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906002)

作品数:11 被引量:100H指数:7
相关作者:马学虎陈嘉宾安家明朱晓波周兴东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0篇传热
  • 6篇冷凝
  • 4篇冷凝传热
  • 4篇传热特性
  • 3篇滴状冷凝
  • 3篇强化传热
  • 2篇滴状冷凝传热
  • 2篇蒸汽
  • 2篇强化冷凝传热
  • 1篇乙烯
  • 1篇有机膜
  • 1篇蒸汽冷凝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水平管
  • 1篇水平管降膜蒸...
  • 1篇水蒸气
  • 1篇四氟乙烯
  • 1篇热强化
  • 1篇人工神经

机构

  • 10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10篇马学虎
  • 8篇陈嘉宾
  • 4篇朱晓波
  • 4篇安家明
  • 3篇周兴东
  • 2篇兰忠
  • 2篇汪琳
  • 1篇张宇
  • 1篇徐敦颀
  • 1篇刘延来
  • 1篇李香琴
  • 1篇邓新禄
  • 1篇白涛
  • 1篇林纪方
  • 1篇陈晓峰
  • 1篇宋天一
  • 1篇高大志

传媒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2篇化工学报
  • 2篇热科学与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功能表面降膜蒸发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1
2003年
研究了处理表面镀铬铝管、PTFE铜管和纯铝氧化管水平管降膜蒸发传热 ,研究了喷淋密度、热流密度、管内蒸汽速度和管表面处理对降膜蒸发传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表面蒸发区 ,水平管降膜蒸发传热系数随热流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随喷淋密度增大先降低后升高 ,冷凝侧传热系数基本保持不变。总传热系数对操作条件变化很不明显 ,表面阳极氧化膜使传热系数略有下降 ,但由于其优良的抗垢耐蚀性能 ,非常有必要再进行深入地研究。
马学虎高大志安家明朱晓波陈嘉宾邓新禄
关键词:水平管降膜蒸发器
含有不凝气体的蒸汽滴状冷凝传热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本文对饱和水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在垂直表面上滴状冷凝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的压力条件下不凝气对冷凝传热的影响。与膜状冷凝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滴状冷凝对含有不凝气的蒸汽冷凝传热有强化作用;在较高的冷凝压力下不凝气体对传热的影响相对较小。
周兴东马学虎张宇兰忠白涛陈嘉宾
关键词:不凝气滴状冷凝强化传热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3
2004年
为了研究影响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的因素,如滴膜区间面积比、滴膜相对位置、表面分割方式,表面过冷度等对冷凝传热的特性共同作用,本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表面分割数、滴膜区面积比、凝液环数、表面过冷度与强化传热比之间的综合评价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Matlab语言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及泛化能力,能够很好的评价和预测不同条件下的冷凝传热特性。
马学虎李香琴周兴东陈嘉宾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Dropwise Condensation of Steam on Vertical Polymer Coated Plates被引量:4
2001年
The plasma polymerization method and dynamic ion-beam mixed implantation method were employed to coat ultra-thin polymer films on copper plates.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steady dropwise condensation of steam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occurred. Th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3 and 5-7 times for the polytrimethylvinylsilane film an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film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value for film condensation under the sam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temperatures on the condensing surface and inside the test block were found to be rapidly and randomly fluctuat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ated films and advantages of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re discussed briefly.
马学虎
关键词:滴状冷凝传热特性
蒸汽冷凝型态的表面自由能差判据被引量:19
2002年
提出了蒸汽在固体表面上冷凝方式的表面自由能差判据 ,即冷凝温度下液体表面自由能与固体表面的表面自由能差大于 33.3mJ·m-2 时蒸汽在该表面上呈现滴状冷凝的必要条件 .当表面自由能差在 0与 33.3mJ·m-2范围内 ,表面强化冷凝传热的效果将取决于表面自由能差值的大小 ,差值越大 ,强化效果越明显 .这对深化表面涂层强化冷凝传热的机理以及选择传热表面涂层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与文献报道实验结果的比较证实 ,该判据排除了静态接触角判据中测量温度的影响 .
马学虎陈嘉宾徐敦颀林纪方
关键词:强化冷凝传热
分割表面对蒸汽滴状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实验测定了相同操作条件下涂层表面1:1分割前后水蒸汽冷凝传热通量与表面过冷度的关系,对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冷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时的热通量比全部为滴状和膜状冷凝表面热通量的平均值大,且其差值随处理表面上接触角的增大而增大.从固液界面效应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其原因.
马学虎宋天一兰忠周兴东
关键词:强化传热
聚四氟乙烯薄膜表面滴状冷凝传热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为了探索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新表面涂层 ,采用离子束动态混合注入技术制备了紫铜基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 ,显著地提高了水蒸气冷凝传热性能。实验表明 ,该表面涂层能够实现常压水蒸气稳定的滴状冷凝形态 ,在表面过冷度 9.8— 1 4 .2K范围内 ,滴状冷凝传热通量和传热系数比膜状冷凝结果提高 30—47倍。同时发现 ,在大气压附近 ,热通量和冷凝传热系数都随着水蒸气蒸汽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
马学虎刘延来陈嘉宾朱晓波安家明
关键词:聚四氟乙烯薄膜
烧结多孔表面强化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金属粉末烧结制备的多孔涂层表面对垂直管外水蒸气冷凝传热的强化作用。发现:粒径为50μm的细粉覆盖一层及两层的多孔管的传热效果反而不如光管,使冷凝传热效果恶化;而粉末粒径为250μm的烧结表面的强化传热特性比光管提高10%~15%,而且也明显优于粒径为50μm的表面。同时,两种不同粒径表面,两层粉末错落堆积烧结表面的传热效果也优于单层粉末烧结表面。基于孔隙微观结构变化对冷凝液流动与导热的影响分析讨论了多孔烧结表面强化膜状冷凝传热的机理。
汪琳马学虎陈嘉宾
关键词:强化冷凝传热
表面分割方式对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实验研究了滴膜面积比为1:1且滴状区域采用较厚的有机涂层时,垂直管外滴膜共存表面的滴膜区域分割方式对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表面分割方式一定时,滴膜共存表面的冷凝传热性能随着表面分割数的增加而增加, 但总仍是介于全部表面为滴状冷凝和全表面为膜状冷凝型态之间的传热特性。分析表面分割数分别为2和4的滴膜共存表面的传热结果,发现凝液环的缓冲作用对于滴膜共存表面的冷凝强化传热具有重要作用。滴膜共存表面上滴状冷凝区面积对其下游膜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不仅与滴膜区域的面积比有关,而且实验操作条件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两者之间存在最佳匹配值,即此时的强化传热效果最好。
马学虎汪琳陈嘉宾朱晓波安家明
关键词:传热特性
固液界面接触角对膜状冷凝传热强化的初步分析被引量:9
2003年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olid liquid interfacial energy on the film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 correlation relat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ith contact angle was derived with respect to liquid film flow and heat transfer at vapor liquid interface. The calculated results for steam filmwise condensation indicated that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tact angle when the contact angle was within a certain range. When contact angle was very small (approaching 0°), the predicte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 of classic Nusselt theory.
马学虎陈晓峰
关键词:接触角膜状冷凝强化传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