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2011JSJG325)
- 作品数:8 被引量:45H指数:4
- 相关作者:陆涓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扬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高职英语主题教学及其课堂教学控制被引量:1
- 2012年
- 主题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采用主题教学模式时,教师将以主题为核心的认知结构建构、拓展和深化的任务交给学生,通过主题与话题的建构,使意义与形式在学习中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施主题教学必然会通过设计一个或若干个主题,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师与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互动",这一教学状态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更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控制来保障预期教学效果的获得。
- 陆涓
- 关键词:主题教学
- 实践教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关键被引量:5
- 2013年
-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制度的重大改革,它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拓宽了渠道,但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起步不久,还缺乏成熟的培养机制,培养方式也没有摆脱学术型研究生的窠臼,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显性差异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专业性和应用性特点不突出、实践教学的师资与合作培养的经验缺失。因此,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从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
- 高静陆涓
-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 研究性教学及其评估体系构建被引量:8
- 2013年
-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催生了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产物,不仅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而且对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厘清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内涵,把握研究性教学的特征要求,通过构建符合研究性教学的评估体系,进一步调动师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在注重提高教师教学业绩与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戴跃侬陆涓
- 关键词: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改革
- 烹饪专业英语课程应加强实践环节研究性教学被引量:2
- 2012年
- 烹饪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会话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通过研究性教学等途径加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从而加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确保烹饪专业英语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得以体现,进而提高课程理论教学的实践效果。
- 陆涓
- 关键词:烹饪专业英语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
- 问题意识:研究性教学与评价之核心——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与评价实践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是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起点与归宿,研究性教学将问题意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在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评价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显然不能采用传统的评价模式,而应当以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的体现程度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从而构建起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 陆涓
-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 文化浸润与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被引量:7
- 2012年
- 外语学习不仅是对不同国家语言的习得过程,而且应当是对异域文化认同与接受,并且能熟练运用该语言与具有对象国文化背景的人分享思想、交流感情和沟通信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文化浸润,加强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拓展视野,了解世界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其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敏感性与理解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帮助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
- 陆涓
-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浸润跨文化能力
- 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性教学之实施被引量:3
- 2012年
-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教学计划和预期的教学目标。毫无疑义,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实施研究性教学等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比之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言,更加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学生建构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也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
- 陆涓
-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能力研究性教学
- “协同创新”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之培养被引量:17
- 2014年
- 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主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合作共赢的一种模式,它为加强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协同创新主体以研究生工作站为平台,通过学科—专业—产业链之间的交流融合,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等培养资源的共享,开拓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进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
- 高静陆涓
- 关键词: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