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0BAK69B13)

作品数:11 被引量:95H指数:6
相关作者:王磊陈金海付小花乐毅全李艳丽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湿地
  • 3篇微生物
  • 3篇固碳
  • 2篇盐碱
  • 2篇盐碱土
  • 2篇碳循环
  • 2篇土壤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九段沙
  • 2篇九段沙湿地
  • 2篇碱土
  • 2篇光合固碳
  • 2篇河口湿地
  • 2篇滨海湿地
  • 1篇氮源
  • 1篇电子供体
  • 1篇堆肥
  • 1篇盐碱土改良
  • 1篇盐碱土壤

机构

  • 8篇同济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上海市城市化...
  • 1篇美尚生化环境...

作者

  • 7篇王磊
  • 5篇陈金海
  • 3篇李艳丽
  • 3篇乐毅全
  • 3篇付小花
  • 3篇张艳楠
  • 3篇胡煜
  • 2篇张文佺
  • 2篇王瀚强
  • 2篇方燕
  • 2篇王红丽
  • 2篇胡佳俊
  • 2篇唐玉姝
  • 2篇廖元琨
  • 2篇李恺
  • 2篇武满满
  • 2篇席雪飞
  • 2篇魏恺
  • 2篇王淑琼
  • 2篇李军

传媒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工业微生物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测绘工程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光合固碳微生物菌群最佳组合氮源的正交实验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与光合微生物相比,非光合微生物固定CO_2具有不用光照,可昼夜持续的优点。氮源是影响微生物固碳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围绕非光合固碳微生物培养中的氮源进行单因素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交互实验以确定最优的氮源组合。结果表明,实验中采用的三种无机氮对微生物固碳效率均有提升,其中(NH_4)_2SO_4约在浓度为8g/L时达到最大值,NaNO_3约在浓度为5 g/L时达到最大值而NaNO_2约在浓度为5g/L时达到最大值。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设计L_(27)(3^(13))的正交交互实验表,得到不同氮源组合影响固碳效率的主次顺序:NaNO_3和(NH_4)_2SO_4是影响微生物固定CO_2的主要因素,其余依次为NaNO_3和(NH_4)_2SO_4的交互作用,(NH_4)_2SO_4和NaNO_2的交互作用以及NaNO_2等。同时三种氮源的最优组合为(NH_4)_2SO_4浓度9 g/L,NaNO_3浓度5 g/L和NaNO_2浓度8 g/L,并得到三种因素影响的直观图。
李军武满满胡佳俊廖元琨魏恺王磊
关键词:固定CO2氮源
MBR工艺用于旅游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被引量:3
2013年
旅游景区对水环境要求较高,MBR膜技术在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系统的应用,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小、可回用等优点,达到了低碳水处理的要求。同时,设计60 m3/d的中水回用系统,用于冲厕、园区灌溉、道路清洗、洗车和喷泉用水。污水处理站根据现场实际工况条件,采取防渗措施、调整工艺运行模式和增加加药除磷设备,使污水站的运行更加稳定,最终实现了低碳运行管理。
孙月娣
关键词:MBR工艺中水回用
混合电子供体对好氧非光合微生物菌群固碳效率影响的析因实验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混合电子供体析因实验,定量描述了Na2S、NaNO2、Na2S2O33种无机物的用量和比例与非光合微生物固碳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3种电子供体之间的两两交互作用.最后,通过16S rDNA V3区DGGE图谱分析,研究了不同混合电子供体对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供体析因实验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能对混合电子供体的固碳效率进行较好地预测.电子供体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NaNO2与Na2S对菌群固碳能力有互相抑制的作用,Na2S与Na2S2O3则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NaNO2单独作用时,对微生物的固碳作用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Na2S2O3的加入则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效应.DGGE图谱得到了不同电子供体组合对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同电子供体的加入导致预培养条件下优势菌的消失,并出现了新的优势菌,这些新的优势菌有的具有固碳优势,有的则会与固碳优势菌产生竞争.DGGE图谱可从分子水平上解释电子供体及其交互组合对微生物固碳效率的影响.
武满满孙佩哲胡佳俊王磊李军廖元琨魏恺
关键词:固碳电子供体
两种基于芦苇秸秆还田的改良措施对崇明东滩围垦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被引量:21
2011年
在崇明东滩湿地公园设置了3块实验田,研究基于芦苇直接还田(处理Ⅰ)和堆肥后还田(处理Ⅱ)的处理措施对盐碱土壤的改良效应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仅考虑传统土壤肥力指标及加和了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植物生物量等碳收支指标的土壤综合改良效应。结果表明,两种模式都能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总氮、总磷和总钾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有机质较对照分别提高10.8%(P=0.053)和10.9%(P=0.052);地上生物量为对照的344%(P=0.000)和167%(P=0.000),但土壤微生物呼吸仅分别较对照提高14%(P=0.085)和43%(P=0.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仅考虑传统的土壤肥力指标,对照、处理Ⅰ、处理Ⅱ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641、0.260、0.381,加和土壤微生物呼吸与植物生物量后综合主成分得分为-1.011、0.644、0.367。这表明按传统评价指标,处理Ⅱ是较好的改良模式,但加和了土壤微生物呼吸与植物固碳量等碳收支指标后,处理Ⅰ得分高于处理Ⅱ,因此这是一种相对低碳化的改良模式。
陈金海李艳丽王磊张文佺王红丽付小花乐毅全管永健邱忠虹
关键词:盐碱土改良微生物呼吸主成分分析
九段沙湿地潮间带水域有机碳与无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研究分析了九段沙3个主要沙洲潮间带水域有机与无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各沙洲潮间带水域有机碳含量之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无机碳含量从江亚南沙到下沙依次显著降低(P<0.05);不同深度(-1、-3、-5m)的有机和无机碳含量分布均无显著差异,但随深度逐渐减小。综合考虑有机碳和无机碳发现,江亚南沙潮间带水域的碳含量最高。从江亚南沙至下沙,盐度和pH也有较显著变化。潮间带水域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为江亚南沙>下沙>上沙,且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上沙潮间带水域有机碳最高可能是因为随着向海洋的过渡,浑浊度下降,透光性增强,有利于光合作用,水中的盐分又不至于使溶解态有机碳发生絮凝,且缺乏具有高有机碳降解能力的β-proteobacteria。江亚南沙潮间带水域无机碳最高可能是由于较低的盐度使其维持了界面较高浓度的CO2,且使得溶解态的无机碳不易发生沉降。
唐玉姝王磊席雪飞胡煜张艳楠陈金海陈秀芝孙瑛
关键词:河口湿地碳循环克隆文库
崇明岛环岛芦苇地上部分固碳能力估算被引量:10
2014年
2011年3-10月,基于实地样方采样和实验室测定,调查崇明岛环岛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带中芦苇的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研究芦苇地上部分的固碳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崇明岛芦苇地上部分年固碳能力为0.28-1.02 kg/(m^2·a),平均年固碳能力为(0.67±0.19)kg/(m^2·a),其低于长江口湿地保护区(崇明岛东滩、杭州湾)芦苇的年固碳能力,但高于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湿地芦苇的年固碳能力;芦苇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气象灾害和人为干扰,收割区域的芦苇群落生物量(p=0.021)和茎秆密度(p=4.6×10^-6)显著高于未收割区域;芦苇分布主要受土壤盐度限制;芦苇表现型与人为干扰和土壤盐度密切相关;芦苇生长的中后期是受环境因子影响的关键时期。
王瀚强王淑琼方燕李恺
关键词:芦苇固碳环境因子
崇明岛滨海湿地植物群落固碳能力被引量:21
2014年
通过对植物群落实地调查和室内相关指标测定,对崇明岛滨海湿地植物群落固碳的时间动态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岛滨海湿地植物群落大致分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3种类型;芦苇生长高峰为3—5月,年固碳能力为(1.02±0.12)kg·m-2·a-1,未围垦滨岸均有分布,其中北岸植株生物量最低,出叶后生物量动态变化可用叶氮含量高低表征;海三棱藨草3—5月快速生长,6月初生长稍停滞,后继续增长,年固碳能力为(0.33±0.05)kg·m-2·a-1,集中于南岸;互花米草7—9月为生长高峰,年固碳能力为(1.32±0.10)kg·m-2·a-1,分布于北湖以东至东滩,其种群扩张严重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崇明岛滨海湿地植物群落年固定CO2量为2.5×105t·a-1,其中南岸湿地年固碳较为丰富,年固碳的快速积累发生在4—7月。可见,崇明岛滨海湿地植物群落具较强固碳功能,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动态,对上海市碳增汇减排具有重要作用。
王淑琼王瀚强方燕李恺
关键词:湿地植物固碳
典型气候/环境因子变化对九段沙湿地碳固定潜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长江口区域几种典型气候/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全球变暖、CO2增加和海水无机氮污染加剧等),并从植物生长量和土壤呼吸角度综合分析了这些气候/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与对照相比,单方面的温度升高、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会提高九段沙土壤的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协同升温对土壤呼吸有一定的消减作用,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协同CO2浓度升高会促使土壤有机碳的排放,使其碳汇聚能力下降;CO2浓度升高和全球升温的共同作用不会显著降低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的基础上加入升温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会促进土壤有机碳的排放,使其碳汇聚能力下降。因此,要尽力避免海水中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两个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升温情况的同时发生。
唐玉姝王磊席雪飞胡煜张艳楠陈金海陈秀芝孙瑛
关键词:全球变化河口湿地碳循环人工气候室
崇明东滩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的差异性及其微生物机制被引量:2
2012年
旨在阐明崇明东滩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的差异性及其机制,以期为优化湿地的管理与保育措施,进而保持和提升湿地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呼吸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中高潮滩处的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最高,这是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有机碳输入(植物枯落物)和相对较低的碳输出(土壤呼吸)。PCR-DGGE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4个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一些特异性优势菌的存在可能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并最终影响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的重要原因。出现在高潮滩的噬纤维菌和假单胞属菌具有较高降解纤维素等有机质的能力,它们的存在可能强化了高潮滩的土壤呼吸作用,从而降低了高潮滩土壤的有机碳汇聚能力。
张艳楠李艳丽王磊陈金海胡煜付小花乐毅全
关键词:优势菌土壤有机碳滨海湿地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ETM+影像湿地信息提取被引量:14
2013年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运用遥感影像提取湿地信息,进而对湿地的土地利用/覆盖进行分析,为后续湿地变化检测提供一个适宜的分析方法,对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崇明东滩河口型湿地为例,通过对研究区ETM+影像进行K-T变换、HLS变换,主成分分析,并结合NDVI指数、均值纹理等特征,构建基于知识规则的决策树模型来提取湿地信息,结果表明,决策树模型以其自身优势,能够有针对性地实现湿地信息的快速提取,并取得较高的分类精度。
刘冰林怡
关键词:ETM+遥感影像决策树主成分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