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168)

作品数:18 被引量:220H指数:10
相关作者:郑征栗忠飞冯志立李佑荣孔维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西南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雨林
  • 7篇生物量
  • 7篇物量
  • 6篇热带雨林
  • 5篇季节雨林
  • 5篇光合特性
  • 4篇海拔
  • 3篇凋落
  • 3篇凋落物
  • 3篇幼树
  • 3篇热带季节雨林
  • 2篇地上生物量
  • 2篇凋落量
  • 2篇幼苗
  • 2篇山地雨林
  • 2篇热带山地
  • 2篇热带山地雨林
  • 2篇中山湿性常绿...
  • 2篇净初级生产力
  • 2篇阔叶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西南林学院

作者

  • 18篇郑征
  • 7篇栗忠飞
  • 4篇李佑荣
  • 4篇冯志立
  • 3篇张一平
  • 3篇甘建民
  • 3篇孔维静
  • 3篇张树斌
  • 2篇段文平
  • 2篇刘宏茂
  • 1篇贾开心
  • 1篇孟盈
  • 1篇张建侯
  • 1篇沈守艮

传媒

  • 4篇山地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中南林学院学...
  • 1篇Agricu...

年份

  • 4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easonal Dynamics of Photosynthetic Response for Young Tree of B. macrostachya in Seasonal Rain Forest
2012年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synthetic response for young trees of B. macrostachya in seasonal rain forest, providing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protection of tropical rain forest under change of global climate. [Method] Young trees of B. macrostachya in Xishuangbanna tropical forest were chosen to research in foggy season, dry and hot season, and rainy season to measure dynamics of season changes. [Result] For young trees of B. macrostachya in Yunnan Province, Pn max was the biggest in rainy season, followed by dry and hot season and foggy season at 4.08, 2.89 and 1.81 μmol/(m·s) respectively; Gs and Tr in rainy season were the highest and WUE in dry season was the highest; Gi achieved peak in foggy season, of which the highest values were 0.18 and 1.59 mmol/(m 2 ·s), and 7.35 μmol/mmol and 455 mmol/(m 2 ·s); Ci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with that of WUE, and Gs and Tr changed similarly. [Conclusion] Young trees of B. macrostachya in seasonal rain forest are of significant seasonal change in photosynthetic response, and young trees are shade tolerant.
栗忠飞郑征
关键词:XISHUANGBANNA
季节雨林云南玉蕊幼树光合光响应的季节动态
2012年
[目的]了解热带季节雨林幼树个体光合光响应的生物学特性,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热带雨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中选择林下云南玉蕊幼树,分别于雾凉季、干热季、雨季,测定其光合光响应特征的季节变化动态。[结果]云南玉蕊幼树林下Pnmax为雨季最大,干热季和雾凉季次之,分别为4.08、2.89和1.81μmol/(m2.s),季节间具显著差异;Gs和Tr以雨季相对最高,WUE以干热季为最高,Ci以雾凉季为最高,它们在人工光源下的最大值分别为0.18 mmol/(m2.s)、1.59 mmol/(m2.s)、7.35μmol/mmol和455μmol/(m2.s);Ci随光强及季节的变化与WUE呈相反趋势,而Gs与Tr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热带季节雨林云南玉蕊幼树林下光合光响应特征具明显季节性,雨季中有比其他季节更为旺盛的光合特征,且幼树具有耐荫的特性。
栗忠飞郑征
关键词:季节雨林光合特性
四川省茂县四种人工林凋落物研究被引量:15
2004年
 对四川省茂县四种人工林的年凋落量、凋落物组成、凋落动态及分解率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云南松、日本落叶松、连香树、油松这四种人工林的年凋落量依次为6.42、4.87、3.79、3.45t·hm-2a-1;四种人工林其叶的年凋落量占年总凋落量的比例明显大于其它组分的;四种人工林其叶的凋落集中在10、11月,呈现出明显的温带森林凋落的特征;连香树、日本落叶松、油松、云南松其花的凋落高峰期分别出现在4月、4月、6月和6~7月;日本落叶松和油松、云南松其果的凋落高峰期分别出现在9月和4月;叶鞘和芽鳞分别在8月和7月时出现最大凋落量;其它组分凋落的动态规律不明显;各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率随其阔叶所占总凋落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孔维静郑征
关键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率
热带林下人工种植阳春砂仁的生长与果实产量动态被引量:11
2004年
调查了西双版纳不同海拔热带沟谷雨林和次生林下的阳春砂仁生长和果实产量动态 .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热带林下阳春砂仁自身年龄增长、林下光照不足和旱季水分胁迫影响阳春砂仁果实产量 .随种植期增加 ,阳春砂仁果实产量和成熟植株密度降低 .当林下光照水平在全日照的 35 %以下时 ,阳春砂仁果实产量随林下日照水平变化呈线性增加 (P <0 .0 5 ) .沟谷下方阳春砂仁果实产量显著高于上方 (P <0 .0 5 ) .海拔 6 0 0~ 10 0 0m ,由于阳春砂仁的主花期从干热季 3~ 4月推迟到雨季 5月 ,果实产量显著增加 .沟谷雨林和次生林下阳春砂仁果实产量差异不显著 .因此 ,在海拔 80 0~ 10 0 0m沟谷中轮歇地次生林下有计划种植阳春砂仁 ,代替在沟谷雨林下种植阳春砂仁 ,既能解决沟谷雨林下光照和当地旱季水分不足对阳春砂仁果实产量的影响 ,又有利于热带沟谷雨林的保护 .
郑征甘建民冯志立孟盈
关键词:阳春砂仁热带森林次生林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枯立木数量及分配规律被引量:13
2009年
以三棵树、锅底塘、山门口和簸箕坝4块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研究了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枯立木的数量组成、分配格局和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内枯立木的密度为(68.5±18.0)株/hm2,枯立木占全部乔木的(5.7±0.6)%。枯立木胸径(DBH)分配以小径级为主(5≤DBH<20cm),此径级的枯立木显著高于另外2个级别(20≤DBH<40cm和DBH≥40cm,P<0.05)。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枯立木的物种组成极其丰富,分属于14科32种,树种组成以壳斗科的腾冲栲(Castanopsis wat-tii)、硬壳柯(Lithocarpus hancei)和木果柯(Lithocarpus xylocarpus),越桔科的云南越桔(Vaccinium duclouxii),杜鹃花科的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和薄叶杜鹃(Rhododendron leptothrium)为主。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枯立木贮量较高为(3.9±0.7)t.hm-2,生物量的树种分配以腾冲栲(Castanopsis wattii)和木果柯(Lithocarpus xylocarpus)为主。
张树斌郑征
关键词:枯立木径级结构物种组成生物量常绿阔叶林
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网脉核实幼树光合特性的季节动态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揭示热带季节雨林中幼树个体的生物学特性及林下更新的适应机制,为全球气候变化下山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中生长于林下的网脉核实幼树,分别在雾凉季(1月)、干热季(4月)和雨季(7月),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其光合光响应特征及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林下网脉核实幼树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为雨季>干热季>雾凉季,分别为4.105,3.021和2.125μmol/(m2.s),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人工光源下,雨季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相对更高,最大值分别达到0.149,1.733mmol/(m2.s)和7.632mmol/mol。网脉核实幼树在林下自然光照环境中,雾凉季、干热季、雨季一天中净光合速率(Pn)最大值分别为0.652,1.192和1.975μmol/(m2.s);各季节中,Pn、Gs、WUE等的日变化进程均表现为双峰型特征,但峰值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结论】热带季节雨林网脉核实幼树在林下的光合作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Pn、Gs、Tr、WUE等总体上呈现出雨季最大、雾凉季最小的特征。
栗忠飞郑征
关键词:热带雨林光合特性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下种植砂仁干扰对雨林净初级生产力影响被引量:14
2003年
砂仁 (Amomumvillosum)为耐荫多年生草本 ,喜生于雨林林窗中 ,果实药用。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下广泛种植。为了通过提高林下光照水平来促进砂仁生长、增加产量 ,种植地雨林下的灌木及草本被清除 ,约 6 0 %~70 %的乔木遭到疏伐 ,林冠盖度由 85 %~ 95 %降低到 5 5 %~ 6 0 % ,雨林受到严重干扰。对 3块原始热带季节雨林和3块受种植砂仁干扰雨林样地的净初级生产力 (NPP)进行了测定和比较 ,原始雨林NPP(平均值±SE)为 2 3 .47±2 .12t·hm-2 ·a-1,其中各层次的NPP分别为 :乔木层 2 2 .0 4± 2 .0 9t·hm-2 ·a-1、灌木层 0 .75± 0 .0 8t·hm-2 ·a-1、木质藤本 0 .43± 0 .0 5t·hm-2 ·a-1和草本层 0 .2 5± 0 .0 3t·hm-2 ·a-1。乔木层NPP分配为 :凋落量 11.75± 0 .5 4t·hm-2 ·a-1、倒木量 0 .6 2± 0 .2 1t·hm-2 ·a-1、叶虫食量 0 .6 6± 0 .0 5t·hm-2 ·a-1及生物量积累 9.0 1± 2 .70t·hm-2 ·a-1。与原始雨林相比 ,受干扰雨林的乔木层、灌木层、木质藤本以及群落总NPP分别降低 2 6 .1%、6 5 .7%、86 .1%和 2 2 .5 % ,但以砂仁为优势的草本NPP则增加 5 36 %。乔木层凋落量和生物量积累分别下降 2 5 .5 %和 5 3.4% ,倒木量增加35 6 %。研究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这种利用管?
郑征冯志立甘建民
关键词:热带季节雨林净初级生产力生物量凋落物
西双版纳海拔变化对水湿状况的影响被引量:11
2007年
对西双版纳三个海拔梯度(570m、1105m、1610m)的水湿状况进行了3a的观测(2002~2004年)。随海拔上升,年平均降雨量增加,年平均相对湿度降低,总雾日数减少,年平均气温和水气压线性递减,降雨日数和蒸发量的变化相对较小。随海拔上升,雨季(5~10月)降雨量显著增加,但干季(11-4月)降雨量变化很小,其中在干热季节(3~4月)还会降低。雨季空气相对湿度随海拔上升而增加,但干季的情况却相反。在海拔570m,雾凉季节(11~2月)的雾日为100d,而海拔1105m和1610m,此时期的雾日都仅为6d。以上结果显示:在印度季风环境下,山地与低海拔的坝子相比,干湿季节交替更加明显,在山地上干季期间不存在雾凉季节,在雨季期间,热带山地雨林的水湿气候条件优于较低海拔的季节雨林,但干季山地雨林的水湿条件更差。
郑征李佑荣张树斌段文平张一平
关键词:海拔降雨量相对湿度蒸发量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4种树种幼苗生长死亡对海拔变化的反应被引量:4
2005年
在西双版纳山地选取3个海拔梯度,对热带季节雨林4种主要树种进行幼苗移栽试验,观测幼树生长、死亡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目的在于明确海拔变化对热带季节雨林主要树种幼苗生长、死亡的影响,热带季节雨林主要树种幼苗的生长是否在低海拔地区优于在高海拔地区。结果表明,4种幼苗对海拔变化的反应并不相同。绒毛番龙眼和云南玉蕊幼苗的生长和存活主要是受到温度的限制,随海拔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两种幼苗在低海拔上的生长显著优于在中、高海拔上,而云南肉豆蔻和小叶红光树没有表现出在低海拔上优于中、高海拔的特征,这可能是由于它们不适应强光照的生活环境而造成的。
栗忠飞郑征段文平李佑荣张一平
关键词:热带季节雨林幼苗生长绒毛番龙眼
岷江上游茂县退化生态系统及人工恢复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被引量:32
2004年
测定了岷江上游四川茂县退化灌丛和退化草丛及5种人工恢复植被(连香树林、油松林、华山松林、日本落叶林和云南松林)的地上生物量和生产力。灌、草丛生物量生产力采用样方收获法测定,人工林采用生物量回归模型和生产力方程。地上生物量与胸径关系模型的相关性都达到极显著。退化灌丛和草丛的生物量分别为51 06t/hm2和5 76t/hm2,5种人工林的地上生物量在75 8~150 55t/hm2,地上生产力在10 36~18 17t/hm2·a-1。人工恢复植被比退化植被的生物量增加,生产力显著提高。5种恢复模式中云南松、华山松和日本落叶松在当地显示了良好的生长特性,适合在当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推广。
孔维静郑征
关键词:纵向岭谷区岷江上游生物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