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0JJD750005)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张文浩王诗雨李壮鹰陈玉强更多>>
相关机构: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主题

  • 3篇士人
  • 3篇魏晋
  • 2篇士人阶层
  • 2篇士人精神
  • 2篇人格
  • 2篇文学
  • 2篇小说
  • 2篇名教
  • 1篇代文
  • 1篇道德
  • 1篇信仰
  • 1篇选官
  • 1篇游移
  • 1篇语录
  • 1篇哲学
  • 1篇人生哲学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化
  • 1篇社会化机制
  • 1篇生命

机构

  • 4篇长春师范大学
  • 3篇吉林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侨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作者

  • 4篇张文浩
  • 2篇李壮鹰
  • 2篇王诗雨
  • 1篇陈玉强

传媒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蚌埠学院学报
  • 1篇人文论丛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理想人格:魏晋士人精神的道德询唤
2015年
魏晋士人群体热衷于建构道德哲学体系,响应统治阶层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询唤而设置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人物志》通过设置人格序列,使政治人格渡向自然人格并包孕审美潜质;正始名士基于"性"与"天道"核心问题,树立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理想人格典范,为伦理人格和自然人格提供相倚互通的根据;竹林名士构想了具有崇高德性和美感魅力的理想人格,深化和丰富了魏晋士人群体的精神世界;郭象更以独化论的道德相对主义试图稀释自然与名教的紧张关系,构想出道家化的儒家人格。总的来说,理想人格是魏晋士人群体处理自我与境遇关系时虚构的想象性产物,旨在重建名教价值体系。
张文浩
关键词:理想人格士人精神名教
论小说《我的灵魂永不下跪》的生命哲学被引量:2
2016年
生而为人,应该怎样生活,又将如何面对死亡,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一直以来的重要议题。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恩尼斯特·盖恩斯的小说《我的灵魂永不下跪》,通过一个黑人男孩儿被无辜判罪剥夺生命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知的灵魂在临刑前接受教育、认知自我,并最终实现人格重塑与精神超越的生命历程。这是一场黑人与白人的巅峰对决,是一次关乎生命尊严的灵魂洗涤。人是什么,何为人生,种族歧视下的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与压迫该何去何从,是历史长河遗留给黑人种族的生存考量,也是值得人类这一生命践行者认真思量的问题。
王诗雨
关键词:生命尊严人格灵魂
游移于情礼困境:魏晋士人阶层的人生哲学被引量:1
2015年
魏晋士人阶层通过辨名析理,规范人生的行动指南,呈现出异彩缤纷的生命气质和心灵境界;但言论和行动、信仰和实践之间的悖谬性及复杂性,使其游移于情礼困境而难以自拔。情与礼的关系如何实现动态平衡,落实在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所持立场。正始名士通过本体论的玄理探讨来设计政治制度,其人生哲学的政治寓意颇强。竹林名士在情礼困境中努力超越政治场域,在批判精神中保存独立精神,张扬人生最高价值的自觉追求。而崇有论和独化论的人生哲学主张适性逍遥,旨在调和兼综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但在社会乱局中失去精神的超越性。大致说来,他们的人生哲学由现实功利性的诉求演变为精神超越性的追求,而其精神世界的侧重面由政治气质的培育转向审美境界的涵养。
张文浩
关键词:魏晋士人人生哲学
纸与诗
2014年
中国是最早发明和应用纸的国度,传统文学的专擅形式则是诗,纸与诗是我们引为自豪的"国粹"。简帛时代延续几千年,造成了我国上古时代文化领域狭窄、流传缓慢和著述形态的封闭单一。纸之出现与广泛应用标志着中国文化步入中古,成就了魏晋这一历史上第一个文学文本创作的黄金时代。中古之前"诗""歌"一体,纯文字诗很少;魏晋纸之应用普及后,诗歌从实际的歌唱变为纸上的文字,其节奏韵律与文字意义之主从关系发生倒转,文学性逐步确立,诗的意境逐渐产生。总之,晋宋之后诗之变革,关涉审美内质与形式声韵。这一系列变化是纸之应用改变了诗歌传情的物质媒介的结果,亦可见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的决定作用。
李壮鹰
关键词:文人诗
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奇笔”说
2014年
"奇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重要范畴,蕴涵着古人对于文学表现手法的独特认知,基本含义是指出人意料的用笔。在不同的文体批评中,"奇笔"的含义略有差异。"奇笔"在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二者都受到古代兵法影响。从使用时间上看,"奇笔"在唐代先用于绘画批评,在宋代偶用于文章批评,至明清时期才大量用于文学批评尤其是小说批评之中,呈现出从书画批评到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
陈玉强
关键词:文学批评兵法
“选官”与“选佛”
2011年
唐人赴贡举干仕,名曰"选官";入禅林为僧,称为"选佛"。选官与选佛虽有入世和出世的区别,但二者在各自圈内的竞争又很相似,故士林与禅林的风习往往交相影响。这种影响不但表现为双方圈内习语的互相借用,更表现他们在组织模式和著作形式上的互相效仿。中唐后士人在贡举中形成的文人集团的组织形式是受了禅家"选佛"机制的启发,如以韩愈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唐代的"秀句"、"格"、"式"等诗论著作形式也是士人选官与禅僧选佛交相影响的结果。不过,僧人的格、式类著作与士人相比,有很多明显的特点和崭新的因素,象征着思维角度的一种转变,因此,禅僧之"选佛"对于深入总结艺术规律、赢得理论进步有重要意义。
李壮鹰
关键词:选官韩门弟子
晋代士人精神的审美询唤
2015年
西晋'身名俱泰'的价值共识带动审美风尚的蔚起,而审美风尚所呈现的独立超拔意识丰富了士人阶层的精神世界。东晋偏安后,士人的理想人格消磨了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和焦虑:审美意趣在话语实践中泯灭了本体和现象的差别,建立了'物我俱一'的物我关系模型;儒家的清高气节、道家的虚静胸怀、佛家的性空清净,成为士人化解现实苦难的途径。在士人群体的精神世界,形式美和神韵美得到巧妙汇通。
张文浩
关键词:士人阶层物我关系时代风尚士人精神
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的拟社会化机制及基本模型被引量:1
2016年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品评随时序发生功能移转,经由道德素养移至政治清议再转向审美旨趣;文艺批评随之体现出拟社会化特征,其客体论和主体论也初建起来。此期的文艺批评借鉴社会品评之"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形成具体的"比兴象喻"批评法,并分流出重视感性审美体验的《诗品》"直寻"模式与追求客观公正效果的《文心雕龙》"妙鉴"模式。《诗品》遂构建起一个诗人社会,对后代诗话、词话、曲话的形成产生内在的影响;《文心雕龙》把社会品评的道德标准转换成了艺术标准,使文艺批评走向自觉和成熟。
张文浩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
论小说《牛虻》的宗教与伦理书写被引量:1
2016年
以近代伦理学为研究视角,从信仰与理性的角度,对小说《牛虻》革命背景下的宗教与伦理书写进行分析解读。小说《牛虻》的宗教与伦理书写,主要集中在蒙塔内利神父和革命者牛虻两人身上。蒙塔内利与牛虻这对父子之间围绕着革命运动展开的情感纠葛,其实质即蒙塔内利代表的基督教伦理与牛虻代表的人性伦理之间的抗衡。宗教与道德,信仰与理性间原本并非截然对立,但当宗教信仰被当局者操控被迫沦为政治工具,它与人性伦理中道德、理性之间的矛盾便日益激化。
王诗雨
关键词:宗教信仰伦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