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03A11)

作品数:31 被引量:883H指数:16
相关作者:方修琦葛全胜殷培红张晓平魏本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气候
  • 7篇碳排放
  • 7篇气候变化
  • 6篇能源
  • 5篇温室气体
  • 5篇减排
  • 4篇土地利用
  • 4篇能源消费
  • 4篇国际贸易
  • 2篇能源消费强度
  • 2篇气体减排
  • 2篇温室气体减排
  • 2篇协同减排
  • 2篇粮食安全
  • 2篇流域
  • 2篇CO_2排放
  • 1篇地理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补给
  • 1篇典型流域

机构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青海师范大学
  • 3篇天津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湖北工程学院

作者

  • 13篇方修琦
  • 8篇葛全胜
  • 6篇殷培红
  • 4篇魏本勇
  • 4篇周强
  • 4篇张晓平
  • 3篇张海峰
  • 3篇陈琼
  • 3篇王媛
  • 3篇刘峰贵
  • 3篇戴君虎
  • 3篇李蓓蓓
  • 3篇杨会民
  • 2篇刘昌明
  • 2篇贺蓉
  • 2篇郑景云
  • 2篇王梦麦
  • 2篇郑红星
  • 2篇张迪
  • 2篇朱芮芮

传媒

  • 3篇资源科学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地理科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环境保护
  • 1篇能源研究与利...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黄河流域资源...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14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政治共识的确定性与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被引量:13
2010年
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围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关于未来发展道路和发展权力的争论。哥本哈根会议再次显示,发达国家通过把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转变为政治共识而在国际气候变化事务中占有更多的话语权。但作为政治共识的气候变化结论在科学上并非是最终定论。本文列举了与20世纪全球变暖相关的气候变化事实、
葛全胜方修琦程邦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不确定性政治全球变暖联合国
青藏高原东北部互助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青藏高原是一个高海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区域粮食安全有其独特性。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的农业县之一,同时,又是国家商品粮建设基地和青海省粮、油、肉、蛋、禽生产基地,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利用互助土族自治县1986年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数据,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8年TM数据,在ERDAS及ArcGIS软件支持下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并计算了该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对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互助县耕地总量及人均粮食产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与近几年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口增长相关联,而粮食单产呈现上升趋势,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起作用。(2)从粮食生产来看,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为300 kg,互助县当前粮食生产能满足其基本需求,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为400 kg时,互助县当前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其基本需求,表明需要从区外调入粮食。(3)从耕地压力指数来看,近20年来,互助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压力指数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张海峰刘林山王有宁周强刘峰贵张镱锂
关键词:土地利用粮食安全青藏高原
基于最终需求的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研究被引量:29
2009年
以2002年为例,采用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对中国出口贸易引起的碳排放(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2年中国为满足对外出口需求而在国内和国外引起的碳排放约288.22~330.49MtC,其中国内出口排放261.19MtC,约占当年国内一次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23.45%;大部分部门的出口碳排放主要是由国内排放所贡献,进口再出121排放对总出151排放的平均贡献率在9.38%-20.97%之间。中国单位产值出口的平均碳排放为0.093~0.106kgC,其中0.084kgC是在国内排放;碳密集部门多集中于重化工业、交通运输和部分轻工业。将来一方面,中国不宜增加高耗能行业的出口;另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也应积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生产技术,以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全球减排行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双赢。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张学珍杨会民
关键词:国际贸易碳排放能源消费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被引量:155
2008年
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过去300年间,我国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迅速减小,垦殖扩张明显,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采用通过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历史土地数据,分析了过去300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从清前期1661年的60.78×10^6hm^2增加到20世纪末的96.09×10^6hm^2;森林面积从1700年的248.13×10^6hm^2降至1949年的109.01×10^6hm^2。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也随之变化。其中,地上植被破坏弓I起的碳排放大约为3.70Pg C;土壤有机碳排放介于0.80-5.84Pg C之间,最适估计为2.48Pg C;植被和土壤变化引发的碳排放总计达4.50-9.54Pg C,最适估算为6.18Pg C。这远小于国外学者估算所得的17.1-33.4Pg C的排放量。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明显,由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植被破坏相对较大,过去300年间这两个地区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的碳排放也较大,其余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内蒙古地区、华南西部地区、新疆和青藏高原区;而作为历史上传统农区的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近年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全国自然植被活动增强,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产生比较明显的积极作用。
葛全胜戴君虎何凡能潘嫄王梦麦
关键词:陆地生态碳循环
废弃物领域协同减排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被引量:4
2011年
温室气体减排背后巨大的利益博弈成为我国开展减排工作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从国际经验看来,"避重就轻"的减排策略成效显著,通过对一些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减排路径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废弃物领域成为他们减排效果最好的领域之一。废弃物领域协同减排具有空间大、难度小、成本低、效果好、技术成熟、手段多样的优点,应当成为我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为经济发展腾出合理的碳排放空间。
贺蓉殷培红杨宁
关键词:温室气体减排协同减排
物候学研究进展及中国现代物候学面临的挑战被引量:75
2010年
文章回顾了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创立和发展历程,综述了现代物候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现代物候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物候学是全球生态学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新线索;现代物候研究中,新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动监测技术的引入使物候观测数据的获取方式取得较大进展;此外,传统物候观测继续受到重视,但研究对象更精致、细微,逐渐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国际物候学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物候研究遇到空前挑战。因此,中国的物候学研究者任重道远,许多基础性工作有待于深入开展。
葛全胜戴君虎郑景云
关键词:全球变化物候学
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态势分析被引量:39
2009年
在对国际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进行回顾和展望的基础上,介绍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的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分析了欧盟主要国家、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等国所采取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总结出国际气候变化适应行动选择主要集中在极端气候事件与自然灾害、安全的淡水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调机制等方面。
葛全胜曲建升曾静静方修琦
关键词:气候变化脆弱性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被引量:31
2010年
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对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变化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基于改进的差值分解法,本文把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结果表明,过去10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体贡献率达90.48%。对工业内部36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结果显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同期高耗能冶金工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效率效应。未来中国工业节能降耗的政策设计应重点关注高耗能重化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并适度控制这些部门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避免产能过度扩张。
张晓平孙磊
关键词:能源消费强度
海南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5
2009年
气候是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旅游季节的长短及旅游客流的年内变化。利用海南9个气象站点自建站以来的气候资料及近5年旅游统计资料,通过特吉旺气候舒适指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海南气候舒适度及其与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月~3月是海南旅游的最适宜期;气候对海南旅游客流量有显著影响,以气温为主导的气候舒适度是海南旅游客流年内淡旺季变化及游客旅游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与海南旅游客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海口比较而言,三亚旅游业对气候更加敏感。本项研究对更好地将气候整合到旅游产品中进行宣传促销、提高产品吸引力,对海南旅游业发展规划,对提前预判游客规模尽早做出对策安排及旅游投资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吴普葛全胜
关键词:气候变化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气候变化已从科学问题演变成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在进行气候变化的相关决策中,需要综合权衡各方面的因素。本文对4个可能影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包括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国际减排方案的公平性、中国未来CO2排放空间与排放需求的矛盾以及中国应对CO2减排压力的可能途径和减排空间。
葛全胜方修琦
关键词:气候变化减排气候政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