲与传播、义学的建设与管理以及对模范人物的表彰与保护等手段对地方百姓进行教化。与当代文化事业建设不同的是,清代地方文化建设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眼中所谓的"愚民"对儒家社会道德伦理的认同。
曲长海
关键词:教化
清前期汉籍东传与朝鲜中华认同观之嬗变被引量:3
2017年
在中国古代朝贡体系下,作为宗主国的中国中央王朝与周边藩属国之间,以汉籍为中介的交流互动,不仅具有文化传播的意涵,也是一种政治合法性认同的标志。明清易代,清朝以"异族"的文化身份入主中原,而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的朝鲜,尽管在形式上被迫成为清朝的藩属国,然而朝鲜君臣在内心深处并不认同清廷统治的合法性。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直至康熙末年,朝鲜的中华认同才给清廷以合法性的位置。这一历史面向贯穿于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而且在汉籍传播这一微观层面有着曲折的体现。
孔定芳赵蒙
关键词:清朝
顺康时期清廷正统性建构与满汉文化整合
2022年
中国历史上,每当王朝鼎革、易姓改号,统治合法性的论证便成为新朝统治者首当其冲的理论要务。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在深浸“夷夏之防”观念的汉人社会,清廷自始即遭遇正统性危机,因此正统性建构遂为清初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紧迫现实课题。大体而言,顺治朝以“治统”的建构为中心,在政治上自造“治统”,宣示其“得统之正”;康熙朝则以“道统”的建构为重点,在文化上形塑其儒家“道统传人”形象。以客观效果而言,清廷的正统性建构不仅为其赢得了统治合法性的认同,而且也促成了满汉文化的深层整合,为“中华认同”意识的培育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基础。
孔定芳
关键词:明遗民治统道统文化整合
清廷剃发易服与明遗民的抗争被引量:5
2013年
满洲入关后,厉行剃发易服,在汉族社会激起强烈反抗;有清一代围绕衣冠发式更是衍生出一系列重大历史事变。以现代的观念视之,衣冠发式的更易似乎无关乎江山社稷和王朝兴废,也与人性的尊严和伦理无直接的干系。但是,发生在清代的"关于头发和衣冠的故事"却令人不得不相信:在中国的历史传统里,衣冠发式原有繁复而严峻的意味。观察明遗民对待剃发易服的态度,以及他们为保存故国衣冠发式的种种因应之策,将为我们深刻认识异质文化融合问题提供一个历史显例。
孔定芳
关键词:明遗民民族文化
孙奇逢《理学宗传》的道统建构被引量:1
2016年
在明末清初的历史更迭时期,与社会动荡、朝代鼎革相谐而行的,是传统儒学的道统危机。面对这一危机,南北学人同声共气掀起一股"明道救世"的学术思潮。作为这一思潮的外在体现,以梳理学脉、传承道统为旨归的学术史著述相继涌现,遽成一道独特的学术盛景。在这一时代学术语境下,"北学重镇"孙奇逢的《理学宗传》应运而出。不同于一般宋明理学史著作,《理学宗传》以一种宏阔的学术视野和超越于门户之上的"大心胸",对儒学道统进行了重构,在清初学界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孔定芳
关键词:孙奇逢道统
黄宗羲思想变迁的著述史考察——以《留书》和《明夷待访录》为中心
2015年
明清易代,满洲入主。汉族遗民士人在经历国破家亡人生巨变的同时,也经历了思想上的严峻历练。他们初则本于"一姓之忠"和"夷夏之防"观念,投身于武装抗清的战场,以恢复明朝"治统"为诉求。武装抗清失败后,乃由"武器的批判"转入"批判的武器",潜居著述,以基于"天下关怀"的文化探索,为中华民族的存亡继绝开新运。这一转折以顺、康之际为枢纽,是时移势易的历史现实在明遗民思想上的直接反映。透过明遗民黄宗羲的《留书》和《明夷待访录》二书,探讨黄宗羲的思想发展演变之迹,可以为观察明遗民这一士群在清初的演变历程提供一个典型的史例。
孔定芳庄蕾蕾
关键词: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清代学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