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S014)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彭华刘宇统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宜宾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语言文字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蜀学
  • 2篇谢无量
  • 1篇大义
  • 1篇订补
  • 1篇订正
  • 1篇新心学
  • 1篇心学
  • 1篇形神
  • 1篇学术
  • 1篇学术成就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思想
  • 1篇译学
  • 1篇因缘
  • 1篇音乐
  • 1篇音乐思想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语言文字学
  • 1篇章太炎
  • 1篇哲学

机构

  • 11篇四川大学
  • 1篇宜宾学院

作者

  • 11篇彭华
  • 1篇刘宇统

传媒

  • 3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关东学刊
  • 1篇大舞台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天府新论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殷都学刊
  • 1篇儒藏论坛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贺麟和王光祈音乐思想比较研究
2015年
贺麟和王光祈是民国时期巴蜀学人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分别致力于哲学研究和音乐学研究,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振兴中华。本文通过对贺麟艺术思想和王光祈音乐思想的比较研究,确定前者的学术思想基础主要是新心学,后者则属于新儒学,但他们殊途同归,都在追求"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
刘宇统彭华
关键词:艺术思想王光祈音乐思想
贺麟译学大义述--兼与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陈康相参照被引量:3
2016年
作为杰出哲学家、哲学史家、翻译家的贺麟,其翻译思想、翻译实践与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陈康颇有共通之处,而在继承之中又有所发扬。通过比较与参照,可以勾稽、归纳贺麟译学之大义。在贺麟等人看来,通过翻译而引入外来的"新知",这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翻译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华化西学""使西洋学问中国化",从而谋求"西洋哲学中国化"与"中国新哲学之建立"。出于这一目的,故在翻译对象上,既要精审选择原书,又要注重翻译与研究并行。在译文标准上,贺麟一方面继承了严复的"信达雅"说,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提出"艺术工力"说;在术语译名上,贺麟既充分重视"因袭",而又审慎选择"自创"。贺麟的翻译思想是可资借鉴的,而其翻译实践也是可资师法的。
彭华
关键词:译学大义
《谢无量年谱》订补
2016年
2009年5月《儒藏论坛》第三辑所刊《谢无量年谱》,有所缺漏与不足。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谢无量年谱》予以订正与补充。本文所订补的内容,一是谢无量生前之学行(即《谢无量年谱》所缺略不详者),二是谢无量卒后之事情(即《谢无量年谱》所缺省者)。谢无量其人其学,值得关注、值得研究。
彭华
关键词:谢无量订正
陈寅恪在成都(1943-1945)
2019年
1943年12月至1945年9月,陈寅恪执教于成都燕京大学,兼任华西协合大学特约研究员。在成都期间,陈寅恪尽心于教学与著述,前后开设了5门课程,总共撰写了14篇文章(旧说12篇有误),基本上完成了《元白诗笺证稿》一书。在成都期间,陈寅恪与巴蜀学人及寓蜀学人交游往来,与林思进、蒙文通、李思纯、张大千、罗忠恕及吴宓、钱穆、徐中舒、闻宥、缪钺、严谷声等互有来往,又多方搜求刘咸炘的著作。成都也是陈寅恪的失明之地,“流转西南,致伤两目”。陈寅恪的成都岁月值得追忆,但其影响不宜拔高。
彭华
关键词:陈寅恪学术交游目疾
近代蜀学的转型与面向——以语言文字学为切入视角被引量:1
2022年
晚清民国时期的近代蜀学,在直面古今、中西的关头,也出现了转型与发展。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审视,近代四川的诸多学人积极响应张之洞“由小学入经学”的号召,继承乾嘉学派“以声韵通训诂”的理路,在传统“小学”领域做出了不少贡献(如张慎仪、赵少咸、李植等)。而廖平则摒弃了张之洞“由小学入经学”的号召,炮制了“文字创自孔子”的怪论。在语言文字学领域,近代蜀学所开启的新页是古文字学的引入与推进,从而谱写了“新史学”的新篇章(如郭沫若、李亚农、徐中舒等)。贺麟等人在翻译西方哲学著作时,特别注重“名词的翻译”,这是广义的语言文字学研究。梳理近代四川学人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得失,可以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彭华Li XiaoyuZhang Kai
关键词:语言文字学经学史学哲学
贺麟与蜀学——关于现代蜀学的梳理与思考被引量:1
2013年
和许多从事哲学研究的四川籍人士一样,贺麟一生绝大多数时光都不是在四川度过的。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贺麟与四川学人(如张颐、蒙文通、陈铨、唐君毅、萧萐父、杨祖陶、杨宪邦等)的交往;而且,他热情地关注四川文化的发展,热心地总结四川学人的成就。在贺麟身上,蜀学的"深玄之风"得到了体现与彰显,蜀学的"哲思传统"得到了继承与弘扬。未来蜀学之发展,当合理借鉴大师巨匠的努力与追求,在"打通古今""融通三教""会通中西"十二字上用力。
彭华
关键词:蜀学蜀人
蜀学之形神与风骨综论——以文史哲或经史子集为考察对象被引量:8
2014年
"巴蜀文化"是华夏禹域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蜀学"是巴蜀文化的灵魂与精华。蜀学的灵魂与精华,可以通过对儒释道三教、经史子集四部、文史哲三科的梳理而予以揭示,其重点体现于其思想与理论。大致而言,蜀学在哲学方面向有"深玄之风",但又"玄而不虚";在史学方面,特别注重"文献之传",尤其重视"通观明变";在文学方面,往往能开一代风气,且可表仪一时。蜀学之神韵与风骨,呈现为以下三端:经史为基,儒学为本;学风崇实,经世致用;融会贯通,赫然名家。未来蜀学之发展,应当继往而开来,即在"打通古今"、"融通三教"、"会通中西"十二字上用力。
彭华
关键词:蜀学风骨文史哲经史子集
融会与创新:近代巴蜀学术的特色被引量:1
2022年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苑囿的区域文化之一,其核心和精髓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学术和思想,是为"蜀学"。在晚清民国时期,巴蜀文化形成了第三次高峰,是为"近代蜀学"(近代巴蜀学术)。考察近代巴蜀学人内在的"学术"及其外化而来的"事功",大致可以将近代巴蜀学术的特色概括为三点:"经史为基,国学为本"是近代蜀学的"外在状貌","熔铸古今,会通中西"是近代蜀学的"内在追求","勇开风气,经世致用"是近代蜀学的"学以致用"。
彭华
关键词:晚清民国会通致用
章太炎与巴蜀学人的交往及其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也是"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与此相对,和章太炎交往的巴蜀人士也可一分为二:革命人士与学界人士。巴蜀学人与章太炎的交往,集中于东京"国学讲习会"时期(1906—1911)和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时期(1935—1936),而在此两期之间亦有部分巴蜀学人与章太炎交往。与章太炎交往的巴蜀学人(部分亦政亦学),有廖平、吴玉章、向楚、谢无量、赵少咸、李植、任鸿隽、钟正楙、邓胥功、李蔚芬、蒙文通、徐耘刍、杜钢百、殷孟伦、李源澄、周光武、傅平骧、李恕一等,以及"私淑弟子"庞俊和长期寓蜀的汤炳正等。本文逐一钩稽以上诸人与章太炎之交往,并论及章太炎对四川政治与学术之影响。
彭华
关键词:章太炎交往
贺麟“新心学”认识论述略——以“自然的知行合一观”为中心
2019年
贺麟"新心学"认识论的"自然的知行合一观",是从知行的概念、"合一"的意义、知行的关系、知行的难易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展开的,包括四个基本命题(或结论)——"知行同是活动"、"知行永远合一"、"知主行从"、"知难行易"。"自然的知行合一观"与任何一种价值合一观都不冲突、不矛盾,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理论奠定了认识论的学理基础。
彭华
关键词:新心学知行合一知难行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