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6BAC01A01-02)

作品数:3 被引量:189H指数:2
相关作者:吕昌河于伯华刘闯吕婷婷杨阿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2篇植被
  • 2篇植被变化
  • 2篇区域分异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变化
  • 1篇生态脆弱性
  • 1篇生态脆弱性评...
  • 1篇NDVI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3篇于伯华
  • 3篇吕昌河
  • 2篇刘闯
  • 1篇杨阿强
  • 1篇吕婷婷

传媒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区域分异数据被引量:1
2014年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区域分异数据是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完成的,它反映了1981-2006年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植被指数上升区、植被指数稳定区和植被指数减少区,可以作为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生态脆弱性等研究的参考数据。本数据集包含栅格和矢量两种格式,总数据量约161 KB。
于伯华吕昌河吕婷婷杨阿强刘闯
关键词:植被变化区域分异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被引量:44
2009年
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于伯华吕昌河吕婷婷杨阿强刘闯
关键词:NDVI植被变化区域分异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脆弱性评价被引量:146
2011年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构筑了3个层次、10个指标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性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重度以上脆弱区的面积较大,占区域总面积的74.79%。微度、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藏东南海拔3000m以下的山地、祁连山南坡的西北段和昆仑山北坡、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的趋势明显,占全区面积的49.46%,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区、柴达木盆地和阿里高原往东32°N附近的带状区域(78°E~92°E)。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掌握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对识别高寒区关键脆弱环境因子、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针对性有重要意义。
于伯华吕昌河
关键词:生态脆弱性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