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2002-025)
- 作品数:1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杨超于鸿路娟王连明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3血清型喹诺酮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中国部分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株的耐药特征,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自2002年至2007年,选择几个省市在不同季节对腹泻人群进行了该病原菌的分离,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生物学分型、药敏试验以及gyrA和parC基因突变检测。结果通过对该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和parC基因的变异情况检测发现,在22株萘啶酸耐药的菌株中,有20株gyrA基因检出氨基酸变异,其中83位点共检出Ser(AGC)→Arg(AGA或AGG)突变12株,Ile(ATC)突变3株,Cys(TGC)1株,87位点检出Gly(GGC)突变2株,Tyr(TAC)和Asn(AAC)突变各1株;3株萘啶酸敏感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未检出上述氨基酸位点突变,而parC基因无论耐药株或敏感株均未检出突变。结论我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萘啶酸的耐药比较严重,这可能是因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临床最常用药物之一,而高水平用药,用药时间过长,以及动物饲料中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根本原因。氟喹诺酮的过度应用使萘啶酸耐药株选择性形成。
- 王连明于鸿杨超路娟
- 关键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萘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