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714704)

作品数:46 被引量:238H指数:10
相关作者:朱旻昊周仲荣刘兵蒋小松何国求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机械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金属学及工艺
  • 20篇机械工程
  • 20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核科学技术
  • 3篇理学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34篇微动
  • 22篇微动磨损
  • 22篇磨损
  • 13篇合金
  • 7篇转动微动
  • 7篇微动疲劳
  • 6篇扭动微动
  • 6篇摩擦学
  • 4篇性能研究
  • 4篇钛合金
  • 4篇铝合金
  • 3篇有限元
  • 3篇棘轮
  • 3篇棘轮行为
  • 3篇PMMA
  • 2篇单轴
  • 2篇低温离子
  • 2篇低温离子渗硫
  • 2篇断口形貌
  • 2篇多元共渗

机构

  • 47篇西南交通大学
  • 15篇同济大学
  • 3篇西华大学
  • 3篇中国核动力研...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上海市金属功...
  • 1篇上海电力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上海汽车集团...

作者

  • 28篇朱旻昊
  • 12篇周仲荣
  • 11篇刘兵
  • 10篇蒋小松
  • 9篇何国求
  • 7篇蔡振兵
  • 6篇何国球
  • 6篇莫继良
  • 5篇郑健峰
  • 5篇何莉萍
  • 4篇康国政
  • 4篇任平弟
  • 4篇林修洲
  • 4篇张晓宇
  • 3篇胡正飞
  • 3篇廖正君
  • 3篇罗军
  • 3篇马行驰
  • 3篇张蕊
  • 2篇李长香

传媒

  • 4篇材料导报
  • 4篇金属功能材料
  • 4篇Transa...
  • 3篇中国机械工程
  • 3篇同济大学学报...
  • 3篇润滑与密封
  • 3篇核动力工程
  • 3篇中国表面工程
  • 2篇摩擦学学报(...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2篇四川省力学学...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机械强度
  • 1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机械
  • 1篇石油学报(石...
  • 1篇工程力学

年份

  • 4篇2014
  • 6篇2012
  • 8篇2011
  • 19篇2010
  • 13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7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典型钢材熔化焊接头金属的微动摩擦学性能
2009年
在检验合格的16Mn钢、1Cr18Ni9Ti不锈钢和Domex 700MC钢焊件上从不同区域截取并制备微动试样,进行微动磨损试验,研究焊接接头不同部位金属的微动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微动磨痕宏观轮廓呈长短轴尺寸接近的椭圆形,摩擦面上存在与滑移方向成不同角度的微裂纹,微裂纹的扩展、相交导致金属脱落并形成凹坑。接触界面间的耗散能量和摩擦因数的值均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而由小变大,达到峰值后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值。同一焊接接头不同部位金属以及不同材料焊接接头相同区域金属均具有不同的微动摩擦学性能。
屈金山周仲荣
关键词:焊接接头微动磨痕
PMMA转动微动摩擦学行为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在新型转动微动试验机上,进行了PMMA与GCr15钢球(40mm直径)在转动角位移幅值为0.25~2.5°和法向载荷为100N的转动微动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磨痕的微观分析,研究了其转动微动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转动角位移幅值的增加,PMMA的转动微动会依次呈现三个区域,即部分滑移区、混合区和完全滑移区;相比部分滑移区和完全滑移区,混合区的摩擦系数明显较高;部分滑移区摩擦系数保持在较低水平且损伤轻微,微动的相对运动由弹性变形协调。在混合区和滑移区PMMA的转动微动磨损机制为伴随黏性流动的颗粒剥落和磨粒磨损。研究发现在混合区和滑移区的磨斑中央产生因黏性流动造成的损伤累积所致的材料隆起。
杨皎莫继良C.VERRIER郑健峰廖正君朱旻昊
关键词:微动磨损转动微动PMMA
LZ50车轴钢转动微动摩擦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在新型转动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LZ50车轴钢/GCr15钢在法向载荷为10N、转动角位移幅值为0.125°~0.5°的转动微动磨损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磨痕的微观分析,研究材料的转动微动磨损机理。结果表明,LZ50车轴钢的微动运行区域仅呈现部分滑移区和滑移区,未观察到混合区。滑移区的摩擦因数明显高于部分滑移区;摩擦因数随着转动角位移幅值的增加而增大。车轴钢在部分滑移区损伤轻微,磨痕呈环状;而在滑移区,接触中心呈现材料塑性流动累积造成"隆起"特征,LZ50钢的转动微动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剥层和氧化磨损。
廖正君莫继良郑健峰杨皎周仲荣朱旻昊
关键词:微动磨损转动微动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扭动微动摩擦学特性被引量:19
2009年
在新型扭动微动试验机上,进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Ф40 mm GCr15钢球在扭动角位移幅值为0.5°~10°和法向载荷为100N的扭动微动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材料磨损机理。结果表明,PMMA存在有平行四边形和椭圆两种T-θ曲线;低扭转角时,T-θ曲线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从平行四边形向椭圆形发展;大扭转角时,T-θ曲线始终为平行四边形。PMMA的扭动微动磨痕沿半径方向,可依次分为粘着区、微裂纹区和剥落区。在低角位移幅值(θ≤2.5°)时,扭动微动损伤较轻微;随角位移幅值的增大,粘着区变小,损伤加重,表面出现纺锤状剥落坑自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其尺寸随角度增大而变宽。对磨屑的GPC分析结果表明PMMA在扭动微动条件下分子量变小,PMMA扭动微动的磨损机理主要为剥落与表面裂纹。
蔡振兵高姗姗何莉萍朱旻昊
关键词:微动磨损扭动微动PMMA
LZ50钢低温离子渗硫转动微动摩擦学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在LZ50钢表面进行低温离子渗硫处理,研究了渗硫层及LZ50钢基体在干态不同角位移幅值下的转动微动磨损行为。在对渗硫层及LZ50钢基体转动微动摩擦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转动微动损伤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渗硫层结构主要由FeS和FeS2相组成;渗硫层及LZ50钢基体的转动微动运行区域强烈依赖于转动角位移幅值,呈现部分滑移和完全滑移两个微动区域,混合区未观察到,且渗硫层未改变LZ50钢基体的微动运行区域;在整个部分滑移区和滑移区的跑合阶段,由于渗硫层的固体润滑作用,使摩擦因数均低于LZ50钢基材;渗硫层可以显著降低基材的磨损,在部分滑移区损伤轻微,在滑移区的损伤机制主要表现为剥层、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王运动罗军莫继良刘家浚朱旻昊
关键词:转动微动低温离子渗硫渗硫层
LZ50钢低温离子渗硫转动微动摩擦学性能研究
在LZ50钢表面进行低温离子渗硫处理,研究了渗硫层及LZ50钢基体在干态不同角位移幅值下的转动微动磨损行为。在对渗硫层及LZ50钢基体转动微动摩擦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转动微动损伤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渗硫层结...
王运动罗军莫继良刘家浚朱旻昊
关键词:转动微动低温离子渗硫渗硫层
文献传递
铝合金材料的微动疲劳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综述了铝合金材料的微动疲劳研究进展,介绍了铝合金材料的微动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机制、影响因素和微观机理,同时总结了抗铝合金微动疲劳的表面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从铝合金材料的微动疲劳实验研究、裂纹萌生和扩展机制以及微观机理等方面概述了铝合金材料的微动疲劳研究趋势。
蒋小松何国求刘兵张蕊刘晓山
关键词:铝合金微动疲劳
PMMA树脂扭动微动磨损行为研究
在新型扭动微动试验机上,进行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φ40mmGCr15钢球在扭动角位移幅值为1°5°和法向载荷为100 N 的扭动微动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材料磨损机理。结果表明:PMMA ...
蔡振兵何莉萍俞佳朱旻昊
关键词:微动微动磨损扭动微动PMMA
文献传递
钛合金表面非平衡磁控溅射制备TiN薄膜的冲击磨损性能被引量:9
2010年
文中利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Ti6Al4V合金表面沉积TiN薄膜。固定冲击频率、改变冲击载荷,在小载荷冲击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系列周次的冲击磨损试验,用台阶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分析磨痕深度、形貌及相结构,并探讨了TiN薄膜的磨损机理。试验表明:TiN薄膜的冲击磨损机理主要为塑性变形和疲劳剥落,与基体材料作比较,TiN薄膜破坏的临界冲击周次比基体材料Ti6Al4V合金明显提高。
王艳周仲荣
关键词:TIN薄膜TI6AL4V合金冲击磨损性能
钢表面多元共渗改性层的微动磨损行为研究
利用低温气体多元共渗技术将碳、氮、硫、氧元素同时渗入LZ50钢表面形成改性层。在对改性层进行表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改性层及LZ50钢基体在干态不同位移幅值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及其动力学特性,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轮廓仪对磨痕形...
罗军郑健峰莫继良何莉萍朱旻昊
关键词:微动磨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