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130)

作品数:7 被引量:146H指数:5
相关作者:冉勇康陈立春王虎刘华国徐良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青海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国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应急科学考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2篇地表
  • 2篇断层
  • 2篇山前
  • 2篇逆断
  • 2篇逆断层
  • 2篇汶川MS8....
  • 2篇古地震
  • 2篇暴露年龄
  • 2篇M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貌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 1篇断错地貌
  • 1篇旋回
  • 1篇玉树MS7....
  • 1篇数字高程
  • 1篇数字高程模型
  • 1篇探槽
  • 1篇推覆

机构

  • 8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作者

  • 7篇冉勇康
  • 4篇王虎
  • 4篇徐良鑫
  • 4篇陈立春
  • 4篇刘华国
  • 3篇李安
  • 2篇史翔
  • 1篇孙鑫喆
  • 1篇李彦宝
  • 1篇李智敏
  • 1篇董绍鹏
  • 1篇谭锡斌
  • 1篇刘瑞春
  • 1篇苏桂武
  • 1篇张晓清
  • 1篇李峰

传媒

  • 4篇地震地质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晚更新世以来山前地貌面对构造活动与气候作用的响应——以西南、东天山山前典型冲积扇为例
山前地貌的演化过程既反映了构造活动的变形特征,同时也是周缘气候波动记录的重要载体。如何识别并厘定气候与构造作用在地貌面演化过程中各自的贡献,是定量研究山前构造地貌中构造分量的关键。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腹地,新生代以来受青藏...
徐良鑫
关键词:气候旋回活动速率
文献传递
地表破裂型逆断层地表缩短量计算方法探讨——以汶川M_S 8.0地震地表变形为例被引量:10
2008年
合理估计逆断层地表破裂缩短量是全面认识同震地表变形参数的核心内容,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方法。以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为例,尝试通过探槽开挖来研究逆断层水平缩短量的计算问题。在分析汶川地震同震变形的基础上,总结了3种陡坎的成因模式:断层断错地表型、挠曲型、断层与挠曲叠加型,并依据这些模型提出了一些水平缩短量的计算方法及其限制条件,以及如何理解逆断层地表破裂探槽开挖所揭示的信息。最后给出了汶川MS8.0地震白鹿中心学校和汉旺全新村两地点水平缩短量的求解过程及结论,计算得到白鹿中心学校探槽水平缩短量为(2.83±0.3)m,汉旺全新村探槽水平缩短量为(0.61±0.11)m。
王虎冉勇康陈立春史翔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逆断层探槽
玉树M_S7.1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历史大地震被引量:110
2010年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较清晰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由3条主破裂左阶组成,走向310°~320°,总长约31km,左旋走滑性质.另在隆宝镇东侧一带见有长约2km的雁列式张裂缝带,如以该点为破裂带的北端点,则破裂带总长约51km.地表破裂带由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张裂缝相间排列或雁列式裂缝组成,实测最大水平位错约1.8m.地表破裂带沿甘孜-玉树断裂展布,显示该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甘孜-玉树断裂历史上记载过多次7级左右地震,古地震遗迹明显,具有短周期的大地震重复特征.玉树地震的孕育机制与汶川地震一样,都是青藏高原东扩、地块边界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结果,不同的是玉树地震为巴颜喀拉地块与川滇块体向东不均匀挤出产生的左旋走滑型地震.
陈立春王虎冉勇康孙鑫喆苏桂武王继谭锡斌李智敏张晓清
关键词: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
基于P5像对与GeoEye-1影像的近地表地层产状的提取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对P5立体像对、GeoEye-1影像的处理与分析,分别进行了数字高程模型的提取和地层的划分,用检查点法和目视检查法对提取的数字高程模型的误差评估结果显示,误差在5m以内,满足产状提取的要求。根据地层划分结果,在不同时代的地层边界处和同时代地层内部选择岩层三角面发育较好、产状相对稳定的区域,选取用于地层产状提取的点,并获取其三维坐标,然后在MATLAB环境下根据三点法或多点拟合法原理及公式编程提取地层产状。野外验证结果表明,提取的产状倾角误差均在6°以内,其中85%的误差在4°以内,中误差在3°以内,均在定量研究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分析和总结了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P5立体像对与GeoEye-1影像提取近地表地层产状的方法,有效地约束了浅层构造的形态,减少了构造分析的不确定性,对柯坪的构造变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刘华国冉勇康李安徐良鑫李峰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
ETM+与SPOT-5 Pan融合影像在柯坪推覆构造最新构造变形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柯坪逆冲推覆构造系是西南天山最新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晚第四纪活动性对认识西南天山褶皱-逆断层变形与强震发生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柯坪构造系3个典型地点的ETM+和SPOT-5 Pan的处理和分析,解译了这些地点的层状地貌面、活动逆断裂的位置及几何展布,以及活动褶皱的展布形态。通过野外考察,验证了解译的可行性,总结了阴影纹理结构和色调标志、地层标志、地形地貌标志、冲洪积扇的排列形态和规模标志、水系和冲沟标志等解译标志。应用这些解译标志取得了关于柯坪逆冲推覆构造系最新构造变形的初步认识。
刘华国冉勇康陈立春王虎董绍鹏
关键词:PAN
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邓家—带古地震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龙门山断裂带是否存在类似汶川5.12大地震的地质记录,是地震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科学问题之。处于中央断裂带中段和北段分界地区的北川-邓家一带,古地震研究对认识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大地震复发特征有重要意义。沿北川-邓家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有过早期活动,并兼顾是否有较多细粒第四纪沉积物,以便能较清晰地分析、判断古地震事件以及采集测年样品,所以我们在沙坝1组、和尚坪和邓家海光6组等3个地点开挖了4个探槽,并进行了断错地貌的实测,发现了该地区明显的古地震遗迹,以及该地区特殊的正断层地表破裂样式。通过探槽和实测地貌情况与前人在龙门山中央和前山断裂带的古地震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至少发生过两次地震事件(包括5.12地震事件在内),与龙门山中央和前山断裂大部分地点已揭露的古地震事件相吻合。而通过对该地区地貌侵蚀特征与地震陡坎的高度变化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之前的地震事件与5.12地震的大小相近。
史翔冉勇康陈立春王虎刘瑞春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龙门山古地震
西南天山东柯坪推覆系古地震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西南天山柯坪推覆系发育多排逆断裂-褶皱带,各排逆断裂-褶皱带的变形速率并不一致,古地震发生规律也可能具有不同特点。自汶川地震造成龙门山中央和前山两条断裂同时活动之后,对于如何判断多条逆断裂级联破裂的逆断裂古地震事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文中通过对东柯坪塔格和萨尔干塔格两排逆断裂-褶皱带山前多期地貌面(冲洪积扇面)上发育的不同高度的断层陡坎进行测量和探槽古地震事件分析,通过10Be暴露年龄获得各级地貌面形成时间,利用相邻两级记录了不同次数古地震的地貌面年龄对各次古地震事件的上下限时间进行限制,得到了两排逆断裂-褶皱带山前不同的古地震复发周期、单次古地震垂直位错量和各自的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范围。结果表明距今20ka以来,东柯坪塔格山前古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6.7±0.84)ka,单次事件垂直位错1m左右;萨尔干塔格山前古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5.4±0.50)ka,单次事件的垂直位错0.8~1.2m,古地震活动强度基本一致,萨尔干塔格的周期略短。根据这些结果对是否发生级联破裂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探槽揭露出的第2次和第3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范围重合,存在发生级联破裂的可能。
李安冉勇康徐良鑫刘华国李彦宝
关键词:古地震暴露年龄
柯坪塔格山前层状地貌面与晚第四纪逆断层变形--以三岔口北西山前断错地貌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柯坪塔格山前三岔口北西发育了5级不同期次的冲洪积扇面,其中较年轻的3期完整地保留了断裂最新活动形成的陡坎。依据断错地貌面上砾石混合样品的10Be暴露年龄及差分GPS地形实测结果,计算出(20.2±1.91)ka以来T1、T2、T3级冲洪积扇上记录的断裂垂直滑动速率分别为(0.16±0.02)、(0.17±0.02)和(0.15±0.02)mm/a。T4、T5级地貌面的抬升速率为(0.51±0.05)、(0.58±0.05)mm/a,稍大于T1、T2、T3冲洪积扇面的结果。柯坪塔格断裂在三岔口处出露的断层倾角为20°~40°,据此计算得到(20.2±1.91)ka以来柯坪塔格的水平缩短速率为0.18~0.44mm/a。
徐良鑫冉勇康刘华国李安
关键词:断错地貌滑动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