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03-SW-141)

作品数:1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朱茂炎赵方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动物群
  • 1篇早寒武世
  • 1篇埋藏学
  • 1篇化石
  • 1篇化石组合
  • 1篇寒武世
  • 1篇澄江动物群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1篇赵方臣
  • 1篇朱茂炎

传媒

  • 1篇古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07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的化石定量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通过昆明海口马房村同一个采坑的化石连续采集和统计,对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以事件层泥岩和背景层泥岩所代表)内化石保存和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事件层内化石量并不随单一事件层厚度变化而变化。物种在剖面上不同层位的事件层内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单层富集现象;而背景层内的化石含量与背景层的沉积厚度有关,背景层的沉积厚度越厚,化石数量就越多。(2)事件层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事件层内化石组合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相比具有更多的物种组成和更复杂的古群落结构;而背景层内化石组合面貌单调,在剖面上保持稳定。(3)事件层内化石生物体腐烂发生在埋藏之后,绝大多数化石生物是被活埋后保存下来的;而背景层内化石主要表现为外壳和弱矿化有机质生物表皮在海床表面长时间停滞而堆积形成,明显受到时间均衡作用(time-average)的影响。(4)事件层内化石在埋藏前无搬运作用,或发生近原栖息地的快速搬运,埋藏后无生物扰动。背景层内大量壳体相连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和完整海绵体化石的存在则表明,背景层代表一个低氧、低能并具有有限生物扰动的沉积环境。
赵方臣朱茂炎
关键词:澄江动物群化石组合埋藏学早寒武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