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2CB111505)

作品数:3 被引量:98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孝安史作民程瑞梅刘世荣王玲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植物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变化
  • 1篇叶肉
  • 1篇叶肉细胞
  • 1篇油松
  • 1篇油松林
  • 1篇油松人工林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植物叶
  • 1篇植物叶片
  • 1篇松林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环境
  • 1篇土壤环境因子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土壤养分变化
  • 1篇人工林
  • 1篇物种
  • 1篇物种多样性

机构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2篇王孝安
  • 1篇刘世荣
  • 1篇汪超
  • 1篇郭华
  • 1篇程瑞梅
  • 1篇王世雄
  • 1篇史作民
  • 1篇郝江勃
  • 1篇王玲
  • 1篇范炜熠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柴松群落空间结构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黄土高原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f.shekannesis)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林分的树种组成为柴松: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其他树种=7∶2∶1,林分密度为3064株.hm-2,柴松种群优势度明显。2)柴松林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33,处于弱度混交到中度混交过渡时期,种间隔离程度较小。3)柴松林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7,整个林分呈团状分布。4)林分平均胸径大小比为0.52,平均树高大小比为0.53,林木大小比数的分布较为均匀。胸径大小比和树高大小比在反映林木生长优势方面具有一致性。
郝江勃王孝安郭华王世雄范炜熠
关键词:黄土高原柴松空间结构角尺度混交度
高山植物叶片δ^(13)C的海拔响应及其机理被引量:56
2004年
植物 1 3C的分辨研究已成为植物生态学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植物 1 3C的分辨是环境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海拔梯度变化不仅可以造成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 ,而且还可以造成植物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变化 ,因此 ,高山植物 1 3C分辨随海拔的变化为深入揭示植物 1 3C分辨的环境和生物因子的作用机理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研究条件。在简单介绍植物 1 3C分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对目前国际上高山植物 1 3C分辨的海拔响应研究进行了述评。重点介绍了随海拔变化的大气 1 3C组成、温度、气压、水分等环境因子和植物叶片的气孔导度、羧化效率、氮含量和叶肉细胞导度等生物因子对高山 C3植物 1 3C分辨的影响 ,指出高山植物 1 3C分辨的海拔响应机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
史作民程瑞梅刘世荣
关键词:高山植物
不同种植年代油松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被引量:33
2007年
通过样地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不同恢复阶段油松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栏林区油松人工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在波动中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在种植30年左右的油松林内达到最大,物种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种植20年左右的油松林内达到最大;人工种植油松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群落面貌,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均与撂荒地有较大不同,撂荒地与油松林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较小,种植22年与28年的油松林Sorensen指数最大。油松人工林种植20年后物种组成已经基本稳定,在恢复后期物种组成变化不大;种植油松对恢复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帮助,种植28年油松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都较其它种植年代高,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油松人工林腐殖质不断增厚,土壤的pH值也有所增加,土壤越来越偏碱性。
汪超王孝安王玲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土壤环境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