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98B07)

作品数:14 被引量:421H指数:9
相关作者:王世杰白晓永张信宝蒋忠诚覃星铭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石漠化
  • 4篇土壤
  • 3篇遥感
  • 3篇土地利用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篇信息系统
  • 2篇岩溶
  • 2篇植被
  • 2篇日变
  • 2篇日变化
  • 2篇生态风险
  • 2篇水土
  • 2篇土壤流失
  • 2篇泥沙
  • 2篇喀斯特石漠化
  • 2篇峰丛
  • 2篇峰丛洼地
  • 1篇断代
  • 1篇悬移质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广西师范学院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广西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毕节地区水土...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钦州学院
  • 1篇河北省地矿局
  • 1篇科技厅
  • 1篇贵州教育学院
  • 1篇广西山区综合...

作者

  • 8篇王世杰
  • 6篇白晓永
  • 4篇蒋忠诚
  • 4篇张信宝
  • 3篇沈利娜
  • 3篇覃星铭
  • 2篇李阳兵
  • 2篇马祖陆
  • 2篇梁铭忠
  • 2篇王魁
  • 2篇王克林
  • 2篇倪雪波
  • 2篇孟天友
  • 1篇姚建陆
  • 1篇容丽
  • 1篇鹿士杨
  • 1篇程安云
  • 1篇刘荣高
  • 1篇卢红梅
  • 1篇杜虎

传媒

  • 5篇地球与环境
  • 2篇中国岩溶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广西科学院学...
  • 1篇Scienc...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4篇2011
  • 10篇2010
  • 3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pplication of a ^(137)Cs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 for interpreting responses of sediment deposition of a karst depression to deforestation in the Guizhou Plateau,China被引量:14
2011年
Deforestation to reclaim land often triggers severe soil erosion in the Guizhou Karst Plateau. 137Cs dating of the deposited sediments in the karst depression bottom was used to estimate soil losses by surface erosion since deforestation started in 1979 on hillslopes in the Shirenzhai catchment, Pud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The catchment has a drainage area of 0.054 km2. The average 137Cs contents of the top and peak layers in five cores of the depression bottom (with an area of 2652 m2), collected in 2009, were 2.35 and 7.25 Bq kg-1, respectively. The medium depths in the depression (which ranged between 84 cm and 113.5 cm with a mean value of 92.1 cm) showed the presence of sediments deposited in 1979. The total volume and weight of the deposited sediments since 1979 were estimated to be 1965 m3 and 2496 t, respectively. The depression bottom can be treated as a temporary impoundment and its sediment trapping efficiency was estimated to be 0.7. The relevant average soil erosion rate on the hillslopes was 2315 t km-2 yr-1 since 1979. The mean 137Cs inventory of the five cores was 7693 Bq m-2, which was ~10 times the local reference inventory of 782 Bq m-2. The total 137Cs activity of the sediments in the bottom was 20.4×106 Bq, and the relevant 137Cs inventory loss from the hillslopes was 358 Bq m-2 (since 1954), which accounted for 45.8% of the reference inventory. As soil erosion was not severe before and after the period of deforestation and following cultivation in 1979-1990, the erosion rates on the hillslopes could potentially reach 7000 t km-2 yr-1.
ZHANG XinBaoBAI XiaoYongLIU XiuMing
关键词:毁林
西南喀斯特山地水土流失特点及有关石漠化的几个科学问题被引量:136
2010年
由于特殊的岩土组构,喀斯特坡地的水土流失具有如下特点:地表和地下流失相互叠加;地表产流、产沙少;纯碳酸盐岩区地下流失比例大。论文区别了石漠化和石质化的科学内涵,指出了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核心是土地的石质化,提出了按照地面物质组成与裸岩率叠加的石漠化分类系统。根据土壤中硅酸盐矿物的物质平衡,提出了不同碎屑岩含量碳酸盐岩区的土壤允许流失量介于5%~500 t/(km2.a)之间。喀斯特坡地土壤虽然肥沃,但总量太少,矿质养分不足可能是石质坡地植物生产力低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农耕驱动土地石质化的机制,提出了相应的石漠化治理对策建议,具体是:(1)不但要治标,提高植被覆盖率,更要治本,防止或减缓土地石质化,同时还要增加群众收入;(2)按照坡地岩土组成的垂直分带特点,因地(土)制宜,开展治理;(3)重视矿质肥料的施用;(4)在纯碳酸盐岩土石质和石质坡地农田的小型蓄水工程修建中,要加强集流面建设。
张信宝王世杰曹建华王克林孟天友白晓永
关键词:水土流失石漠化
广西弄拉峰丛洼地灌丛岩生优势种光合生理生态特征日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运用LI-6400测定弄拉峰丛洼地灌丛岩生优势种金银花、黄荆、红背山麻杆、裸花紫珠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并比较它们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有效辐射等生理、生态指标日变化。结果表明,峰丛洼地灌丛群落生态环境因子日变化复杂,不同灌丛群落对小气候调控有差异。黄荆和红背山麻杆调控大气CO2浓度的能力最强。黄荆的平均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平均蒸腾速率最大,红背山麻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表观量子效率最高。金银花和裸花紫珠有明显的"午休"现象。生理因子受外界生态因子的制约,生态因子和蒸腾作用、气孔等生理因子共同作用影响光合生理作用,不同岩生优势种影响因子有差异。以逐步回归方式建立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模型,所有方程均有显著性意义和良好的预测性。
庞冬辉沈利娜蒋忠诚覃星铭梁铭忠吴孔运邓艳尹辉
关键词:峰丛洼地生理因子
贵州土地石漠化类型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评价被引量:85
2009年
构建了贵州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等3期历史石漠化数据,利用其空间变换和数学模型详细探讨和评价了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研究时段内贵州省石漠化总面积变化不明显,但石漠化内部类型之间的相互演变非常显著,各类型之间的演变具有转移、多变、"此消彼长"的特点。(2)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可分为单变方式、层变方式、返变方式等3种基本类型,其中以层变方式为主,单变方式为辅,返变方式较少。(3)石漠化正向演变与逆向演变并存,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两者的比值为82.29%,局部治理,整体恶化。(4)各石漠化类型总的演变速率是398.31km2·a-1,石漠化等级越高,演变速率越慢。(5)石漠化演变频率最快的是中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的演变频率明显低于中度石漠化。对石漠化的空间演变区域特征和影响因子做了宏观的定性分析、并根据石漠化演变特点对综合治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白晓永王世杰陈起伟程安云倪雪波
关键词:石漠化
干旱影响石漠化地区植被生长的遥感观测被引量:10
2009年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是国家重点治理的生态脆弱区域,该区尽管年降雨量大,但由于独特的水文特征,植被常因地质性缺水生长受到抑制.利用2000年至2004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作为植被生长的指标参数,分析了石漠化发生后,植被对降雨变化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当年降雨量在900mm以下时,降雨量(气候性干旱)是制约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在900mm以上,石漠化因素(地质性干旱)开始影响植被生长,石漠化地区NDVI与降雨量之间保持着较高的正相关性,主要集中在贵州的乌江上游、北盘江流域等石漠化典型的区域.
倪雪波刘荣高王世杰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植被MODISNDVI降雨
利用遥感技术评价不同地质背景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
地质背景是影响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好坏的关键因素。为了解不同碳酸盐岩岩性基底下的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基于2007年卫星遥感TM影像,利用RS和GIS技术获取了中国典型岩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图,然后根据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构造了...
白晓永王世杰李阳兵
关键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岩溶
文献传递
表层岩溶带生态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以弄拉兰电堂泉域为例被引量:4
2010年
表层岩溶带及其植被、土壤构成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本文系统分析了兰电堂泉域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样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从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土壤水到岩溶泉水的水文过程中,电导率、暂时硬度、总碳量不断增加,不同阶段各阴、阳离子的吸附和淋溶存在差异,对大部分离子,植被层和浅层土壤有较强淋溶作用,深层土壤吸附作用较强。表层岩溶带水文过程是碳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植被层是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土壤层是无机碳、有机碳和HCO3-转化的重要化学场,植物-土壤系统主导了碳的转化和转移,影响表层岩溶动力系统。随植物群落正向演替的进行,表层岩溶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能有效调控水文地球化学性质变化。
沈利娜邓新辉蒋忠诚谢运球马祖陆覃星铭王魁
关键词:植被土壤微生物
普定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森林植被恢复示范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石漠化发生与扩展,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更好地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本文针对普定的区域特点、自然背景及石漠化现状,提出了普定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原则和方法,在总结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森林恢复模式及巩固造林成果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普定6个村的森林恢复工程为典型案例,提出了普定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具体物种选择及植被恢复模式的具体对策,包括穴状整地技术、容器苗技术、局部客土技术、明坑大穴嫁接技术、乡土树种混交等技术等。
王明云陈波容丽
关键词:石漠化森林植被
木论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空间格局及环境解释被引量:69
2010年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峰丛洼地景观尺度内不同微生境条件和植物群落类型50个样地(20m×20m)的系统取样调查,用二元物种指示方法(TWINSPAN)对样地内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进行分类,选择10个土壤环境因子和5个空间因子,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研究了森林群落分布的土壤环境与空间格局,并给予定量化的合理解释。结果如下:1)TWINSPAN将森林群落划分为11组,在三级水平上分为4类生态群落类型。2)DCCA第一排序轴集中了排序的大部分信息,突出反映了各森林群落所在的坡向和土壤主要养分梯度,沿第一轴从左到右,坡向由阴转阳,岩石裸露率越来越高,土壤主要养分逐渐降低,森林群落分别出现了由原生性和耐阴性强逐步向阳性先锋树种为主的次生林和人工林变化的格局。3)因子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分布格局的解释能力为39.16%,其中21.02%单纯由土壤环境因子所引起,空间因子的解释能力为31.34%,其中13.16%独立于土壤环境的变化,18.15%是土壤环境和空间因子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不可解释部分达47.66%,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的物种共存受生态位分化理论和中性理论双重控制。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覃文更谭卫宁刘璐杜虎鹿士杨
关键词:森林群落
喀斯特坡地土壤流失监测结果简报被引量:50
2009年
在贵州普定岩溶地质与生态研究综合试验站陈旗小流域内,采用全坡面大型径流场的方法,对6种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喀斯特坡地径流场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进行了监测。2007年7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监测结果表明:6个径流场土壤流失量均非常小,年土壤流失量和年悬沙产沙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5~62.25t/km^2和0.03~8.68t/km^2,最大的为中度石漠化的稀疏灌丛径流场。喀斯特坡地土壤流失集中发生在降雨量超过60mm的降雨事件中,不同类型坡地间次降雨土壤流失量差异显著,最主要控制因素为地表径流量,同时也受到降雨特征和植被状况的影响。此外,前期降雨对坡地产流和土壤流失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前期降雨丰沛的条件下,坡耕地、稀疏灌丛径流场的地表径流量、次降雨土壤流失量相对复合植被、火烧迹地、灌草和幼林径流场均出现明显增长。
彭韬杨涛王世杰张信宝陈波汪进阳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流失悬移质泥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