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3-002)

作品数:19 被引量:262H指数:8
相关作者:徐福留何伟刘文秀孔祥臻陈开宁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安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污染
  • 2篇营养盐
  • 2篇营养盐释放
  • 2篇藻毒素
  • 2篇溶解性有机质
  • 2篇强化混凝
  • 2篇强化混凝技术
  • 2篇污染物
  • 2篇硝化
  • 2篇混凝
  • 2篇混凝技术
  • 2篇光化学
  • 2篇反硝化
  • 2篇巢湖
  • 1篇单线态
  • 1篇单线态氧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去除
  • 1篇氮转化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安徽大学
  • 3篇江苏省农业科...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河海大学
  • 2篇上海市政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华东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苏交科集团股...

作者

  • 5篇刘文秀
  • 5篇何伟
  • 5篇徐福留
  • 4篇孙庆业
  • 4篇孔祥臻
  • 4篇陈开宁
  • 3篇周庆
  • 3篇杨晨
  • 3篇韩士群
  • 3篇白泽琳
  • 3篇李一龙
  • 2篇何玘霜
  • 2篇张毅
  • 2篇严少华
  • 2篇秦宁
  • 2篇孙琴
  • 2篇张后虎
  • 2篇丁士明
  • 2篇杨鑫
  • 2篇施娴

传媒

  • 5篇湖泊科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水资源保护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16全国...

年份

  • 1篇2017
  • 8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AC改性粘土处理蓝藻水华对水环境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改性粘土治理蓝藻水华堆积的湖泊近岸区域以及发生水华的养殖水体成为应急治理蓝藻的重要措施,然而负载有毒藻体的改性粘土沉积水体可能引发的安全性风险尚缺乏研究.选取PAC改性粘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改性粘土处理蓝藻水华后沉积水体对负载的藻细胞结构、水体营养盐与藻毒素的释放与削减以及对其他水体功能性细菌(硝化、反硝化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PAC改性粘土的施用对低水华水体蓝藻细胞的去除率为96.04%±0.99%,高水华水体与低水华水体施用的去除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AC改性粘土的施用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有效地控制水体中的蓝藻浓度.透射电镜结果表明,PAC改性粘土沉降蓝藻第4 d后,蓝藻细胞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完整,细胞内规则的类囊体片层结构出现了实质性损伤.随着粘土负载蓝藻细胞的损伤,水体中的总可溶性氮浓度迅速上升,但总可溶性磷浓度仍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低水平.PAC改性粘土施用后,水体的总细菌数与空白对照组趋于一致,但硝化、反硝化细菌数却呈显著下降趋势.PAC改性粘土施用下的藻毒素释放风险主要集中在高水华水体.高水华水体中,PAC改性粘土施用导致藻毒素MC-LR和MC-RR加速释放,其最高峰值分别达到空白对照组的1.69±0.09和2.04±0.09倍,但水体MC-LR浓度达到安全限(<1μg/L)的时间明显比空白对照组早8 d.此外,PAC改性粘土的施用并没有导致水体中Al^(3+)和Cl^-浓度超标.
周庆杨小杰韩士群
关键词:蓝藻水华营养盐释放
不同温度培养下莕菜(Nymphoides peltata)生长与光合作用特征被引量:6
2013年
以太湖东山与西山之间水域的莕菜根茎为实验材料,在室内分别进行3种温度(28、30、32℃)处理,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分别测定3种温度处理下莕菜的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并且利用非直角双曲线法进行拟合,得到相关参数.结果表明,3种温度下,莕菜的光合能力大小顺序表现为30℃>32℃>28℃,羧化效率为32℃>30℃>28℃,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为30℃>28℃>32℃;28、30和32℃下的单位叶片生物量分别为0.0019±0.0002、0.0021±0.0003、0.0020±0.0003 g(DW)/cm2,叶片及其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0℃>28℃>32℃,但差异不显著;30℃下的根、茎干重显著高于另外2个温度下的.在低于30℃的温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莕菜的光合能力均明显升高,促进了植物的生长;而当温度超过30℃后,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物的生长则受到抑制.在适宜温度范围内(<30℃),小幅度的升温(2℃)产生了显著的积温效应(200℃.d),促进了莕菜的生长.因此推断,1998 2006年太湖地区平均气温升高约1.0℃的现象对近年来太湖莕菜的大面积扩张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施娴陈开宁黄蔚杨鑫
关键词:光合作用生物量积温
光诱导腐殖酸产生单线态氧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研究了腐殖酸浓度、pH、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光诱导腐殖酸产生单线态氧潜力的影响,并对腐殖酸紫外-可见光谱特征E2:E3与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腐殖酸浓度增加会促进单线态氧的产生,pH是腐殖酸产生单线态氧的重要影响因素,单线态氧平衡浓度([1O2]ss)在pH=7时最高,随酸(或碱)性增强而减小;在模拟的实际环境温度(1.5、5、10、15和25℃)中,[1O2]ss随绝对温度值(K)升高呈增长趋势,但在283 K(10℃)后趋于平衡;光照强度增大对[1O2]ss具有促进作用;在氙灯模拟日光照射实验中,最小(0.8×104lux)和最大(15.5×104lux)光强下[1O2]ss值相差一个数量级.单线态氧量子产率与腐殖酸的E2:E3值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腐殖酸中小分子芳香族在光敏化过程中能量转移效率更高有关.综上可推测夏季(温度高和光照强度大)更有利于水环境中腐殖酸类溶解性有机质产生活性氧物质,促进对有机污染物的光降解.
白泽琳何伟李一龙刘文秀杨晨徐福留
关键词:腐殖酸光化学反应单线态氧量子产率影响因素
微波辐照制备花生壳活性炭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以花生壳为原料通过微波辐照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并含有大量中孔的活性炭。讨论了活化剂类型、浸渍时间、浸渍比、活化剂浓度、微波功率和辐照时间对花生壳活性炭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磷酸和氢氧化钠,采用氯化锌活化剂制备的花生壳活性炭有更好的碘吸附性能;在浸渍浓度为40%,浸渍比为1∶6,浸渍时间为48 h,微波功率为500 W,辐照时间为6 min的条件下,制备的花生壳活性炭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分别为(898.6±12.8)mg/g和(46.2±3.8)mg/g;微波辐照工艺制备的活性炭,其碘吸附与亚甲基蓝吸附能力均优于马弗炉工艺;花生壳活性炭的碘吸附与亚甲基蓝吸附能力均优于市售活性炭。
彭禹张后虎蔡邦成张毅赵青张军钧
关键词:微波辐照花生壳活性炭氯化锌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太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被引量:38
2014年
根据2008—2009年太湖湖区水生生物调查的结果及主要水生动物摄食生态学已发表资料,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 6.1软件构建了太湖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模型,初步分析了太湖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特征.模型由初级生产者、主要鱼类及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碎屑等20个功能组组成.结果表明:太湖生态系统的能流主要分布在4个营养级上,顶级捕食者鲌鱼营养级最高.食物网存在两条主要的营养传递途径,即碎屑食物链和牧食食物链,且碎屑食物链占比较大;营养级I的利用效率低下,大量初级生产力未能流入更高的营养层次,造成生态系统下层的营养流动"阻塞".对系统总体特征分析发现,反映系统成熟度的指标,包括较高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初级生产力/呼吸(NPP/R),以及较低的连接指数(CI)、系统杂食指数(SOI)和Finn循环指数(FCI)等,都揭示了太湖"幼态化"的生态系统现状;混合营养分析和关键种筛选结果显示,高强度的渔业捕捞活动对系统负影响显著,而顶级捕食者的下行效应显著下降.
李云凯刘恩生王辉贡艺
关键词:太湖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
聚丙烯酰胺对沉积物理化性质和氮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聚丙烯酰胺(PAM)作为絮凝剂在水处理方面具有广泛应用。通过用PAM培养液对沉积物进行培养,研究聚丙烯酰胺在沉积物中残留对沉积物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氮转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M残留量与全氮、氨氮、电导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分别使全氮、氨氮和电导率提高了1.93%-22.98%,12%-35.29%,33.13%-224.29%,PAM对硝氮、亚硝氮和有机质提升差异不显著,p H呈上升趋势;对微生物氮转化结果表明,PAM可以促进反硝化作用进行,与对CK相比提高了19.83%-143.92%,且反硝化速率与PAM残留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对硝化速率提升不明显。
代宇孙庆业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反硝化作用硝化作用
南淝河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
本文以巢湖最大的入湖河流南淝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GC-MS测定南淝河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主要阐述了南淝河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残留情况,并运用美国国家环保署法(EPA法)和加拿大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
解宇峰何斐徐银慧张亚
关键词:沉积物多氯联苯生态风险评价
文献传递
溶解性有机质特性分析与来源解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9
2016年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一类包含了复杂结构及交互作用的溶解性有机混合物,其表生行为和环境效应十分丰富.其在水体中滞留时间长,存在状态时刻处于变化中,与多种营养物质存在耦合效应,并影响着污染物的水环境归趋,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目前,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建立于DOM分析技术与特性解析基础上.为了得到纯化的溶解性有机质,往往需要综合膜过滤、非离子大孔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冷冻干燥、真空旋转蒸发、吸附剂富集等技术.光谱、色谱技术、高分辨率质谱等仪器的综合使用为研究溶解性有机质吸附、结合、络合、光诱导等环境行为提供了技术保障.DOM的表观特征广泛应用于研究其在水环境中的存在状态和环境行为,也是监测水处理过程中有机质去除效果的重要手段;其微观形态、分子量分布、化学键组成等内部特征的解析是认知其分子和结构、解释其作用机理和预测其环境归趋的基础.DOM来源复杂,单一指标很难判断有机质的来源,甚至会产生不同的研判结果,而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是DOM来源解析研究的发展趋势.
何伟白泽琳李一龙刘文秀何玘霜杨晨杨斌孔祥臻徐福留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
水生生态系统中溶解性有机质表生行为与环境效应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一类包含了复杂结构及交互作用的溶解性有机化合物,其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存量达到万亿吨.DOM是水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表生行为和环境效应丰富,不仅影响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也是重要的活性氧激发物,还能保护水生生物不受紫外线伤害.DOM组成、结构与来源等方面的研究多,较为简单且系统性较强,而其表生行为与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仍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本文重点阐述了DOM与颗粒态有机质(POM)的相互转化机制、诱导产生活性氧的光化学行为、与有机物的结合作用、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毒性和生态风险影响等表生行为与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希望有助于系统地了解DOM的表生行为和环境效应以及促进该类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
何伟白泽琳李一龙孔祥臻刘文秀杨晨杨斌徐福留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光化学行为生物有效性
芦苇和香蒲地上部N和P积累动态及适宜收获时期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月至11月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地上部生物量以及N和P的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生物量、N和P含量及N和P积累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芦苇和香蒲的适宜收获时期。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芦苇和香蒲地上部生物量随生长时间延长呈典型的单峰型曲线,最高值分别出现在9月份和10月份,且芦苇地上部生物量极显著高于香蒲(P<0.01)。芦苇和香蒲地上部N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香蒲地上部N和P含量均极显著高于芦苇地上部。芦苇地上部N和P积累量在8月份达到最高,香蒲地上部N和P积累量在9月份达到最高。芦苇和香蒲地上部C/N、C/P和N/P比在不同月份差异较大,C/N和N/P比呈波动趋势,C/P比则总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总体来看,芦苇和香蒲的生长在生长初期和中期受N限制、在生长末期受P限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芦苇和香蒲地上部的N含量与P含量、N积累量与P积累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N和P积累量与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N和P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芦苇和香蒲的适宜收获时期分别为8月份和9月份。
熊霞孙庆业
关键词:芦苇香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